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2021-09-24朱军华
朱军华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 湖北 武汉 430000)
手术疗法是目前临床治疗腹股沟疝的常用方法,以往临床多选择实施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但效果不佳,易引发患者术后出现疼痛、异物感,术后恢复慢,且疾病易复发。故临床应另寻一种更为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法。伴随近几年医疗研究的深入,腹腔镜技术逐渐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因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深受患者青睐[1]。但由于目前临床用于治疗腹股沟疝的腹腔镜手术方法较多,如TEP和TAPP等,因此在手术方法选择上存有一定争议,对此,把本文以我院接收的240例腹股沟疝患者为对象,比较两术式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接收的240例腹股沟疝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法的不同划分病例,即TAPP组(n=130)、TEP组(n=110)。在TAPP组中,有94例为男性,36例为女性;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8.52±2.12)岁。观察组中,有88例为男性,22例为女性;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8.61±2.1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选取的腹股沟疝者均已经B超检查确诊;所选患者均知晓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脏器功能严重障碍者,如肾脏、肝脏等;自身免疫性病症者;手术禁忌证者。
1.2 方法
行手术治疗,对所选病例禁食8 h,予以气管插管全麻,并指导患者行脚高头低位。TEP患者选择采取TEP进行治疗,做手术切口于脐下缘1 cm处,将腹直肌前鞘切开,腹直肌拉开后实施钝性分离,分离间隙尽量做到最大,随后把套管针置入,直径选择13 mm,构建气腹,在耻骨、脐联中下、中上的1/3处对操作孔构建,直径长度是5 mm,根据以上间隙分离向下,直达耻骨梳韧带,随后向外游离外侧间隙,向内游离中间间隙,向外游离直达髂前上棘外缘,向内游离直达植骨联合中点,充分显露腹股沟韧带和髂血管、耻骨梳韧带和精索,开展将精索两侧腹膜或子宫圆韧带切开后再缝合的方式壁化精索、圆韧带,需要注意的是,禁止离断圆韧带,如直或斜疝未完全进入阴囊应对其开展全部分离处理,部分分离深入阴囊者,若患者有较大的斜疝疝囊,可对其精索和近端游离处理,将疝囊结扎且横断,而对远端可旷置。置入聚酯解剖免钉合补片于观察孔,其大小是8×15 cm,使其把肌耻骨孔完全覆盖,无需对补片加以固定,可应用圆头钳把补片压住,经检查未发现有出血情况后,把二氧化碳排出,腹膜自然复位,随后对腹膜破口持续缝合。
TAPP患者选择采取TAPP进行治疗,在脐孔位置进行穿刺处理,随后将把套管针置入,直径选择13 mm,构建气腹,控制气腹压在12 mmHg左右,把5 mm操作孔分别置入脐平位置双侧腹直肌外缘,直视下对疝内环口类型与位置进行分辨,将中间腹膜切开,但要注意禁止损伤腹壁下动脉,对腹膜前间隙游离,处理疝囊的方法可参照TEP组的处理方法进行。取聚酯解剖免钉合补片,其大小是10×15 cm,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修剪,随后展开,并将腹股沟管股环处、直疝三角和内环等处全部覆盖,应用5 mm的连发式螺丝钉对补片进行缝合固定,后续处理的开展可参照TEP组的处理方法进行。
1.3 评价标准
手术前后,评估患者疼痛情况,选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ugue scale, VAS),以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和剧烈疼痛标准划分,评分0~10分,评分与疼痛感呈正比[2]。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手术、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TAPP组,TEP组手术用时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术后恢复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术后恢复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术后排气时间/h 住院时间/d TAPP组130 21.37±4.24 62.90±5.35 3.91±1.27 3.61±0.73 TEP组110 21.18±3.28 93.27±7.74 3.88±1.31 3.66±0.66 t 0.383 35.770 0.180 0.552 P 0.702 0.001 0.858 0.581
2.2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
术前,TAPP组、TEP组数据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数据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 d 术后2 d TAPP组130 5.70±1.24 2.29±0.63 0.78±0.26 TEP组110 5.75±1.29 2.22±0.60 0.73±0.24 t 0.306 0.877 1.537 P 0.760 0.382 0.126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疾病复发率比较
TAPP组、TEP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12.31%、8.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经进行为期半年随访观察,TAPP组术后复发率为2.31%,TEP组术后复发率为0.91%,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讨论
研究指出,疝内容物可伴随腹股沟疝的进展而出现嵌顿,甚至还会引发部分患者出现并发症,如肠梗阻、肠绞窄坏死等,从而对患者健康安全带来严重影响[3]。开放性疝修补术是以往临床常用治疗方法,但效果不佳,术后易出现疾病复发、疼痛,影响患者术后恢复。腹腔镜技术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法,对腹股沟疝者行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经对腹股沟管后壁的加强或修补,能避免腹腔内容物突出,使病症复发情况发生降低,其中,TEP和TAPP手术疗法均属于腹腔镜疝修补术中的手术方法,二者虽然有相同的治疗原则,但其入路存在差异,因此在行手术治疗时,对手术方法的选择应加以慎重[4]。TAPP的开展,能在腹腔内对其他脏器病症及时发现,从而能对其及时实施处理,同时还能对滑疝、隐匿疝及早发现,避免出现漏诊[5]。另外,针对操作难度大的,疝囊和四周组织粘连紧密等情况,实施TAPP治疗更具优势。但要注意的是,此术式入路位置为腹腔,能对腹膜完整性产生破坏,易诱发并发症,如梗阻、肠道粘连等,或是出现肠道受损。TEP的开展,其入路位置并非腹腔,能使腹膜的完整性得到保证,进而减少并发症发生,加之该术式的应用无需用补片加以固定,能防止出现神经受损情况,降低患者疼痛感。但要注意的是,该术式的操作位于腹膜外间隙,由于手术空间有限,因此会对医师技术有高要求,不然腹膜穿刺后会转为TAPP。
综上所述,TEP和TAPP的应用均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应用价值高,可以选择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