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干麻黄汤加减对支气管哮喘疗效及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
2021-09-22程玉峰李艳彬
何 蕊,程玉峰,李艳彬
(亳州市中医院肺病科,安徽 亳州 236800)
支气管哮喘是以喘息、气促、胸闷、咳嗽为主要临床症状,以气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可导致气道狭窄和气道重塑,且长期哮喘可并发肺心病[1-2]。目前西医常用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及支气管扩张剂等缓解症状,但疗效欠佳,且长期使用损害免疫功能和肺功能[3]。中医将其归属于“哮证”范畴,认为本病的根本病机为内附痰,其产生与脏腑阳气虚衰、气虚津液瘀滞等有关[4]。中医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具有一定特色,从脏腑的功能状态出发,纠正阴阳失衡、祛邪解毒,从而降低哮喘发作频率。射干麻黄汤为我科经验用药,本研究应用射干麻黄汤治疗支气管哮喘,观察临床疗效,探究其对各炎症指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9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男30例,女22例;年龄30~68岁,平均(53.28±6.04)岁;病程3~30年,平均(12.37±1.05)年;病情分度中轻度25例,中度20例,重度7例。观察组: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30~70岁,平均(54.18±6.11)岁;病程3~27年,平均(11.87±1.02)年;病情分度中轻度22例,中度18例,重度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知情同意且本研究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5]制定。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寒饮郁肺证标准,症见哮鸣音、胸闷、咳痰、面色晦暗,伴恶寒、无汗、发热,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病例纳入标准:年龄30~70岁;符合上述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功能障碍者;合并精神疾病者;对所研究药物过敏者。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糖皮质激素40 mg/d 静脉滴注,布地奈德福英特罗粉吸入剂(规格 4.5 μg/吸)1~2吸/次,2次/d。如病情控制不佳,加用氨茶碱0.25 g/d,静脉滴注。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射干麻黄汤加减。方药组成:射干、杏仁、紫菀、半夏各15 g,麻黄、僵蚕、地龙、款冬花各10 g,五味子、蝉蜕各6 g,炙甘草5 g,细辛3 g。随症加减:痰多者加川贝母6 g,前胡12 g;少气懒言者加党参15 g,黄芪、茯苓各10 g,白术12 g;扁桃体肿大者加山豆根10 g,玄参15 g。将以上药物加水煎至200 ml,分早晚两次服用,1剂/d。两组均持续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 中医证候积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评估喘息、气急、咳嗽、胸闷证候积分,按无、轻、中、重度分别计为0、1、2、3分。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inophilia,EOS)、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ic,N)、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血沉、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指标比较:治疗前后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两组患者WBC、EOS、N、CRP、PCT、血沉水平。采用FeNO检测仪检测FeNO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gE水平。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判定。显效:治疗后证候积分为0分或证候积分减少率≥70%。有效:30%≤证候积分减少率<70%;无效:症状无改善,证候积分减少率<3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症状积分减少率=[(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治疗前症状总积分]×100%。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66,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2。治疗前两组喘息、气急、咳嗽、胸闷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WBC、EOS、N水平比较 见表3。治疗前两组WBC、EOS、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WBC、EOS、N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WBC、EOS、N水平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PCT、血沉比较 见表4。治疗前两组患者CRP、PCT、血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RP、PCT、血沉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CRP、PCT、血沉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PCT、血沉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eNO、IgE水平比较 见表5。治疗前两组FeNO、Ig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eNO、IgE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eNO、IgE水平比较
2.6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胃肠不适2例,口干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7%。对照组胃肠不适2例,口干2例,咽部不适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7%。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免疫反应参与哮喘的发病,在变应原刺激下,体内的T、B淋巴细胞被激活,产生大量特异性IgE抗体,与支气管黏膜和嗜酸性粒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当机体与抗原接触时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导致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增加黏液分泌和血管通透性,加重炎症反应细胞浸润,促进哮喘发作[8-9]。中医将支气管哮喘归为“哮病”范畴,总由饮食失调、外感风寒、过度疲劳等刺激诱发痰阻气道,从而引起哮喘,故治疗应以化痰止咳、散寒宣肺为主要治疗原则[10-12]。
西医治疗主要以解痉、祛痰及消炎为主,可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损伤免疫和肺功能[13]。射干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主要用于治疗寒哮证。本研究根据支气管哮喘的证候特点在原方基础上进行加味,其中射干清热解毒、消痰利咽;杏仁止咳平喘;紫菀润肺下气、消痰止咳;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僵蚕祛风定惊、化痰散结;地龙清热定惊、通络、平喘;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蝉蜕散风除热、利咽透疹、解痉;炙甘草补脾和胃;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祛痰,诸药合用具有发表、降气、润燥及化痰等功效[14-15]。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射干具有抗炎、解热、祛痰、促进唾液分泌、利尿、增进神经细胞生存和生长等作用;杏仁保肝、止咳平喘;紫菀具有祛痰镇咳作用,并可抑制结核杆菌;半夏具有镇咳、祛痰、抗心律失常、促使外周淋巴细胞分裂等作用;麻黄具有拟肾上腺能神经作用,对呼吸系统有平喘、镇咳、祛痰、抗炎作用;僵蚕、地龙有溶栓、抗凝血、抗心律失常、解热镇静、抗惊厥等作用,并通过阻滞组胺受体达到平喘作用,且对人型结核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款冬花具有镇咳、祛痰、平喘、兴奋呼吸、收缩平滑肌、阻断钙离子通道作用,其水煎剂能促进呼吸道分泌物增加;五味子镇咳祛痰,且能增强机体适应能力;蝉蜕有抗惊厥、镇静、镇痛、解热等作用;炙甘草可镇咳平喘、镇痛;细辛具有抑菌、增强脂质代谢、调节机体平滑肌功能,并具有消炎、抗惊厥、解热、抗组胺、抗变态反应和兴奋呼吸作用[16-1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与徐贵华等[20]报道一致,说明射干麻黄汤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分析其可能机制为射干麻黄汤抑制血管通透性,降低痰液黏度,促进气道小纤毛运动,同时可改善促炎细胞因子失衡,缓解症状[21-23]。WBC、EOS、N、CRP、PCT、血沉是临床判断疾病转归及预后的常用指标,本研究发现,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这可能与射干麻黄汤中麻黄、僵蚕、款冬花、五味子的抗炎、抗氧化应激等作用有关[24]。同时研究还发现,治疗后观察组FeNO、IgE低于对照组,提示射干麻黄汤能改善炎症反应[25]。本研究纳入病例数较少,且未进行远期随访,下一步将扩大样本量,并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