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培养的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021-09-23闫克信李昂

文教资料 2021年18期
关键词:学生培养文化建设民办高校

闫克信 李昂

摘   要: 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主要阵地之一,肩负着高素质人才培养及实现民族振兴的重任。但民办高校办学时间较短,文化底蕴相对不深,文化建设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新建民办本科高校为研究对象,从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培养出发,分析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和内容,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在文化品牌创建中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民办高校   文化建设   学生培养

1.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社会发展,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主阵地的各高校越来越注重自身的文化建设。结合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努力创造更具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的师生学习环境,不断提高文化建设水平,树立文化品牌,沉淀酝酿文化底蕴。民办高校的文化建设在高校群体里,既秉承了公办高校的特点,又反映了民办高校的特性[1](27-28)。目前,经调研分析,民办高校文化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乃至传统文化的传承。

1.1民办高校发展历史较短,文化建设资金储备不足。

我国民办高校已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大多数民办高校尚未形成稳定且成熟的精神内涵,缺乏文化特色,部分民办高校顶层设计模糊不清,还处于不断塑造和初探的阶段。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伴随着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文化特色而发展的,文化建设大多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之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单一,学校运行及专业建设资金的投入额度较大,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受到一定的限制。

1.2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度不高,意识不强。

民办高校有其特性,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市场之需是民办高校办学的显著特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重视实操技能传授,忽视文化内涵熏陶。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不够开阔,活动较为单一,文化活动与专业课程之间尚不能有机融合,导致两方面的关系有所脱节,不能跟随社会的发展[2](81-86)。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重心更偏向于学校规模建设,关注的焦点在各类基础公共设施,如体育场馆、实训场馆及宿舍楼等,忽略学生的成长成才环境建设,大多认为达到教学的基本需求即可,基础设计及校园环境设计与命名大过设施本身的意义,开展文化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2.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思路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同志的这句话为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对思想活跃且社会经验不足的在校大学生进行文化融入极为关键。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需对大学生输入先进的文化思想,不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意识,引领整个社会文化的进步。在民办高校文化品牌创建中,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对学生能力培养起到潜在且润物无声的重要影响。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校园内人际关系的主体存在于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校内行政管理人员与全体师生之间,校园内人际关系的客体存在于学习、生活、政治思想等方面的沟通与联系。这些人际关系会直接影响民办高校开展文化建设的整体进程,对于学生各方面发展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2.1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

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人才,首要的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引导方向,要始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的活动,以学生为出发点,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通过人文景观等形式不断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如建设伟人雕像、宣传橱窗、主题广场、文化墙、读书角等文化设施;开展讲座、实践等体验参与式活动陶冶学生精神情感。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隐形教育下,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纽带,促进德育教育的落实和发展。实现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的良性互动,促使高校始终保持正确方向,积极推进学生树立正确观念,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智育的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行动指南及保障阵地。时代发展呼吁创新,创新成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依靠。在万众创新的形势推动下,高校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视度越发提高。但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独树一帜的,仅靠学习是行不通的。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感染力与浸润力,让学生处于创新氛围里,感受创新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不断融入,培养创新能力。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物质、精神、制度等之分,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有利于完善基础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造平台,保障学生更好地思考、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风、校训、办学理念、科技大赛、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的潜在作用,利用精神文化的内在魅力和无形动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氛围,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能力,培养开放性、自信心、合作能力等创新特质,营造创新创造的价值氛围,熏陶创新人格;加强文化制度建设,完善创新保障机制,通过开设各具特色的课程活動,制定高效保质的组织管理,开展严谨规范的科研项目等创造性文化,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创新实践,尤其是建立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创新环境,对学生创新活动的场地与经费等给予大力支持。

2.3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体育文化品位。

所谓“国运昌,体育兴”。学校体育是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运动以各项体育活动为媒介,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校园文化的良性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物质层面,加大投入体育运动的物质保障,如器械、场地、物品、环境等。在精神层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发挥体育的内在功能,树立正确的体育理念。在制度层面,形成完善的体育教育机制,对体育活动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奖惩分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人才中,身心健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2.4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实现美育价值和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美育建设有利于培养师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师生塑造完美的人格,树立审美观,提高欣赏水平。以师生高雅的趣味、高尚的情操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校全面和谐发展。首先,以美育的创新性、生动性为基调,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领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校园文化。其次,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形式的多样性,通过多彩各异的文化活动挖掘学生形象思维的潜能,促进学生活跃整体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再次,利用生动的艺术作品、趣味社团、艺术节和比赛等方式,完善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借助“三全育人”机制,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以生动直观的形象为手段,以激发情感、熏陶心灵、陶冶情操、追求理想为特征,潜移默化地促进美育的形成,加强审美教育,提高人文素养,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人。

