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孩子一起游戏

2021-09-22徐梦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26期
关键词:亲子关系游戏

徐梦

关键词:游戏;亲子关系;亲子互动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6-0074-02

一直以来,和孩子一起游戏都是亲子间建立亲密关系的最佳方式[1]。因为游戏是孩子的第一语言,是孩子探索外在世界的重要途径。和孩子一起游戏,不仅能帮助父母进入孩子的世界,还能帮助父母以游戏的方式建立起亲密的亲子情感联结。然而,现实情况是,和孩子一起游戏对成年人,特别是对父母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很多父母早已失去了陪孩子一起游戏的能力。他们常常在一天疲惫工作或者家务琐事之后,没有多余的心力去陪孩子游戏,也常常因为过于疲惫而失去和孩子一起游戏的耐心。他们无法忍受和孩子一起重复玩那些看起来“幼稚”的游戏,他们不能理解孩子为什么喜欢一遍又一遍地玩那些无聊的“过家家”游戏,更不能理解游戏之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实际上,只要父母稍作改变,努力提升自己的游戏力,便能轻松借助游戏走进孩子的世界,收获稳固的亲子关系。

一、放下身段,与孩子调到同一频道

(一)放下身段,意味着放下大人心态,跟随孩子

当决定和孩子一起游戏后,就要暂时将工作、生活中的压力、琐事放下,跟随孩子,孩子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与孩子在同一个频道里,心无旁骛地陪伴孩子。比如对于两三岁的孩子来说,躲猫猫的游戏是他们的最爱,他们会不厌其烦地要求你陪他玩。可是很多时候,你因为杂事缠身,不愿意陪他们玩。有时候你也愿意,可玩一会儿,你就变得不耐烦,或者你虽然人在那,可心里还在想着工作。此时的你,如果真的想要和孩子建立连接,你就要放下身段,或者说,你要放下大人的心态,加入那些你认为非常“幼稚”的游戏中。这个“放下”的过程,需要作为父母的你主动做出。当你愿意放下身段时,你会发现你其实知道他们躲在哪,可是当你故作惊喜地喊“找到你啦”,你的孩子竟会如此欣喜。

(二)放下身段,意味着调整身体距离,亲近孩子

当决定加入孩子的游戏时,就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适应孩子的需求,决定是坐在地板上和孩子一起玩,还是和孩子保持恰当的身体距离。和年纪小的孩子一起玩耍时,你需要坐在地板上或者蹲下来,和孩子面对面地玩游戏。比如,你要坐在地板上,和孩子一起“串珠子”,将各式各样的珠子串成美丽的项链,而不是坐在沙发上玩着手机,偶尔望一眼孩子。和年纪大的孩子一起玩耍时,你需要考虑他们的需求,随时变换身体的距离。比如,和孩子玩“骑马”的游戏时,必定会有身体上的亲密接触;和孩子下象棋时,则会保持稳定的对弈距离;和孩子玩“猫抓老鼠”时,彼此距离则不断变化。随时关注孩子的需求,及时变换和孩子的身心距离,就是“调到同一频道”。

二、放下控制,与孩子合作游戏

(一)放下控制,意味着放弃控制欲,与孩子合作

当和孩子开始玩游戏时,要放弃强烈的控制欲,和孩子成为平等、合作的游戏伙伴,而不是扮演指导孩子如何玩游戏的“权威”。有些父母有着强烈的控制欲,对孩子各个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使得他们很难享受到游戏本身的乐趣。比如你正和孩子一起玩拼图的游戏,你希望孩子按照既定顺序拼得又快又好,可孩子常常东拼一块,西拼一块。你抱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于是像专家一样,指导孩子这块该放哪那块该放哪。假如孩子不听你的,你可能会生气发火,此时的游戏已经失去了本身的意义与乐趣。但实际上,当我们抱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我们又能有几次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呢?为什么连游戏都要控制孩子呢?所以,当你想要通过游戏和孩子建立连接时,可以试着放下你的控制欲,和孩子合作,用孩子喜欢的方式玩游戏。你可以时刻提醒自己,在游戏里你也是孩子,是孩子就会犯“错”。

