APP下载

基于真实情境的小说专题教学

2021-09-24杨琦晖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8期
关键词:娜塔莎真实情境

杨琦晖

摘 要 基于真实情境的小说专题教学注重文本交集点的挖掘,据此创设关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有社会现实意义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一系列真实的情境中思考、对话,以达成情感的共鸣、切己的感受。为探索基于真实情境的小说专题教学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本文以《娜塔莎》《素芭》的联读为例展开了初步的思考探索。

关键词 真实情境;小说专题教学;《娜塔莎》;《素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主动建构获得的。由此可见,情境创设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文学欣赏尤其需要读者通过想象力进行艺术再创造,设身处地以作者或作品人物的身份“生活”在这种情境中,这样就比较容易和作品表现的情感沟通,产生情感共鸣。基于真实情境的小说专题教学就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有社会现实意义的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有代入感地思考、对话,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认同体验,让他们在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获得情感的净化和灵魂的升华。

《外国小说欣赏》作为一门知识拓展类选修课进入高中语文课程已经有多年。在新一轮教学中,笔者尝试将“真实情境”与“专题教学”两者有机结合,以期让学生更加愉悦地学到知识。本文以教材第四单元“人物”话题统领下的两篇小说《娜塔莎》《素芭》的联读为例,呈现基于真实情境的小说专题教学新样态。

教材编写者把《娜塔莎》《素芭》两文放在一起,意圖是让学生对于“贴着人物写”这一人物塑造法有所认识。一般教学往往将两篇课文进行单独教学,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教学课例、设计。既然是“专题教学”就要找到两者的交集,笔者多次研读后发现,两位女主角有一个共同的事件:怀春。“哪个少女不怀春”这一话题,对于身处青春期的学生们来说,有本能的吸引力。驾驭好这一新颖的视角施教,就极有可能实现“真实情境”与“专题教学”的和谐统一。

下面呈现笔者的教学实践思路。课堂导入环节,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少女怀春是怎样的状态。果不其然,学生异常兴奋,上课热情高涨。不用点名回答,学生早就积极推荐个别情窦已开的同学来说。这一问题不难回答,回答同学大体就能答到点子上。教师适时投影百度百科上关于“怀春”的词条:当少女步入青春期后,若对某位异性产生朦胧的好感,会有意识地关注对方以至于浮想联翩,脸红心跳,这就是怀春。有了理论基础,适时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学习。小说中处于怀春期的娜塔莎、素芭又是怎样的状态呢?结合文本表述,说一说。为了及时平息教学开始的“骚动”,也为了让新问题有抓手,笔者播放由奥黛丽·赫本饰演娜塔莎的《战争与和平》电影节选小视频,关涉课文《娜塔莎》的第三部分,用时1分钟左右。其后,告诉学生电影只是文本的压缩反映,原文关于娜塔莎怀春的表述更精彩,请学生寻找能突出反映娜塔莎怀春状态的典型语句,用声音演绎,尽可能还原现场。学生不难发现,课文中有如下句子:1.“三天,”娜塔莎说,“我觉得,我爱了他一百年了。我觉得在爱他之前,我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2.“他是我的主人,我是他的奴隶,并且我不能不爱他。是的,奴隶!他命令我做什

么,我便做什么。”3.“除了他,我什么人也不需要,我什么人也不爱。”这些句子,能很好地展现怀春少女为了爱情,丧失理智的状态。至于素芭的“怀春”,由于是哑女,小说更多是通过行为、心理来表现的。譬如素芭先是对异性产生朦胧的好感,“大家通常叫她为‘素芭,而帕勒达帕掺入了几许爱的成分,亲热地称呼她为‘素”。在荷尔蒙的作用下,素芭惯常坐在一棵合欢树底下,陪着心中的“男友”钓鱼。每天给帕勒达帕带来一个槟榔包,并亲手把它调弄好。注意是“槟榔包”(爱情的信物)“每天”“亲手”(浓浓的爱意)。“她久久坐在河边凝视着,兴许素芭心里想做些什么,帮帕勒达帕一把,或者在他事务里助上一臂之力。”“设想素芭是水神公主,帕勒达帕看到水晶宫里的金床上坐着的公主会惊喜地说:‘是素,我的素。”

