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精神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与路径
2021-09-22吴悠
摘 要:伟大抗战精神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将其融入高校立德树人过程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英雄主义精神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为有效利用这一资源,要探索伟大抗战精神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将其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和网络阵地建设中。
关键词:抗战精神;立德树人;时代价值;实践路径
2020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抗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高校立德树人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要适应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深刻认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找准伟大抗战精神与高校立德树人的切合点,积极探索将其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从而有效利用这一宝贵资源。
一、伟大抗战精神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思想资源
抗战精神作为历史和时代的产物,以中国人民的誓死抗战为实践基础,以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为文化渊源,以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为重要环节,是集深厚的家国情怀、不屈的民族气节、牢固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等于一体的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当前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资源。
首先,伟大抗战精神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伟大抗战精神所蕴含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高尚人格、价值追求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一方面,伟大抗战精神孕育于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抵抗外敌的伟大实践,是鲜活的历史资源,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另一方面,抗日战争遗留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十分丰富——有以赵一曼、杜伯华、曾贤生等为代表的中华儿女奋勇抗战的英雄事迹;有控诉日军侵略恶行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有高亢激昂的抗日歌曲《黄河大合唱》;有为警示后人保留修建的大批抗战遗址和纪念设施……不管是令人动容的英雄事迹、引人深思的抗日文艺作品,还是让人身临其境的抗战遗址和纪念馆,都凝结着伟大抗战精神,十分生动形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新的素材。
其次,伟大抗战精神是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抗战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华民族抗战时期的生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内容,抗战精神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从国家层面看,一方面,中国人民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爱国热情,毅然奔赴战场,用血肉之躯搭起抵御日本侵略者的钢铁城墙,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主权独立的前提;另一方面,中国人民希望抗战胜利的强烈愿望迫使当时的中国各方面都要进步,即民族工业要更加完善独立,政治要更加清正廉洁,军队要更加英勇善战,军民关系要更加和谐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方面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础。从社会层面看,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的抗战环境中领导边区群众积极进行社会各方面的建设——在政治上推行民主政治,在政权构建上采取“三三制”原则,在经济上开展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在思想文化上开展整风运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克服重重困难进行了诸多艰辛探索,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可为当前我国完善社会治理提供历史经验借鉴。从公民层面看,一方面,无数中华儿女奔赴前线,愿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肝脑涂地,其所展现出来的爱国情怀让人动容;另一方面,为夺取抗战的伟大胜利,官兵们在前线与敌人斗智斗勇;工人、农民进行物质资料生产,保证后勤供给;文化工作者创作适应抗战需要的优秀文化作品……各行各业的中国人民都各司其职,兢兢业业,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表现出崇高的敬业精神。由此可以看出,抗战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涵相一致、性质相贯通,集中反映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所追求的社会价值理想,是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再次,伟大抗战精神是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所凝聚而成的精神内核,包括在各个历史阶段所形成的各类红色精神与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向前向上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激励中国人民不断奋勇前进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伟大抗战精神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载体。一方面,伟大抗战精神作为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红色基因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充分表达。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慷慨献身的英雄气概、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等都是红色基因本质特征的具体体现,与红色基因的深刻内涵相一致。另一方面,抗日精神凝结在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中,记录在沧桑岁月的抗战遗物中,承载在抗战纪念的战争遗址中……通过聆听英雄故事,感受抗战遗物,参观抗战遗址等方式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能够让高校大学生身临其境,在潜移默化中体悟到抗战年代先辈们的艰辛与不易,自觉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二、伟大抗战精神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
“立德树人”的思想产生已久,并不断演变。在新时代,其主要是指“立”社会主义道德,“树”时代新人。伟大抗戰精神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将其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英雄主义精神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这与高校“立德”的内容相贯通,与高校 “树人”的目标相衔接,是伟大抗战精神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的重要体现。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过程来说,“树人”是“立德”的目的,“立德”是“树人”的手段,两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因此高校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既是“立德”的有效方式,又推进了“树人”目标的实现。
