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生成、意蕴与践行

2021-09-22吴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新时代

摘  要: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主体能动性的生动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新时代,我国面临着风险挑战与历史机遇并存的双重局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地发扬斗争精神。如何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斗争精神,是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为此,需要从斗争精神的历史生成、哲学意蕴、践行路径三个方面进行梳理与探索。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

斗争,尤其是无产阶级争取民族独立、自身解放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命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质。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为实现无产阶级自由和解放而斗争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都是在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斗争中实现的。进入新时代,中国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发扬斗争精神,党必须带领广大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时代的伟大斗争是对马克思主义斗争精神和斗争实践的延续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秉持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理念,总结中国人民斗争实践的经验,赋予了斗争精神以新的内涵和价值旨归。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是历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历史发展的视角追溯斗争精神的生成脉络,能够洞悉发扬斗争精神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视角把握斗争精神的内涵,能够明晰其深层次的方法论逻辑。从实践视角探析发扬斗争精神的路径,能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磅礴的力量。

一、斗争精神的历史生成

新时代开展伟大斗争、发扬斗争精神,既有历史之由,又是现实之需。从共产主义运动、中华民族复兴以及新时代新方位三个维度审视,斗争精神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斗争传统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将斗争精神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壮大。

(一)共产主义运动维度

马克思主义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是为了实现人类解放的学说。在无产阶级与宗教神学的思想斗争、与资产阶级的现实斗争之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以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现实路径。当马克思与德国宗教神学作斗争时,他发现“批判的武器不能够代替武器的批判”,只有从思想斗争走向现实斗争,只有真正地推翻无产阶级受压迫的现实,人类的解放才能真正实现。而当马克思进一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时,他发现无产阶级受到压迫的根源在于资产阶级的剥削,由此揭示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根本对立的缘由。为此,马克思提出解放全人类、构建自由人联合体的伟大设想,实现这一伟大设想必然要通过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将阶级斗争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并指出“至今的全部历史都是在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中发展的”。阶级斗争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的手段,服务于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其宗旨是为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而斗争。

长期以来,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从未停止,两大阶级的对立决定了无产阶级始终要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人类解放的终极目标而奋斗。习近平同志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当前中国面临着“两种制度并存、两个时代交织”的复杂形势,当今人类依然处于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并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时代。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对抗和较量将长期存在。当前,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国家干预等手段调节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推动资本主义不断向前发展。资本主义仍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能够从根本上消除其自身矛盾,而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也并没有改变。實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决定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目标必然需要将最广大的人民从剥削和压迫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资本主义正在以更为隐蔽的方式来西化和分化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无产阶级必须提高警惕,始终以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为指引,秉持斗争精神,与一切剥削和压迫作斗争,为构建自由人联合体、实现共产主义而斗争。

(二)中华民族复兴维度

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立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都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将这种斗争精神熔铸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1921年,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在十月革命胜利的曙光照耀之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由此诞生。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开展了一场为了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在这一时期,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救国救民而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中国革命事业中,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保家卫国而投身于抗日战争之中。在28年的浴血奋战中,中华民族将革命斗争精神诠释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忘我牺牲精神等。正是革命斗争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成功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成立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以三大改造的完成为标志,中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迎来新的伟大斗争。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这一时期要开展的伟大斗争与革命时期的斗争相比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在这个阶段,党和国家面临着经济工作的拨乱反正以及制定新的方针路线等重大问题,这一时期的斗争精神直指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纷纷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形成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充分练就了无私奉献和舍生忘死的崇高品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新征程。面临着社会主义改革的重大任务,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用十八份生死状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诠释了敢于创造、敢于担当、敢于奋斗的小岗精神。同时,经济特区的人民亦形成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为全国改革开放提供了示范和样本。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史,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始终秉承着伟大斗争精神,并把这种精神传承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习近平同志指出,党和人民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以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意志和勇气直面风险挑战,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胜利。

(三)新时代新方位维度

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这一重要论断指明了中国当前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当前,中国迎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同时又面临着难以估量的挑战,党带领人民前进的道路上必然要开展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开展伟大斗争、发扬斗争精神既是由我国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党和国家面临新的风险和考验所决定,又是根据新时代面临新的历史使命而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转变。有矛盾就会有斗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就是在矛盾运动过程中持续推进和发展的。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党和国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民族复兴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但是也仍然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难题。随着改革的深度和广度的持续扩大,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同时,改革必然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改革的矛盾和阻力也越来越大。其次,近年来反腐败斗争取得有效进展,但腐败现象依然多发、腐败形式依然严峻,中国面临着如何实现官员由不敢腐、不能腐到不想腐的转变。再次,中国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严峻,全面从严治党任务艰巨。解决这一系列的难题,都需要党和人民发扬斗争精神,在伟大斗争中创造性地解决中国进入新时代后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

