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09-23张丽

文教资料 2021年18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融入工匠精神

张丽

摘   要: 工匠精神,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资源。这种精神,对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有积极推进作用,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亦有促进作用。一些大学生对工匠精神认知不足,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深等,导致一些高职院校中“工匠精神”缺失。可采取文化育人视角,通过改变认知、提高地位、完善机制、营造文化氛围等,探求将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路径,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 工匠精神  融入 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育人

一、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思政教育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工匠精神培育作为一种人文教育活动,需要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具有契合点,两者有效融合不仅具有可行性,还具有必要性。基于文化育人视角,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旨在通过文化育人的理念柔性培育,把工匠精神贯穿于思政教育全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一)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规范、职业素养。

工匠精神是人类在长期劳动过程中相互交往逐渐积累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投射到思想意识领域,形成了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维持和传承需要依靠一定的社会化机制,工匠精神是工匠们共同遵守生产纪律和注重产品质量的一种文化。不同国家对工匠精神有不同的解读。在我国,工匠精神不仅指行业规范,还是一种从业人员对待工作的价值观,表现为劳动者不以功利之心追求产品的精益求精,凸显从业人员在劳动过程中对真善美人格的塑造,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人民已经意识到,劳动生产的过程不完全取决于技术,它受从业者工作态度的影响,同一个工匠在一定时期内技术和技能稳定的情况下,工作态度成为决定产品品质的关键变量。可以说工匠精神是影响劳动活动过程各个环节的重要因素,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工作价值观文化因素,已经融入劳动过程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等职业院校应该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出发,培育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形成良好的職业道德,引导其成为新时期合格的劳动者。

(二)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过程,是工匠精神引领大学生文化认同的过程。大学生面对多元文化的复杂情况,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引领,不断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由许多鲜活生动的人物事迹组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将这些生动的教学素材融入课程,能为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榜样,培养敬业爱岗的品格,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素养。

工匠精神培育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工匠精神作为从业者的工作伦理,与专业能力共同决定劳动活动的绩效。进一步说,工匠精神体现的是从业人员的职业价值观。价值观受从业者情感态度、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这种精神状态与从业者的知识素养、专业能力一起,构成劳动活动的各个要素,最终凝结于最终的劳动产品中。因此,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文化认同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将其内化为行为准则及价值理念,指导工作实践,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崇高的精神境界,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文化认同,以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素养推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传承民族精神,将时代精神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中。

工匠精神不仅是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职业精神,还是工匠技艺和品德在传承中形成的一种文化,传承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工匠文化,有利于职业院校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水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是一种优秀的职业精神,强调在工作上心无旁骛的专注态度、在产品上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在技艺上坚持不懈的专业素养。在中国传统家庭式、作坊式的教育模式中,通过“师徒收受”的形式,徒弟在师傅的言传身教、口耳相传中完成技艺经验和工匠精神的传承。在师徒传授的教育模式下,不仅师傅带徒弟有严格的标准,师傅在技艺上的追求和品格上的言行也是师门文化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一系列职业品德和职业规范。传统技艺和工匠精神在一代代的传承中不断改良,焕发新的时代精神和活力,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工匠哲学的构建提供文化内涵和创新模式。

二、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不足,缺乏职业目标的建构和认同。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离不开全社会对匠人工作的重视。目前对工匠精神存在一些错误认知,一方面表现在对工匠、工匠精神内涵的错误观念。在传统的社会观念中,手工艺从业者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尊重,工匠的职业地位较低,一部分人甚至认为工匠精神仅适用于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今天,工匠精神已经超越传统匠人本身的范畴,是每一个职业者应该遵守的职业精神,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一种人生信仰,对工匠精神的追求不仅适用于制造业,还适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业者用心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做到最好,是工匠精神追求的真正内涵。