首先,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华儿女为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主义战争。日本入侵,大片领土沦陷,滚滚烽烟弥漫在神州大地,无数百姓沦为任人宰割的鱼肉。面对国破家亡的惨淡现实,中华儿女奋勇抵抗,掀起抗日救国浪潮。从东北广大人民首先开展抗日斗争——工人纷纷举行罢工,农民纷纷组织武装力量到上海、北平、南京、杭州、西安、武汉、广州、福州等地的人们纷纷加入抗战行列;从爱国青年学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他们或投笔从戎,或以集会、游行、组建抗日团体等方式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张,到社会各界群众纷纷加入抗日救国运动;从国内同胞积极救国救亡到海外侨胞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不断聚集,共赴国难——世界各地中华儿女积极向祖国输送财力物力和人力,并争先成立华侨抗日组织,创办抗日救国报刊,组建抗日宣传文艺团体等;从民间自发组织抗日到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再到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同抗日……总之,随着日本侵华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也不断觉醒,从东北到西南,从民间到官方,从学生到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再到民族资产阶级……各行各业各地的中华儿女都参与到了抗日救国的爱国运动中。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中华儿女为抵御日本侵略者所做出的种种抗争反映了他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基本内容,爱国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最基本的要求。继承和发扬抗战时期先辈们所展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促使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助于促使大学生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把人生价值的实现与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从而成为真正利国利民的人才。
其次,有助于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国各民族共同抵抗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倒行逆施的残虐暴行让各个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日。面对日本惨无人道的殖民掠夺,朝鲜族人民与东北其他各族人民共同浴血奋战。奉天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书记朝鲜族人杨林发表《告群众书》,号召东北朝鲜族人在中共领导下保家卫国,共同抗日。东满地区爆发以朝鲜农民为主的“秋收斗争”与“春荒斗争”农民暴动,南满地区在朝鲜族人李红光和杨林的领导下发动“四·三”与“五·一七”农民暴动,并进行“五·七”反日大游行。此外朝鲜族人民组建抗日游击队、建立抗日团体,还积极奔赴前线参加抗日,在1936年经改编后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中朝鲜族战士占比达90%以上。面对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满族人民纷纷加入抗日团体和武装力量奋勇反抗,其间涌现出无数英雄——有为创建冀中抗日根据地立下汗马功劳的八路军三纵队七支队司令员赵承金;有在淞沪战场率部队突围不幸中弹殉国的国民将领吴克仁;有19岁加入救国军,27岁被敌包围壮烈牺牲的抗日名将陈翰章……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回族人民奔赴救国前列。回族人民积极组织抗战队伍,并争先参军杀敌,其间涌现出以陇东军分区的回民骑兵团、关中的回民自卫队(后更名为回民支队)、三边的回民支队等为代表的英勇优秀的武装队伍。其他的少数民族在抗战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东北的长白山到海南的沙滩碣石,从东部海岸线至西部高原戈壁,抗日救亡的呐喊回荡在每一个民族心中。
抗战期间各民族同心同德,共御外敌,表现出高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民族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挖掘和继承中华儿女抵御外敌的实践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意识,促进中华民族团结的意识,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意识;有助于各民族的大学生团结奋斗,共同应对我国发展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成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卓越人才。
再次,有助于培育大学生英雄主义精神。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勇战争。在抗战时期,我方在军事和经济上处于弱势,装备落后,而日本军事实力强大,不管是单兵装备、后勤保障还是武器配置都对中国军队形成碾压之势。这导致日本一度蚕食中国大片领土,沦陷区的百姓被日军惨无人道地奴役、迫害和屠杀,但中国人民没有绝望和放弃,反而不畏牺牲,迎难而上,愈挫愈勇。当时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英雄们毅然奔赴如熔炉般无情吞噬生命和鲜血的抗战前线,他们誓死报国,留下的英雄事迹数不胜数。四川人王建堂带着父亲亲笔写的“死”字旗奔赴前线,做好了为国捐躯,马革裹尸的准备。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壮烈牺牲前曾给部下写信谈道,如今外敌入侵,国家残破,我们除了为国捐躯没有别的办法来挽救亡国灭种的危机。抗战女英雄成本华牺牲时年仅24岁,她在被日军杀害时双手交叉抱于胸前,眉眼毫无惧色,嘴角露出对日军轻蔑的微笑,英勇就义。在南口战役中,罗芳珪团死守阵地,浴血奋战,以死报国,最终除团长外全部为国牺牲。在无比惨烈的抗日战场上还有这样一些英雄,在战斗无法继续进行的时候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也绝不投降。在他们当中有为大部队做掩护而吸引敌军注意,最终被敌包围,在激烈拼杀后集体投江的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有为吸引敌军火力,成功将敌人引向无障可凭,无路可退的狼牙山棋盘托顶峰,在与敌激战数小时后壮烈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有被敌军压到黄河岸边,无战斗经验却毫不畏惧,凭一腔热血、一身豪气,与敌人殊死拼杀,最终因寡不敌众悲壮投河的八百“冷娃”……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这些英雄事迹是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大無畏英雄主义精神的具体展现。英雄主义精神世代相传,但在不同的时代,英雄主义精神具有不同的内涵。抗战时期先烈们英勇抗战,为英雄主义精神注入了新内涵,使其挣脱了传统的封建的个人的束缚,具有革命性、先进性和时代性。培育大学生英雄主义精神,是高校人生观教育的重要内容。用抗战时期的英雄事迹教育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有助于大学生学习与传承英雄们身上展现的优秀品质和崇高人格,增强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成长为国家与社会需要的时代新人。