在2019年秋季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领导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风险考验,胜利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提倡要发扬的斗争精神是指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斗争精神,因此在面对伟大复兴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党和人民都要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敢于攻坚克难。习近平同志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坚定的斗争意识,提高斗爭的本领,永葆斗争精神,与一切危害党和国家安全、社会主义事业的行为做斗争,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断推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二、斗争精神的哲学意蕴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的斗争精神并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概念,而是建立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生动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实践中总结和把握斗争的规律,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斗争哲学的基础上以对立统一的辩证逻辑、知行合一的实践逻辑和人民至上的价值逻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斗争精神的涵义。

(一)对立统一的辩证逻辑

矛盾是斗争存在的客观根据,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在矛盾运动之中变化和发展的,世界发展的过程自始至终都是矛盾运动的过程。“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斗争的必要性。然而,矛盾又具有特殊性,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矛盾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正确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才能够更好地解决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的变化。习近平同志提倡发扬斗争精神,提出要审时度势,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正确认识矛盾,敢于直面矛盾,“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因时因势地调整斗争的方向、策略。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斗争精神不是一味地斗争,不是二元对立、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包含着对立统一辩证思维的斗争。矛盾的同一性意味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中国共产党在正确把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坚持底线思维,把握事物由“劣”到“优”转化的条件,凡事做好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把握主动权,有效化解当前党和国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建立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是一种能动的、传统的价值表达。回顾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史,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抗日战争、从社会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从抵御外敌入侵、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到中国共产党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开展的革命斗争呈现出由“向他性”转向“自我性”的特征。在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历程中,党对斗争的认识逐步深化,不再将他者作为绝对对立的对象进行直观否定,而是在斗争实践中不断加深对主体自身的认识。斗争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内化为一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方式,中国共产党人也不断地在实践中通过斗争变革现存的不合理状态,从而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从辩证法的本质来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辩证法就是一种凸显主体批判的哲学思维方式。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着辩证法的革命和批判精神,将勇于自我革命和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党最鲜明的品格。中国共产党在开展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地进行自我革命,在肯定党的优良传统和伟大成就的同时,又勇于直面自身的问题和不足,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自我审视、自我纠正、自我扬弃,在伟大斗争中实现改变世界和改造自身的价值诉求,不断实现党的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

(二)知行合一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同志指出,“斗争精神、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领导干部要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是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斗争实践中不断培养和形成,又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不同于以往解释世界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变世界的哲学,致力于从实践出发去解决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一方面,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自然界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另一方面,人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提高,从而形成科学的理论。理论服务于實践、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理论源于实践,斗争精神也根植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着实干精神。从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到邓小平同志“少讲空话,多干实事”,再到习近平同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都充分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中才能将社会主义变成现实。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开展的伟大斗争与以往的斗争相比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新时代赋予了伟大斗争以新的内涵和底蕴,习近平同志对阶级斗争理论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对斗争精神做出了新的阐释。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伟大斗争的实践同样需要斗争理论的支撑,马克思主义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开展伟大斗争的行动指南。“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把思想建设摆在首位,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斗争学说的精神实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进入新时代,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学说,并基于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背景对斗争精神做出新的阐释,具体包括明确斗争的方向、立场、原则,把握斗争的规律,讲求斗争的方法和策略等内容,为新时代伟大斗争提供了基本的遵循。新时代开展伟大斗争,既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夯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又要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发扬斗争精神、开展伟大斗争的重要论述和基本观点,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推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三)人民至上的价值逻辑

人民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高度重视和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发挥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历史的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与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具有一致性。人民群众始终是共产主义事业的主体,马克思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人民群众既是无产阶级开展斗争实践的主体,也是持续斗争的力量源泉,还是开展一切斗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守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发展成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邓小平同志也将是否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评判党的工作好坏的标准。历代领导人都对人民至上的群众立场做出了回应,“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任何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斗争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阻碍和困难作斗争;改革发展时期,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斗争。对于“社会主义依靠谁”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回答,“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事业是靠人民支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路走来,依靠的是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最坚强的后盾和根基。“为了谁”和“依靠谁”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相信群众自己能够解放自己、自己可以发展自己。中国共产党在“为了谁”和“依靠谁”的有机互动中实现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提出,“我们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新时代的伟大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坚持人民至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开展伟大斗争始终以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发动群众参与到社会主义事业中,充分体现人民至上的价值逻辑。