2.5校园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实现学校品牌常青的美好愿景。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把握工匠文化育人导向,遵循应用型教育规律,创新民办高校文化建设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3](102-104)。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养成计划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劳动教育的实际效能。

3.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构建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系统,在构建过程中可以从多个维度考虑和搭建。结合民办高校的特点,按照系统性和发展性的原则,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培养的关系为中心,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个方面进行文化融入,构建符合民办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并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延伸和完善。

3.1主打“德”文化建设。

在德文化建设过程中,从生活方式到思维意识的一切文化现象和文化心态入手。以物质文化的形式将德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是一种绝佳的“手段”,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基础和前提。结合我校地域优势及办学特点,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打造以“静文化、家文化、和文化、礼仪文化、传统文化、华宇文化”为主体的公寓文化体系、以“三文化育人”为根本的泽虬湖观景台和校园文化长廊,以及充分利用校园内可利用的空间设立古今中外的名人雕像,等等,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德育教育自然融入校园文化之中[4](4)。本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匠文化、严实文化育人思路,将“三文化育人”作为设计理念和命名依据融入学习生活与氛围环境中,达到“德”环境育人的效果。

3.2规划“智”文化建设。

通过增设多平台、系统化载体开展智育教育,促进学生智育发展,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创新与学习能力。生活处处有学问,让学生在校园管理和服务中感受创新[5](58-60),例如在孔子文化广场、食堂、各类活动场馆及阅览室设置创意图标和人文元素,在教学楼部分区域设立读书角等,让学生漫步在校园、运动、学习、就餐等各类环境中感受到创新文化的存在,进一步明白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对户外宣传栏从外观和形式进行创新设计,例如开设考研风采专栏、科研专栏、创新创业大赛专栏、学子风采专栏等,充分利用学校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和展示的各种渠道,发挥教育宣传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官网、公众号、校报等平台的作用,通過展示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学生风采、优秀文章等,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欲望。

3.3融入“体”文化建设。

通过设计营造体育场所的文化氛围,例如设计、制作、安装精美的“我运动   我健康   我快乐”“强身健体   报效祖国”等标语标识,将体育文化融入大学体育精神中,提升学生体育文化品位,促进学生身心发展。通过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氛围,展现大学生的体育精神内涵[6](1-2)。

3.4注重“美”文化建设。

美育中审美能力提升的过程中会出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情况,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是在经历各类美与不美的对比之后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过程。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虽未经过专业而系统的训练,但仍能体验“美”在视觉上带来的冲击,感受到心情的愉悦,带来情感上的波动和升华。结合民办高校基础建设相对薄弱、文化底蕴不深的实际情况,可以利用网络的多元化和无边界性,例如利用校报、学校官网、公众号等平台发布美图、美文等,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将美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充分融合[7](118-120)。通过各种自由的艺术方式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充分实现美育价值,发挥美育作用,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5加入“劳”文化建设。

通过拓宽劳动教育实践场所,推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8](118-119)。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把握工匠文化育人导向,遵循应用型教育规律,整体优化学校“劳”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建设对劳动教育的支撑作用,切实提升劳动教育的实际效能。设计“工匠文化广场”“工匠文化馆”等建设方案,旨在展示古今中外工匠故事,弘扬工匠文化精神。

4.结语

结合民办高校的特点,分析现有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势与问题,融合学校文化根基及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需求,逐步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持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系统的文化教育体系、雄厚的文化基础设施、创新的主题教育活动等完善的文化育人活动,让校园文化精神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最终形成文化体系和“宣传样本”。

参考文献:

[1]叶青.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19).

[2]王素琴,徐丽丽.民办高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高等教育,2019,7(03).

[3]李玉玲,李娟.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路径[J].新西部,2020(Z7).

[4]冯永昌.德育融入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探究[A].广东教育学会.广东教育学会2019-2020年度学术成果集[C].广东教育学会:广东教育学会,2020.

[5]张春青.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路径分析[J].中国培训,2020(04).

[6]陈焕娣.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J].知识文库,2021(07).

[7]屠傲凌.“互联网+”时代美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23).

[8]卜晓东.论劳动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J].传播力研究,2020,4(23).

猜你喜欢

学生培养文化建设民办高校
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高等数学教学研讨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论机加工实训的综合一体化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