(二)放下控制,意味着充满好奇,理解孩子

智慧的父母,不仅需要成为孩子的游戏伙伴,还要对孩子充满好奇心,读懂、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精准“翻译”孩子的各种言行,特别是那些看上去反常的或令人“讨厌”的言行。比如你正在和八岁的儿子一起朝篮球机里投球,非常开心,可过了一会儿,你的儿子突然说:“这个篮球机简直是傻到家了,真没意思。”此时的你要翻译他这句反常言语背后的含义。原来他是因为篮球机移动频率加快,越来越难命中而变得心情沮丧,他希望有人能来帮自己。如果你回应:“来,儿子,老爸跟你一起打败这家伙。”或许这样能够鼓励孩子和你继续游戏。再比如,你两岁多的女儿最近总是喜欢在泥巴地里蹦蹦跳跳,你每次都生气地说:“宝宝,快点出来,鞋子要弄脏了。”可她根本不理会你,甚至跳得更加欢快。实际上,当你静下来想想,你会发现她正在模仿小猪佩奇,而且她希望你能和她一起跳泥坑。当你能把孩子恼人的言行翻译成有意义的语言时,你就知道接下来该怎么陪孩子继续了。

三、放下焦虑,培育孩子的自信

(一)放下焦虑,意味着设定边界,增强孩子的力量

很多父母能陪孩子游戏,可非常讨厌孩子玩“危险”的游戏,因为他们害怕孩子受伤。例如陪孩子玩轮滑,对大部分父母来说,是一件很纠结的事。父母们往往因为担心孩子摔倒受伤,拒绝让孩子玩此类可能会带来危险的游戏。再如“枕头大战”这样的对抗游戏,很多父母也不愿意陪孩子玩。实际上,这类打闹、对抗型游戏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将冲动、愤怒等情绪合理释放出来,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孩子学会支配自己的力量,获得掌控感。正如美国儿童游戏治疗师劳伦斯·科恩所言,人类的幼仔需要玩打斗游戏,特别是男孩,他们不仅在练习攻击能力,也在练习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当然,父母即便明白这个道理,也很难放下焦虑的心,所以需要通过设定游戏边界,确保游戏过程安全。假如你决定和孩子玩“打斗”的游戏,你可以和孩子在游戏前设定基本的安全规则,如不准咬人、抓人,只要有人受伤就立即停止等。不过孩子可能没那么容易一次就掌握规则,需要多次练习以后,你们才能安全地享受“打斗”的乐趣。

(二)放下焦虑,意味着提供支持,提升孩子的自信

除了要安全陪伴孩子游戏,父母还要陪伴孩子玩有“难度”的游戏。但有难度、有挑战的游戏,意味着孩子会常常失败,这时父母还要放下焦虑的心,按照孩子的发展速度,适时充当“脚手架”,在游戏中给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增强孩子的自信。比如你和年幼的女儿正在用筷子玩“夹豆豆”的游戏,你的女儿因为手指力量不足,稳定性也差,尝试了半天也夹不住,生气地哭了。此时陪在旁边的你要明白,是时候给她点支持了。你可以起身走到阳台,拿几个晾衣服用的塑料夹给她,让她试试用塑料夹夹豆子。她会惊喜地说道:“妈妈,你看,我夹住了。”或者,你也可以握住她的小手,教她怎样正确用拇指和食指发力夹住圆滚滚的豆豆。这个过程中,你要做的不是忽略孩子的发展速度,焦急地希望孩子快点夹住豆豆,而是敏锐地觉察孩子的困难,适时地给予支持。你的支持,能帮助孩子克服困难,获得信心。孩子的自信就是在这样的游戏中,一步步被作为父母的你养大的。

在陪伴孩子游戏的过程中,父母知道要花时间来陪孩子玩,可工作那么忙,生活那么累,让很多父母失去了游戏力。但是请相信,只要父母稍作改变,努力提升自己的游戏力,在游戏中陪伴孩子成长,收获的将不仅是甜蜜的亲子时光,更是一段牢固的亲子关系。

参考文献

[1] 劳伦斯·科恩. 游戏力[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编辑/张国宪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亲子关系游戏
游戏
微信朋友圈中大学生屏蔽父母现象探析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亲子关系解读
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
数独游戏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第八章 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