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院内肺部感染因素与护理对策

2021-11-28沈文英

医药前沿 2021年22期
关键词:严格执行院感病原菌

沈文英

(嘉兴市秀洲区新塍医院院感科 浙江 嘉兴 314015)

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9年1月—2020年12月从下呼吸道、泌尿系统、消化系统三个部位最常见院内感染进行构成比分析,其中肺部(下呼吸道感染)感染占首位68.99%,其次为泌尿系统感染占27.13%,消化系统占3.88%。

2.感染因素分析

2.1 伴有慢性基础性疾病、年老体弱、意识障碍、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以及住院时间长者

老年人各脏器发生退行性变,支气管纤毛运动能力下降,肺泡弹性减弱,肺部气道纤毛清除分泌物的功能降低,从而有效咳嗽能力减弱,导致肺部感染的概率增加。长期卧床伴有昏迷患者,其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受阻,加上营养失调、皮质激素等的使用使机体抵抗力及防御功能明显下降,均可诱发肺部感染。60岁以上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处于不断衰退状态,多合并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机体免疫力明显下降,难以抵抗外来病原菌的入侵。

2.2 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及口咽部定植菌

老年康复科大部分患者八九十岁高龄,有些长期卧床,患者肺部感染率更高。长期卧床患者多存在吞咽功能障碍,极容易发生误吸,口鼻腔分泌物不能直接被清除,食物或痰液等吸入气管引起坠积性肺炎[1],是医院内源性肺部感染的主要因素。

2.3 无菌技术操作不规范

给人工气道或气管插管患者吸痰时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有些新入职员工,自身工作责任心不强,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科室未能及时做好培训及考核,容易导致病原菌侵入下呼吸道而引发肺部感染。

2.4 侵入性操作

肺部感染患者在住院期间,常会有鼻饲、气管插管等操作,来满足患者通气与机体营养需求,但是该类操作具有侵入性伤害,将会破坏患者气管黏膜组织,改变其正常生理气道结构,降低鼻腔黏膜对空气的过滤作用,从而增加病原菌沿气管插管侵入机体的发生率,尤其是反复气管插管、鼻饲等操作,将大幅度降低患者鼻腔黏膜功能,加大肺部感染风险[2]。气管切开呼吸道屏障功能的破坏,是引起外源性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

2.5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虽然具有抗菌功效,但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导致病原菌活性增强,超级细菌已成为全球卫生医疗领域的一大难题。使患者产生耐药菌株、导致菌群失调,使得临床抗感染治疗效果不理想[3]。

2.6 使用有抑制免疫系统的药物、化疗药物等使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增加患者的易感性

2.7 有些患者长期住院,由于冬天室外气温低,不愿意开窗通风,或者长时间开着空调,使病室内空气流通不良,科室也未严格执行等离子体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均容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2.8 医务人员消毒隔离意识差,手卫生依从性低,特别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医护人员、陪护人员或者勤工等,不严格执行手卫生或手卫生不正确也是导致患者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原因。所有的诊疗护理操作都离不开医护人员的手,手经常接触患者及患者周围环境,容易被粘染上细菌。如果不严格执行手卫生依从性,不及时地进行规范的七步洗手或卫生手消毒,沾染在手部的病原菌在操作时,尤其是侵入性操作(为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时会通过接触传播给患者,从而发生下呼吸道感染。

2.9 医院是患者看病就诊的场所,我院老年康复科又是长期住院患者,医院的环境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病房清洁消毒不彻底会导致病原菌的播散,在患者与患者之间、患者与陪护之间、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接触都会导致病原菌的接触传播,尤其是多重耐药菌是当前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这些都将会导致病原微生物在患者体内定植或发生院内感染。

2.10 科室有制度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医务人员参加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程度的差异,掌握的知识参差不齐,院感防控意识淡薄,导致院内感染知识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关。

3.预防肺部感染采取的措施及对策

3.1 减少或清除口咽部胃肠道病原菌的吸入与定植。

(1)控制胃内容物反流 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使患者采用半卧位或抬高床头30°,可以避免或者减少胃内容物吸入下呼吸道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2)使用硫糖铝替代H2-受体阻滞剂和抑酸剂预防消化道应激性溃疡。(3)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及时送检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培养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维持正常的菌群状态。(4)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使用0.9%氯化钠溶液漱口或清洗口腔,2次/d。