最后,有助于培育大学生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国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战争。首先,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敢于斗争。抗战爆发以来,数不胜数的英雄儿女加入抗日救亡运动,大家无日不在渴望战争的胜利,然而因敌我力量悬殊,在抗战初期,中国大片领土相继被日军蚕食,这让一些人对抗战产生悲观情绪,他们认为敌强我弱,再战必亡,主张对日妥协。针对这一情况,毛泽东同志从中日抗战实际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抗日战争。他结合日本国小及资源困乏的特征和中日战争的性质特点,认为日本难以承受长时间的战争,敌人强我方弱只是暂时的,最终的胜利必将属于中国。在这一伟大判断的极大鼓舞下,中国人民更坚定了与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到底的决心。其次,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善于斗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不是蛮干,“要注重策略方法,讲求斗争艺术。”毛泽东同志科学预判了抗日战争的走向和发展规律,并具体阐释了在抗战各个阶段的全国形势以及应对策略,还提出了人民战争的一系列思想和战略战术。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我方最终在抗战中化被动为主动,化包围为反包围,实现了军民一心,以弱胜强。最后,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坚持斗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需要水滴石穿,持之以恒。在全面抗战初期,一些人因平型关大捷、台儿庄胜利而盲目自信,认为可以迅速战胜日本,还有一些人把抗战的前途寄希望于苏联出兵解决战争。他们难以接受敌强我弱这一事实,片面夸大中国的优势和日军的弱势,以局部的强弱现象来代替全体中的强弱现象,被毛泽东同志批为犯了“急性病”。事实上,中日抗战的特点和性质决定其是一场持久战,也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坚持抗战,才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
在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面对敌强我弱的现实毫不妥协,积极分析敌我优势,善于斗争,坚持抗战是敢于胜利、敢于斗争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抗日战争是在斗争中取得胜利的,党和国家是在斗争中成立和发展,个人也是在斗争中实现成长的。培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是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促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挖掘和弘扬中国人民抗战期间所展现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能够促使青年大学生面对经济社会的丑恶现象和思想文化领域的腐朽落后思想,敢于亮剑,逐浊扬清;能够促使青年大学生敢于与自己身边丑陋的人和事划清界限并与之展开斗争,而不是与他们同流合污;能够促使青年大学生自觉同自己错误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进行斗争,实现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三、伟大抗战精神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
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中,必须找到符合高校特点、学生乐于接受的合适路径,并根据各个实践路径的特点和性质,将伟大抗战精神充分融入其中,同时还要善于将这些实践路径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伟大抗战精神促进高校立德树人的整体效应。
首先,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伟大抗战精神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育资源,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首先要注重赋予抗战精神现实内涵。虽然伟大抗战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强大力量,依然鼓舞着我们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但抗战年代毕竟距今已几十载,要让高校大学生深刻理解、认同与自觉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需要结合美国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对我国进行科技封锁,但我们毫不妥协的实际;结合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党和人民众志成城成功遏制疫情的实际;结合在意识形态领域国内外一些反动势力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落后思想,复活封建糟粕,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而我们坚决与之斗争的实际等来阐发伟大抗战精神在当今发展的新形式,赋予抗战精神新内涵。其次要注重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一些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主動性和积极性不高的部分原因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自觉。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六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让伟大抗战精神入头脑入心灵,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始终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考量抗日战争;要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从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统一的视角来解读抗战时期的英雄事迹;要学会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创新思维方式,以宽广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把伟大抗战精神给青年大学生讲懂讲透,努力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线上线下一致,用高尚的人格感召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最后要注重发挥大学生在思政理论课上的主体能动性。教是为了不教。在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大学生围绕抗战精神教育的重难点主动思考、自主讨论、积极发言,促使大学生自觉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将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品质并外化于行。
其次,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用优秀的校园文化培育学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隐性路径。有益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校园文化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通过学校的自觉建设形成的。为了增强校园文化的红色底蕴,促进优秀校园文化的形成,也为充分发挥伟大抗战精神的育人价值,需要将伟大抗战精神充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一般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类。因此,首先,可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高校需要充分挖掘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的抗战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建造抗战纪念亭、修筑抗战英雄雕塑、收藏抗战史料书籍等手段将抗战精神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学习抗战精神提供物质基础,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可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高校可以将高尚的爱国情操、百折不屈的顽强意志、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等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融入学校的制度建设,以学校的规章制度为载体,让大学生在践行日常行为规范中深刻领悟抗战精神。