三、斗争精神的践行路径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当前,中国共产党要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始终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树立顽强的斗争意志、练就高超的斗争本领,坚定不移地朝着实现民族复兴的方向前进,不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胜利。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没有理论的指导就没有行动的自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践行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一方面要在理论上清醒。党员干部要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明确新时代伟大斗争新的历史特点,明确斗争的方向和目标。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顺利化解重大风险和挑战,化危险为机遇,把握主动权,不断夺取最终的胜利。另一方面,要在政治上坚定。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工作,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当前,中国共产党仍然面临着四大危险、四大考验,影响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消极因素依然存在。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要求党员干部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认真学习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要义,在实践中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一切破坏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思想和行为做斗争。强化理论学习和提高党性修养,可切实解决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宗旨意识淡化、思想腐败等问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要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推进新时代伟大的社会革命,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把科学的理论转化为推进伟大斗争的强大力量。

(二)以实现民族复兴作为践行斗争精神的方向指引

时代问题是反映时代境遇的晴雨表,是国家制定方针政策的指南针。习近平同志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刻把握重大问题与时代的关系,科学地阐明了新时代的性质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为国家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然而,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开展伟大斗争,伟大斗争是实现伟大梦想的现实基础。近代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党和人民开展了长达100年的伟大奋斗,中华民族实现了兴国、富国、强国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但是,进入新时代后,中国面临的各种风险考验依然险峻复杂,党和人民必须意识到实现伟大梦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做好充分斗争的准备。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意识形态斗争、党内思想斗争等依然严峻,削弱党的领导、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言论依然存在,损害人民利益、贪污腐败行为依然存在,阻碍全面深化改革的桎梏依然存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一系列领域的困难和挑战长期存在。实现伟大梦想必然会遇到一系列可以预见或不可预见的风险和挑战,因此要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树立斗争意识,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斗争共识,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转化为推进伟大斗争的物质力量,始终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引领着党和国家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篇章。

(三)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践行斗争精神的价值追求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时代开展伟大斗争就是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斗争,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斗争。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毛泽东同志就高度重视和关心群众生活,并强调要“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如今,中国主要任务已经从满足人民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此,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随着中国物质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人民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提出更多样化的需求,包括追求个人的享受和发展的需求、对美好生存环境的向往等,然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在各个领域仍然十分突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出发,以满足人民物质和精神双重需要为目标,着力解决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带领全体人民朝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远大目标前进。同时,中国共产党充分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社会主义事业中,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感、幸福感、获得感。从宏观上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都是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从微观上看,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而奋斗,每个人在奋斗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可以形成一个强大的合力,进而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发扬的斗争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的斗争精神,又是人民为了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斷奋斗和进取的精神。正是这样的斗争精神在创造着中国的辉煌历史,推动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四)以高超的斗争本领作为践行斗争精神的重要法宝

习近平同志指出,领导干部要“培养和保持顽强的斗争精神、坚韧的斗争意志、高超的斗争本领”,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不仅要敢于斗争,更要善于斗争。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不是一种盲目的斗争,是有策略有方法的,要懂得掌握斗争的艺术。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斗争实践,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党和国家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把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矛盾和斗争,分清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抓手,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并兼顾生态文明、国际外交、军事等各方面工作。同时,充分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根据不同的矛盾和矛盾的不同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保持灵活的策略。正确处理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在涉及国家利益问题上坚持原则,寸步不让;在面对人民内部矛盾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采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当前,党和国家面临的斗争是多方面的,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需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领导干部必须积极投身于各种伟大斗争中,敢于亮剑、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挺身而出、敢于堅决斗争,在各种斗争实践中锻炼斗争本领,提高斗争能力,以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品格,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7][8][9][10][11][13][17][24][25][26][27][2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2,537,8,225,227,227,227,518,542,74,11,1,228.

[2][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41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24.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6.

[5]金民卿.“两个时代”叠加交织的特殊历史情境与新的伟大斗争[J].红旗文稿,2019(05):4-8.

[6]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2.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4.

[14]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23.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1.

[16][2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4,326.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20]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

[2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0.

[22]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6.

[28]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137.

责任编辑  苗存龙

*作者简介:吴莉,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基金项目:本文系华南师范大学2020-2021年度挑战杯金种子培育项目(项目编号:20MYKA0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新时代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