3.2 切断传播途径

(1)洗手:医务人员在进行操作前严格执行手卫生,操作结束后,如手部皮肤无可见污染,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如果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气管插管前、为气管切开患者吸痰前严格规范执行“七步洗手法”洗手或进行卫生手消毒,必要时戴手套,戴手套前及脱手套后均严格执行手卫生。严格掌握手卫生时机,规范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减少经手部传播造成的交叉感染[4]。(2)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如呼吸机管道、湿化瓶等呼吸道治疗设备的污染是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的非常重要传播途径,必须严格进行消毒及灭菌。吸氧、雾化等都使用一次性医疗物品。(3)做好隔离措施。如传染病患者按传染病相关预防与控制制度执行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及定植患者应采取接触隔离措施,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碳氢酶烯类肠杆菌、耐碳氢酶烯类胞蔓不动杆菌、耐碳氢酶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积极治疗的同时,必须严格执行接触隔离措施。对高危患者如气管切开、放化疗患者等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医护人员根据不同的医疗护理操作采取相应的标准防护措施。

3.3 护理工作中的预防控制措施

(1)保持病房的环境清洁。每天要进行及时开窗通风换气,每次持续时间控制在30~60 min。病房环境进行湿式清扫,更换床单及床单终末处理时,不在病室及走廊内抖被单,有空气污染时及时进行空气消毒,严格限制家属探视时间。(2)健全消毒隔离制度。科学制定各项院感防控制度,增强科室医护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科室感控员负责对本科的院感知识培训及考核,负责院感防控督查,督查中发现的院感隐患问题及时进行质量改进。严格执行手卫生依从性,在接触患者前后,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物品之后及进行清洁无菌操作前等,都应规范洗手或卫生手消毒。(3)训练患者正确排痰方式,指导并协助术后患者勤咳、深咳、深呼吸,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采取体位引流协助患者排痰;努力为患者解除术后疼痛,鼓励患者术后咳嗽、深呼吸。(4)直接接触下呼吸道黏膜的物品必须达到高效消毒水平或者灭菌。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者,应保持口腔清洁,保持半卧位,抬高床头45°,及时倾倒集水杯内冷凝水,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有明显污染及时更换[5]。污染严重和呼吸机用毕终末消毒时,须用75%酒精擦拭操作面板;用于雾化的液体一定要严格无菌,每天更换。使用一次性湿化瓶。(5)对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需确保其气道通畅,及时清理插管,观察分泌物性状,确保能及时排出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切开部分及其周围应保持清洁干燥;在切开部位的一切损伤均应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6)正确执行口腔护理 对禁食、高热、昏迷患者应每日给予口腔护理,是减少口腔细菌定植和患者胃—口腔细菌逆向定植,是防止细菌向下移行而引发肺部感染的有效手段。(7)对长期接受住院治疗患者,遵医嘱给予适量的免疫增强药剂,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定期协助患者进行翻身、按摩受压肢体,避免患者发生压疮并发症,严格控制卧床时间,避免患者发生胃内容物反流。

4.院感LIS系统的运用

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数据与院感LIS系统实现对接后,可以使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更加顺利,通过LIS系统查询患者在住院时期内的所有检验数据。LIS系统与医嘱HIS系统对接后,对临床体温≥38℃、使用抗菌药物、实验室微生物培养结果、留置导尿、中心静脉置管、气管插管等信息,临床科室可以通过LIS系统弹出的预警信息进行及时判断处理是否属于院内感染病例。

5.小结

综上所述,科室要加强院内感染的预防控制工作。首先,领导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科室的感染防控工作,并采取实际行动支持院感工作。全体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时执行标准防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加强全科医务人员院内感染防控意识,人人重视医院感染防控工作。院感防控,重在人人参与。尽可能地减少患者院内感染,特别是院内肺部感染的发生,从而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猜你喜欢

严格执行院感病原菌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从规则本源出发,强化班级课堂纪律管理
严格执行党纪政纪处分条例
院感防控 警钟长鸣
MALDI-TOF MS直接鉴定血培养阳性标本中的病原菌
院感控制 进入大数据时代
确保管道安装工程质量之我见
院感防控有两种作用力
壳聚糖对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的体外抑制作用
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分析及院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