当学生对娜塔莎、素芭的怀春表现有所了解后,让学生为娜塔莎或素芭代言,向校园电台“情感热线”栏目写稿,讲讲她的情感困惑。这一问题是顺势提出的,学生基本上能心领神会。两个班级教学下来,学生的回答高度一致。娜塔莎:“我有了未婚夫,却爱上了别的男人,该怎么办?”素芭:“我爱的人不懂我的心,我该怎么办?”

引出小说人物的情感困惑只是引子,接下来要重点解读不同怀春心理背后的因素。新增一个真实情境,电台特邀心理学专家从原生家庭角度,对娜塔莎、素芭的怀春心态作一定的解释。(据百度百科)所谓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家庭气氛、传统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学效对象,家人互动关系等,都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现。为了让学生对此空泛的问题有抓手,适时提供支架——表格。(如下图)

为了交流更加顺畅,教师可以先和学生共同完成娜塔莎一栏,把素芭一栏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最终可以得出如下答案。

答题提示:娜塔莎不缺爱可以通过第一部分一家人准备赴舞会的快乐场景看出来。她的心动男生都是懂得讨女人欢心、情商高、形象佳的男性,如安德来公爵“穿着骑兵上校的白军服、高统袜、低口鞋。”“猜中了她的心情,明白了她是初次露面。”“还未说完邀请跳舞的话,就伸出手去搂抱她的腰。”阿那托尔善于言辞(从娜塔莎看了他信后的反应可以判断出来),又是美男子。于此,可以推断出娜塔莎是个追求浪漫的人,是颜值控,且在花言巧语面前难以招架。

素芭长期生活在一个缺爱的环境中。“尤其是她母亲把她视为自身的一个残疾。”“母亲却把他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意识到家里会有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发生,“但父母没有作任何开导,没有作任何安慰。”“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何为“踌躇满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成就非常得意”。由此可见,素芭因为生理缺陷导致了生活的不幸。设想一下,如果素芭是个正常的姑娘是不是会幸福一些呢?从文中“费尽了周折,破费了钱财,两位姐姐好歹出阁嫁了人”,可以隐约感到女性在印度生活的艰难。检索社会信息发现,在印度,94%的人口信奉印度教与回教,而这两种宗教都歧视女性。根据印度教教义,一个人死前必须由儿子施以临终仪式,灵魂才能得救,而且儿子继承家产,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于是父母千方百计地想生男孩,女孩先天就受歧视。对女性而言,这是一个缺爱的国度,性别悲剧难以避免。正因为这样,素芭特别渴望得到关爱,当她以为帕勒达帕对她有意思的时候,就主动出击。她能想到的就是做些讨男孩开心的事,如亲手调弄槟榔包,长时间的垂钓陪伴。

小说人物情感的话题,还可以持续发酵。继续创设真实情境,电台有一个“听众互动”环节,请补全热心听众的话。

听众甲:娜塔莎居然“移情别恋”,我接受不了……

听众乙:我早就感觉到娜塔莎会“移情别恋”了……

听众丙:素芭对帕勒达帕的爱不值得……

听众丁:素芭对帕勒达帕的爱值得……

学生思考回答,必定会与文本表述对接。例如关于娜塔莎“移情别恋”,学生兴趣很浓。文中第二部分的舞会场景,焦急等待、急于展现的娜塔莎对事先没有约定的陌生男子居然脱口而出“我等你好