另一方面表现在缺乏营造培养工匠的社会环境,当学历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主要标准,用人单位、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在高考制度下,考不上本科的学生,才会被迫选择高职院校;还有一部分受家庭经济影响的学生,迫于经济压力,才会被迫选择学习时间短、能尽快毕业就业、及时有回报的工作。即便是在职业院校,大多数学生并不会学习任何特定的专业技能,大学被看作一张通往广阔未来的门票。甚至还有部分用人单位对高职出身的人,在录用、薪资、待遇上低于本科学历的毕业生,即便顺利入职,高职毕业生在单位,因缺少相应的晋升途径,个人职业发展多有限制。年轻人缺乏沉下心来,兢兢业业学做工匠的环境,很难有对工匠精神的追求。一份称职的工作一定是忍得住寂寞抗拒得了诱惑的人,一定是兢兢业业把工作当事业的人。日本著名的寿司店,由九十多岁的小野先生经营,他一辈子捏寿司,已经捏了70多年。小野先生的儿子子承父业,也是一名寿司匠人,就是这样一家仅有10个座位的寿司店,却是米其林三星店的世界名店。与日本2.2万家的百年老店相比,中国仅有5家。依靠不能发大财的手艺继承家业,在中国还不多见。如果这种谋生手段没有社会地位,无法得到人们的尊重,那么自然没有人想传承。缺乏传承,没有社会环境支持、经济上的保障,就无法做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不断精进,很难在技能上有所突破,成为一流工匠。日本著名工匠秋山利辉说:“工匠精神本质上讲并不是技术,而是从事这个工作的人如何尊重这项工作。”秋山利辉认为,一流的工匠,要先有德行、有心性。如果仅有技能上的突破,那么算不得顶尖人物。

(二)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度不深。

“工匠精神”,最初是工匠的职业伦理,本质是确保产品品质的机制。具有一定抽象性,多指专注耐心、精益求精、严谨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重塑工匠精神的工作伦理对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不能盲目地衍生对传统制造方式的手工崇拜。目前人们对工匠精神的解读还不够全面,多停留在传统文化层面、政治层面,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受时代话语的影响,缺乏对工匠精神的历史文化脉络的梳理,缺乏对工匠精神的建构和解读。工匠精神的传播、文化传承缺乏有效的媒介。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话题并不新鲜。工匠精神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并未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从目前实践来看,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存在不足。时代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高水平的技能人才培养,都需要工匠精神。对于如何培养、怎么培养,还在不断探索摸索期。如何将工匠精神文化内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新的命题,需要研究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需要研究“00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度不高,研究不够充分,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未能达到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几个方面表现为工匠精神培育面临的是如何从传统的家庭式、作坊式“师徒传授”的教育模式中转型为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来看,缺乏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模式。不论是目前的教学大纲还是课程标准,都缺少工匠精神内容,更不要说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工匠精神特质,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培养一批高技能的技术人才。这种现象容易影响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了解和认同。

三、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学校是青少年最早接触职业生涯的地方。学校、教师、辅导员、职业指导师在青少年的职业价值观培养、职业精神塑造、职业探索中有重要影响。高校应该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将教育教学活动视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主动适应新时代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研究阐释新时期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匠心匠艺的内在次序,培养职业从业者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的职业认同感、满足感,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在职业教育各个阶段持续学习、不断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在精进过程中锻炼心性,塑造完整人格,帮助完成思想准备、工作态度、方法技术等基本训练,为做合格的从业者做好准备。

(一)价值认同:优化顶层设计,构筑全方位的认知渠道,把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

社会和企业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使其有充裕的资本、精力投入技艺的深入研究中,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继承、改良和创新的文化源泉。学校、教师、学生树立新的终身学习理念,更新技能型人才观念,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深化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增强职业认同感、培养学生对“匠人”的职业自豪感。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顶层设计,打破理论和实践的壁垒,打造产教融合平台,把工匠精神通过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教学过程、课程思政等渠道融入人才培养中。

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转变应试为主的教育模式,健全实习实训环节,不断将工匠精神文化、资源融入专业课程教育,提高思政教育、专业教学的说服力、感召力,引导学生在掌握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职业价值观。在课程目标上,明确工匠精神对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强调对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职业情感的培养,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夯实教学育人主阵地,实现思想政治育人的深度融合。在课程设计上,加强实践课程的指导,将工匠精神培育、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纳入课程建设中;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课堂思政的作用,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理解认同工匠精神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并将其落实在日常行为中。

