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腹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2021-09-24王秀虹

医药前沿 2021年22期
关键词:排尿功能开腹内膜

江 娜,王秀虹,钟 晖

(咸宁市中心医院妇科 湖北 咸宁 437100)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与诸多危险因素有关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以及50岁以上等,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1]。临床上在对子宫内膜癌进行治疗时,通常以手术为主,尤其是开腹手术,虽然可以获得较好的术野,但是存在术后并发症多、恢复慢、远期疗效差等诸多缺点,不利于改善患者预后[2]。而腹腔镜手术作为一种微创术式,因为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创伤小等诸多优点,被广泛运用在临床上[3]。因此,本文对腹腔镜手术运用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 择 我 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 期 间 收 治的9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肿瘤直径(5.81±2.12)cm,病程(1.13±0.45)年,年龄39~73岁,平均年龄(53.61±9.45)岁,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8例为Ⅱa期、10例为Ic期、12例为Ib期、15例为Ia期;观察组肿瘤直径(5.78±2.14)cm,病程(1.12±0.52)年,年龄40~74岁,平均年龄(53.78±9.12)岁,FIGO分期:8例为Ⅱa期、10例为Ic期、11例为Ib期、16例为Ia期。纳入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且经病理检查确诊;(2)临床资料完善;(3)意识清醒,依从性好;(4)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缺失;(2)意识障碍或精神异常;(3)中途退出研究者。两组临床分期、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行开腹手术,即对患者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后,取仰卧位,选择左旁正中或下腹正中为手术入路,作一个纵向切口,开腹后探查盆腹腔,留取盆腔积液200 mL进行细胞学检查,常规切除和清扫子宫与淋巴结,完成操作后,逐层缝合切口并留置引流条。

1.2.2观察组 观察组则行腹腔镜子宫内膜癌根治术,与对照组的体位和麻醉方式相同,常规消毒后,铺无菌方巾,将举宫器放入阴道内,腹腔镜操作运用“四孔法”,即穿刺进镜后,探查盆腹腔,对输卵管进行结扎后,将右侧盆腔腹膜打开,水平结扎髂总血管,对卵巢血管进行电凝并切断,对血管端进行仔细处理后,将血管鞘打开,对淋巴结进行清除,按照相同方法对左侧血管和淋巴结进行处理。同时,将膀胱返折腹膜打开,在距离宫颈侧缘3 cm处将主韧带和宫骶韧带离断,对阴道壁进行游离并切断,然后对双侧骨盆圆韧带和漏斗韧带进行电切,彻底电凝止血后,经阴道取出淋巴结、双侧附件及子宫等标本,对阴道残端进行缝合,运用0.9%氯化钠溶液对盆腹腔进行冲洗后,将腹腔镜退出,对穿刺口进行缝合,留置引流管,并且术后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1)术后排尿功能。包括残余尿量≤100 mL时间、获得满意排尿量时间以及获得膀胱充盈感时间;(2)手术情况。包括淋巴结清扫数、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量、住院、术后排气以及手术时间等;(3)炎症因子水平。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以及C反应蛋白(CRP)等;(4)术后并发症。包括泌尿系统损伤、阴道端感染、切口渗血或感染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术后腹腔引流量、术中出血量、住院以及术后排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清扫数和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淋巴结清扫数/个 术中出血量/mL观察组45 193.25±40.55 20.86±5.64 257.46±47.52对照组45 204.13±41.35 20.97±5.34 486.56±101.23 t 0.754 1.853 5.863 P>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术后腹腔引流量/mL 术后排气时间/d 住院时间/d观察组45 460.11±172.34 1.43±0.61 9.22±1.56对照组45 816.23±260.35 2.89±1.03 14.82±2.67 t 8.254 9.034 6.853 P<0.05 <0.05 <0.05

2.2 两组术后排尿功能比较

观察组获得满意排尿量、获得膀胱充盈感以及残余尿量≤100 mL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排尿功能比较(±s, d)

表2 两组术后排尿功能比较(±s, d)

获得膀胱充盈感时间观察组45 16.13±6.22 12.45±5.11 10.09±4.22对照组45 20.61±6.55 17.56±6.13 15.64±5.69 t 7.934 8.023 9.112 P<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残余尿量≤100 mL时间获得满意排尿量时间

2.3 两组机体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术前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的CRP、IL-6以及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机体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机体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IL-6/(ng•L-1)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观察组45 34.12±13.67 55.11±20.85 7.63±4.02 22.02±10.45对照组45 33.58±13.09 67.24±25.46 7.38±4.12 66.45±14.57 t 0.534 2.472 0.177 8.563 P>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TNF-α/(ng•L-1)CRP/(mg•L-1)术前 术后观察组45 6.45±3.12 19.45±8.09对照组45 6.32±3.21 98.23±30.22 t 0.195 16.891 P>0.05 <0.05组别 例数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讨论

子宫内膜癌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程的进展,可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一些患者还合并脓性、淡红色伴腥臭味的分泌物,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4]。有文献报道,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年龄不同,其表现类型与分化程度也有一定区别,其中年轻的患者大部分为雌激素依赖型,以高中分化为主,而在老年患者中,则多见于低分化和非雌激素依赖型,具有较高的恶性程度[5]。手术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一种首选方法,其中开腹切除肿瘤和清扫淋巴结是比较传统的术式,虽然具有操作简单、视野好等优点,但是具有较大的创伤性,术中出血量多,且术后恢复时间长,无法获得满意效果[6]。而腹腔镜手术作为微创的一种术式,与开腹手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出血少、创伤小;(2)通过置入腹腔镜,能够膨胀腹腔,对术者的手术范围进行拓展,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保障;(3)在腹腔镜的辅助下,能够保持盆腔的完整性[7]。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术后恢复排尿功能时间短,其主要原因为局部解剖改变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和膀胱功能变化有关,而腹腔镜手术可以使盆腔膀胱保持完整,从而有助于术后排尿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在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通过运用腹腔镜手术,不仅可以减轻机体炎症反应,预防术后并发症,还能保护患者排尿功能,从而缩短住院时间,具有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排尿功能开腹内膜
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功能广泛子宫切除对排尿功能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
35例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后排尿功能训练的护理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镜与开腹术治疗胆囊息肉的对比分析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
子宫内膜癌组织URG4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治排尿功能障碍
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近期排尿功能的影响分析
1 323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避免中转开腹的治疗体会
猪子宫内膜炎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