久了”。少女娜塔莎不甘寂寞、冲动、单纯的形象表露无遗。这也就难怪当阿那托尔热烈追求时候,她会表现出盲目、执拗、丧失理智,压根没有意识到男子的不良居心和欺骗。

在此教师适当小结:一般来说怀春持续时间不长,且容易转换目标,并非热烈深刻的感情,没有为目标做出巨大牺牲和付出的心意,它不是爱情,而是一种人生阶段。当步入成人,心态成熟后,单纯的怀春状态会逐步淡化、减少。

《娜塔莎》是节选,可以让学生去推想故事的情节,设计人物的命运等等,以刺激学生去阅读思考。如猜想娜塔莎会跟阿那托尔幸福地在一起么?适时引入原著的相关情节,以满足学生揭秘的心理期待,避免学生将娜塔莎定义为“水性杨花”的刻板形象。由整部小说看,娜塔莎是个性鲜明、敢爱敢恨、性格多变、追求幸福生活的俄罗斯女性形象。这一情境创设,暗含本单元话题“贴着人物写”,即每个人物都有自身的生活逻辑和情感走向,做什么样的事,说什么样的话,都是由人物的身份与性格决定的。有了对话题知识的了解,可以进一步加以应用。《素芭》是以译文的形式出现在课文中的,对于小说结尾,“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学界有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是悲剧,有人认为是喜剧。从“贴着人物写”的角度,你觉得哪个更适合?让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以及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解读作品,把作品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结构按照自己的理解组织起来,从而得出作品的意义。

教学至此,有些男生可能会觉得与己无关,情境的扩展就很有必要。“哪个少女不怀春”的上一句是什么?哪个男子不钟情。这句话出自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原文如下:Whoever is a girl does not want to be loved, and whoever is a boy does not want to be royal to his lover.每个少女在少年时期都会幻想自己的另一半,每个男子也会如此。两位作家用妙笔呈现了两位女子的怀春情感及命运走向,少男少女,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是你手写的“作品”,愿你也能贴着自己的心写出满满的幸福!

美国教育学者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创设真实情境就是在为学习材料附加兴趣点。小说教学既要指向文本的灵魂核心,指向文本中的情感生命,更要精心选择文本的诗意点,在此基础上营造使学生容易入境的真实情境,从而引发文本外的生命与文本中的生命在情感和思想上的同频共振。

[作者通联:浙江宁波市正始中学]

由日本教育改革而引发的深思

“越是本土的,就越是世界的”。一国教育作为世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注重本土化的理论创新,实现教育研究的文化自觉。即便需要借鉴外来的教育理论时,也应该立足本土并灵活加以改造,不能做西方理论的直接搬运工。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发出独特的声音,为世界教育的发展提供独特的经验和智慧。本土化理论的产生应该植根于一国的教育实践脉络中,发现和研究真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研究的文化自觉。因为实践中生发的问题可以折射出一国教育理论的薄弱之处和西方教育理论的不适之处,从而在日后的理论研究中不断形成新的生长点。

坚守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性,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就像是一把锤子,敲打在合适的部位,就能让原本松散的位置变得牢固。假使敲打在松散位置的两侧,必然会使情况更加糟糕。日本基础教育改革要摆脱在“儿童中心”和“学科中心”之间钟摆的怪圈,就需要認清教育的本体功能,坚守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性。教育史上关于教育功能的阐释主要有两个方面:即教育的本体功能和教育的工具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主张“教育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丰富的个性,为人的发展服务。”教育的工具功能主张“教育为一定社会、国家的政治、经济服务,其目的在于促进国家、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本体功能和工具功能互为基础、相互促进、彼此依存,统一于人类实践的活动过程之中。因此,不能一味强调教育的单向性经济功能,必须回归教育以人为本的初心,才能避免改革走上“钟摆”的歧途。

(朱文辉,《光明日报》2021年08月12日14版)

猜你喜欢

娜塔莎真实情境
出发捡拾爱的秘密
用情境式抛锚优化信息技术课堂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奥地利性奴女孩不愿卖掉“牢房”
俄女子天生拥有一双“透视眼”
基于TBM情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贾平凹与两蹲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