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粉丝经济视角下网络文本影视化改编的当代转向

2021-09-22赵红勋张梦园

新闻世界 2021年9期
关键词:转向粉丝经济

赵红勋 张梦园

【摘    要】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兴起的网络社交平台加速粉丝力量的齐集、粉丝群的扩大与粉丝商业力量的发掘,粉丝经济带动受众为喜爱和偏好消费,其为影视业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促使文学创作与改编重视提高文本质量的传统被解构,并在粉丝的干预下建构起新的创作模式。本文依托粉丝经济成为重要资本力量的语境,从创作理念、创作文本和角色创作三方面,探讨IP改编行业显现出的当代转向,并对IP改编热中显露出的问题加以思考。

【关键词】粉丝经济;IP改编;转向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移动互联时代青年群体的媒介化交往研究”(项目编号:2020BXW004)、中国青年少年研究会重点课题“媒介化时代青年游戏实践的社会交往研究”(项目编号:2021A07)。

“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译为“知识产权”。在互联网语境下,对网络作品的改编和变现已经成为常态,网络文学作为IP衍生产业链的脚本,促进了产业融合和文化创新。与传统文化相比,网络作品受限较少,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人们自我表达的需求。1998年,网络作家痞子蔡的作品《第一次亲密接触》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并被改编为电视剧后,各大影视公司加入改编的行列,网络小说开始了快速的市场化进程,成为了极具影响力的文学类别。

当下有关IP改编的研究数量丰硕,学者们多关注于IP成功影视化的原因与IP改编过热后出现的问题。然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促使粉丝经济快速崛起,粉丝经济指构建于粉丝与偶像想象关系之上引发的情感消费行为,具有非理智、大规模和狂热的特点。我国的粉丝经济从2005年至今,由弱小走向强大,成为影响资本走向的重要因素。然而,即使在IP改编加速步入市场化的阶段,也不是所有作品都能被成功搬上荧屏。本文立足于粉丝经济崛起的时代背景,探讨IP改编行业出现了何种转向,作者与改编方如何在新环境下求得发展,IP改编狂热背景下又暴露出哪些问题。

一、创作理念:从文本意识到受众意识

网络文学进入大众视野前,由于发表平台的稀缺与严谨的把关程序,传统文学写作成为少数精英阶级的专属品,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更重视优质文本。但近些年媒介技术的快速更迭正在勾勒着一个全新的“媒介化”社会图谱,[1]稀释了文学作品发布平台的稀缺性与权威性。打破了以往作者与读者单向审视的互动模式,互联网技术的互动性赋予了普通网民发声的“麦克风”,当受众的声音被听到,写作从重视文本创作的传统开始向重视受众的阅读感受偏移,网络文学越来越呈现出作家与受众协商写作的特点。

一方面,传统文学植根于限制性生产场域,具有重视文本创作的优良传统。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把文学场域分为“限制性生产场”和“大规模生产场”。“限制性生产场”重视高质量的内容创作,而“大规模生产场”更关注艺术作品的发行量与经济效益。长期存在于限制性生产场域的传统文学形成了共同的审美心理机制,是精英文化的人文旗语,是经由时间累积和实践检验而形成的文学认同标杆。[2]由于纸媒时代的传播能力和传播方式的掣肘,传统小说形成了严格的准入门槛与发表机制,只有经过遴选的优质文本,才能被刊发与传播。优质的文本创作让传统文学历经历史长河的冲刷而成为经典,由此可见,传统文学对于文本创作有极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读者粉丝在新时代的变化,加速作家创作理念的转型。受众既是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也是特定媒介供应模式的产物。[3]为人们所熟悉的一系列社会变革与技术更迭,不仅扩大了读者粉丝的规模,也改变了其特性。福柯在其著作《规训与惩罚》中提出了“全景敞视主义”这个概念,即把监狱设计成环形,监视者在监狱中心即可监控所有牢房的犯人,而犯人无法看到监视者。传统发表平台的稀少天然地造成了受众在作家创造的全景监狱里只能处于被监视的地位——读者只能被作品影响,而无法干预作家写作进程。而近现代发生的一系列技术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的地位。1997年国内最早的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创立,红袖添香、起点中文网、潇湘书院、晋江等一批网站兴起,在我国掀起了网络小说的写作狂潮。IP改编剧是网络文学衍生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在浩如烟海的文學作品中,能够被改编的寥寥无几,作者的创作理念由写“我”转变成为“受众”写,读者的喜好成为作家写作的指南针。在原创的网络空间中写作,作者无需精深的写作功底,最重要是把握读者的阅读感受,且网络连载小说依托新的文学生产机制形成了一个开放的互动空间,读者在评论区的吐槽、点评、调笑都会成为网络作家写作的新指引。