再次,可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高校可以创办以研究和宣讲伟大抗战精神为目的的学生社团,可以开展面向全校师生的线上线下的不同类型的抗战精神教育活动,还可以举办抗战胜利纪念活动,吸引更多学生了解、学习、研究、传承、传播抗战精神。最后要使这三方面的校园文化建设相互贯通,相互促进,让伟大抗战精神全面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再次,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实践教育的载体,在实践育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延伸,在内容上能够补足理论教育的短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在空间上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实现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效整合,促进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局面的形成。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其内在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得以外化于行,有助于检测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为充分发挥伟大抗战精神对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需要将其充分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首先在目标上,要以增强高校大学生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理解与认同为导向。要让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就要明确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一旦偏离这一目标,其育人价值就难以充分发挥,因此高校开展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相关社会实践活动要始终以增强高校大学生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理解与认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贯穿社会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其次在内容上,要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较为多样,涉及因素较多,参与其间的人员也较多且各自主体性较强,因此其传递的信息也较为复杂,既有有利于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积极内容,也有阻碍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消极内容,还有与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无关的内容。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活动走向的引导,紧扣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这一主题,增加积极内容,减少消极内容以及无关内容。最后在形式上,要以学生喜爱的实践活动为载体。目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不高,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老套缺乏新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广泛采纳大学生的意见,吸纳流行因素和网络元素,创新活动形式。
最后,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网络阵地建设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舆论的影响与规模不断扩大,网络传播的方式和渠道不断增多。这让形形色色的思想充斥着网络空间——落后文化与先进文化相交织,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相交锋,意识形态渗透与反渗透相较量,网络文化阵地越来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场所。高校大学生作为我国网络参与的主要力量,缺乏社会经验,一些想法还比较稚嫩,处在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极容易受到网络上各种思想的干扰和煽动,因此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刻不容缓。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网络阵地建设,首先要树立网络时代平等互动的传播观念。网络传播与建国以来传统的以“单位体制”为主的“在场”传播不同,是一种信息接收者难以受到传播者、同侪及场域的压力从而能够自由筛选和舍弃所接收信息的“缺场”传播;也与报纸、广播、电视等能由传播者控制具體传播内容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不同,是一种信息接收者能够与信息发出者对话并充分表达自身观点的交互性传播。因此在网络空间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需要结合网络传播的新特点,树立网络时代传播的新观念,努力做到不搞“一言堂”,给予大学生充分尊重;不堵塞言论,让大学生充分表达;不摆架子,与大学生平等沟通。其次要把握网络传播的趋势和规律,创新伟大抗战精神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内容上,要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与大学生的成长境遇相贴近,与当下的网络元素和流行用语相结合,让伟大抗战精神更加时尚和亲和。在形式上,要新旧媒体相融合,增强传播媒体的多样性,要增强传播的广度和互动程度——既可以通过打造优质的伟大抗战精神教育内容,借助强大算法在大学生中予以推广;还可以通过线上直播和线上会议等形式,让大学生充分参与进来;也可以建设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情景交融的伟大抗战精神教育网络课堂,拓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现线上线下相互结合,网上网下互为补充。最后要打造“又红又专”的伟大抗战精神传播人才队伍。其中,一是要加强传播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他们作为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播者,要做到政治觉悟高、立场坚定、情怀深厚、思想先进;要在掌握丰富抗战史料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抗日战争的缘起发展和结果;要实事求是,不能歪曲史实和故意夸大相关历史人物的作用。二是要提高传播者的专业化水平。传播者要熟悉抗日战争的相关史料和观点,能够给大学生答疑解惑;要通晓网络传播的趋势和规律,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类型的媒体传播伟大抗战精神;要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能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洞悉大学生心理,综合运用多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让伟大抗战精神在受教育者心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8.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9.
[3]习近平.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1).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1.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05.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27.
责任编辑 姜淑娟
*作者简介:吴悠,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全面从严治党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2017YZD1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