(二)潜移默化:完善“工匠精神”人才培育机制,形成学习共同体为中心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

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人才培养机制,是指学校教育、企业师傅全过程的参与,协同其他部门、家校培养人才的每一个环节,及时反馈、沟通的合作学习,通过教师主导,帮助学生过渡到独立学习的重要环境。“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是通过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及企业的共同参与展开的,这些人要能够理解和共享教育变革的愿景,领悟“工匠精神”和“卓越性”的文化内涵,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教师与企业师傅之间形成同僚性的开放课堂、家长与学校形成参与教学实践。在学习和职业(工作)之间搭建桥梁,将学校课程体系与企业学徒培养相结合,最终形成一个全民参与的活动系统,系统中的所有成员都对学生培养负有责任。

明确师生共同学习的模式,重视学生主体性,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体系、多元化指导。通过合作学习、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从“情境学习”出发,将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置于技艺培养情境,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共同体”,从成员之间的学习到多种情境中实践;从显性技能的学习到可迁移性技能的培养;最终完成由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的大跨度变革、由阶段学习到终身学习的转变。建立完善的学徒档案和反馈机制,协同培养的企业有健全的职业教育体制,选拔思想政治觉悟高的师傅担任专业培训学徒人员、设备完善的学徒教室、学习实验室。学徒有机会在企业多个部门流动,由教师和师傅共同为每一个学徒制订学习计划、培养方案。在思想政治品德好、实践经验丰富、知识渊博、诲人不倦的师傅或前辈指导下,学徒能有效获得学习评估和精进方法。通过师傅手把手的传授教导、耳濡目染的言传身教,在真实的职业活动和项目实践中通过反复历练,完成训练通过测试,获得该领域的职业资格,打通从学校向职场过渡的满意途径,获得可以支持发展的薪资待遇、晋升空间,获得职业尊严、职业自豪感。父母在青少年职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对子女的职业成就期望、父母对职业和价值观的理解,对青少年职业发展有较强影响。通过家访、开学见面会、线上家長会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企业的思想动态、学业表现,邀请家长出席学徒培养仪式、优秀表彰等活动。

(三)文化熏陶:形成工匠精神培育的育人文化氛围,搭建校园文化育人阵地。

校园文化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必须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明确工匠精神的内涵,凝练具有学校文化、企业文化的工匠精神信条,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的环境中融入工匠精神文化。例如,日本著名匠人秋山利辉将一流工匠整理为工匠须知30条法则标语,让学徒反复背诵,使匠人行为标准融入学徒潜意识中,并引导学徒成为懂得感恩尊敬关怀谦虚的人。高职院校通过校园环境、硬件设施营造工匠精神育人的文化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构建个体的深度理解,推论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同时可以把学校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学校之外的生活之中。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多渠道、多形态地进行文化熏陶,扩大文化认同的覆盖面。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校史馆、校训等凝练工匠精神的文化资源,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工匠精神,领略工匠文化,深刻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讲好“工匠故事”。学校可以培育“工匠进校园”“职业教育周”等具有工匠精神内涵的职业特色文化教育活动,阐明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利用高校第二课堂鼓励学生走近具有工匠精神的楷模,通过宣传身边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代表、故事分享大学生自强之星、最美职校生的典型事迹,为大学生树立榜样示范,使其领略工匠精神的深刻魅力,深化学生的正向认知。利用好网络思政的阵地,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跟进对工匠精神的宣传、表彰、引导。借助新媒体网络技术,通过公众号、QQ号、微信群等组织学生开展线上的文化交流、竞赛活动,带领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鼓励大学生把职业目标和自我成长结合起来,把职业理想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工匠精神的价值认同,紧跟时代步伐,把工匠精神的丰富内容转化到形式多样的实践体验中,不断为工匠精神文化的传承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贡献智慧。

参考文献:

[1]秋山利辉.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M].陈晓丽,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2]亚力·克福齐.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陈劲,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

[3]马修·克劳福德.工匠哲学[M].王文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

[4]陈静静.跟随佐藤学做教育:学习共同体的愿景与行动[M].上海:華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融入工匠精神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技术文化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