催生于互联网平台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天然受到平台点击量和粉丝量的约束,导致作家在进行文本创作时理念发生转变。原本重视内容创作的写作传统在新的文学场域和粉丝场域中遇冷,文学创作由文本意识转向受众意识,传统文学由少数精英来教化大众,而网络文学则是作家与读者共同写作。[4]

二、创作文本:从经典故事到网络小说

伴随商品物质丰富与文化工业时代的到来,资本投资的文本也发生了变化——由经典故事走向网络小说。“文化工业”是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时期辩证法》一书中自创的词汇。他们提出,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传播平台上的文化工业支配着一种假的文化,把人们的潜意识转换成顺从的意识形态的道具和载体。[5]文化工业时代的文化艺术作品受到商业原则的支配,人们的精神需求被漠视,大批量具有麻醉性的文化产品占据了人们的生活,商品呈现出边际成本低下、可复制性极强的特点。在文化工业的体系中,IP改编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媒介经济延伸的节点。与经典故事不同,网络小说在成为大IP的过程中集聚巨大的粉丝基础,各大影视投入的资本开始由经典故事转向网络小说。

第一,经典故事的影像化传播。回溯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影音技术逐步趋向成熟,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中国经典小说为影视剧改编提供了用之不尽的文本源头,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不断被读者重新建构。新媒介技术与新传播方式的介入之初,多数学者认为经典文学的生存环境将会随之恶化,J·希列斯·米勒在其《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吗?》一文中提出了文学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的警告。但现代信息技术的飞跃也打破了传统文学稳定、固化的生产模式,逐渐发生的文学的产业化变革成为了经典故事生存与传承的另一种状态。麦克卢汉认为,文学要作为少数人的一门学科而保留下来,就一定要将自己的感知技巧和判断技巧巧妙迁移至这些新媒体之中。经典小说故事是我国珍贵的文化物质资源,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古典文学成为现代资本市场的宠儿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网络小说变身为超级IP,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新宠。继经典故事之后,网络小说开始在文本影视化过程中崭露头角,产生更多文化与市场价值。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菱形理论”,用以分析一个产业如何在国家和地区获取竞争优势,包含生产要素、市场需求条件、具有竞争力的辅助产业和企业战略四个具体方面,四个要素交相辉映,形成影响产业综合竞争力的菱形模型。网络小说取得如此耀眼的成就也与以上部分因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是网络小说的巨大储备量,中国网络文学作品数量在2018年已累计达到2442万部,虽然不是所有的粉丝都支持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商业化的改编,但约有72.9%的用户表示愿意收看改编作品。其次,粉丝会对文本进行二次创作,自发承担宣传作用,加强了影视剧的口碑传播。

部分由经典故事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在内容结构上缺乏创新,虽然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审美性和思想性,却失去了对年轻粉丝的吸引力。网络小说的出现很好地填补了这一空白,其作为一种大众文学类别,与影视剧在本质上更为契合。

三、角色创作:从人物塑造到偶像生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符号意义上的消费超越了对于物品本身的消费。当下粉丝经济的崛起促使偶像成为新的消费符号,粉丝内部的聚合力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粉丝的消费行为也远超于普通消费者,偶像符号成为新的消费动因与商品价值。

过往,传统影视剧注重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作为一种文学符号,常常能够体现作者对于“理想化人格”的塑造。西方人类文化学家蒲詹姆对“理想化人格”的定义为:能表现文化精深或精粹的人格。影视剧创作往往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引起观众的想象与共鸣。经典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角色,成为影视作品中的经典符号元素。

偶像源于宗教意义的神像,现在泛指受到人们追捧和喜爱的人。伴随消费社会的来临,资本将商业偶像推上前台,商业偶像的人造痕迹加重。因此,偶像成为新的消费符号,其参演影视作品往往会获得较高关注,粉丝会自发形成“控评”小组,在相关剧目播放平台、微博宣传下“卖安利”“刷好评”。除此之外,粉丝还经常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宣传,形成对传统传播渠道的重要补充,这对于扩大宣传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着重人物塑造到偏倚偶像生产,是粉丝经济崛起下IP改编的重要转向之一。粉丝与偶像之间拥有强大的黏性,激励粉丝进行情感大于理智的购买行为。技术的进步也为粉丝情感的宣泄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简易的渠道和平台,粉丝会主动接触偶像参演的作品并为此投入时间、金钱和精力。粉丝活动从“后台”迁移至“前台”与随之带来的巨大商业力量促使偶像成为新的消费符号,成为IP改编剧获取成功的决定性因子。

四、问题与反思

自2014年,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成的影视剧火爆荧幕后,IP剧的点击率和收视率呈现居高不下的趋势。粉丝经济对网络文学产业化产生的影响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粉丝为IP改编提供了经济驱动,制播方、平台和小说作者都获取了经济收入,推动了影视业和网络文学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热度为上和创作责任意识的缺乏,改编作品质量令人堪忧。

(一)成名的背后:网络写手的现实困境

写作网络小说原是一种消闲方式,市场化让网络写手成为一种谋生的职业,随之产生的压力会逐渐压过愉悦的享受。读者不仅仅为网络文学的写作指引了方向,也对写作的更新速度提出了要求。当写作的更新无法满足读者的阅读速度时,读者便会转向关注别的作品,传统厚积薄发的写作方式难以适应互联网的高速传播模式。因此,除了部分已成名的作家能够通过写作网络小说获得稳定的高收入外,大部分“小透明”作家还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

(二)“热度为王”:同质化作品繁复与作品质量堪忧

同质化是近年来IP剧改编过程中存在的明显问题之一。当某种类型题材收获成功后,就会有大量的资金涌入。2011年大型宫斗连续剧《甄嬛传》的播出大获成功后,小说作者流潋紫的另一部作品《如懿传》也被搬上荧屏,《美人心计》《延禧攻略》等也随后上市,虽然很多观众吐槽“宫斗剧太多,剧中出现的梗观众们早已烂熟于心”,但迫于热度和收视率,宫斗剧始终是制片方看重的一类题材。过多的同类型作品扎堆出现无疑会引起观众的视觉疲劳,进而导致观众对该题材类型作品的反感。

同时,碎片化的阅读习惯的养成,让很多观众很难沉下心来细细品味。因此,一些制片方更追求能够快速吸引大众注意的“爆点”,导致很多“低成本、粗制作”的影视剧涌现。

(三)对策反思

1.完善平台把关与评价机制

根植于互聯平台的网络小说准入门槛低,拥有写作意愿的人都可以在平台上进行创作,但网络小说从写作到发表的过程缺乏把关机制,导致流入市场的作品质量良莠不齐。因此,互联发表平台作为网络小说的主要展示阵地,应承担起对网络小说的质量检验工作。同时,网络文学创作缺乏正确的方向与引导,急需建立一支专业的网络文学评价与批评的队伍,正确规范和引导网络文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严选改编文本

IP的“井喷式”开发导致不少公司开始囤积购买,以防高热度下IP版权费水涨船高,这种重“量”轻“质”的行为是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弱化社会效益的表现。影视剧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忽视自身的教育与感化功能,会造成影视剧质量的大幅滑坡。我国的网络小说数量巨大,投资方要在其中优中选优,遵循多挖掘、多创新的原则,抛弃低俗内容,多多发掘能够历经时间考验、弘扬正能量的优质文本,由原来的“追着市场的脚步走”变为“主动引领市场风向”,使IP改编行业获得持久发展。

3.启用专业编剧

与网络写手相比,专业编剧拥有更加丰富的改编经验、更加懂得改编的政策与规定。编剧可以在改编过程中对剧本进行二次把关,去掉不符合规定、不符合常理的内容。部分影视剧在改编过程中忽视了剧情的合理性与适宜性,引起观众的吐槽。因此,IP改编剧要更多的与专业编剧进行合作。

粉丝经济崛起带来人们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变化,对整个影视制编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文本创作者和改编方提出更高的要求。创作者们要辩证地看待粉丝带给IP的热度,深度挖掘适合大荧屏的优质IP,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注释:

[1]赵红勋.新媒介依赖视域下青年群体的“信仰风险”论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0(01):13-20.

[2]欧阳友权.文学经典在网络时代的命运[J].求是学刊,2019(03):126-132.

[3]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刘燕南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0.

[4]李灵灵.从创作到制作:网络新媒体视域下文学生产方式转型[J].文艺理论研究,2020(04):212-218.

[5]陈卫星.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关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一种概念转型[J].国际新闻界,2009(08):6-10.

(作者:赵红勋,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张梦园,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转向粉丝经济
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问题分析
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思路探究
基于“粉丝经济”的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二战时期日本文坛的转向文学
从网络直播看电视台如何利用粉丝经济扩大影响力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转向
“粉丝经济”的商业价值到底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