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研究

2021-09-20白炳贵胡瑶瑶

关键词:个案研究乡村振兴

白炳贵 胡瑶瑶

摘  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下乡服务乡村振兴的活动仍处于随机式的初步阶段,探索可行性高、服务效果明显、有参考和借鉴意义的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下乡模式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课题组通过对与冯宅村结对15年的“青春相冯”下乡服务队进行个案研究,详细了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方式,并总结其中可供参考借鉴的经验模式。大学生下乡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应注重加强校地合作,提高服务项目的精准性;坚持以老带新,确保下乡队伍的稳定性;面向全校招募,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关键词:大学生下乡;乡村振兴;个案研究

一、问题提出与个案选择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1997年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等联合发出开展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通知,20多年来大学生下乡成为大学生暑期常态化活动。“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是开展大学生下乡的主要目的。大学生下乡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知、磨练大学生意志,还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提升综合素质,对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提升社会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增强沟通能力有一定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对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促进作用。

1.大学生下乡的政策支持

我国从199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自十八大以来,大学生下乡实践活动的价值得到充分肯定和重视,相关政策如《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2012)》《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2014)》《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2017)》《关于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意见(2019)》等不断深化大学生“三下乡”的育人价值和功能。在《关于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意见》中提出到2022年力争组织超过1000万人次大中专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成为推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学生成长成才与联系服务农村群众相结合的重要举措。

2.大学生下乡的现实之需

当前,关于大学生下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受教育,长才干”等方面,对“做贡献”方面研究明显不足,服务乡村振兴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基本上还是处于随机式的初步阶段或起步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是“三下鄉”还停留在具体活动组织上,稳定长效的实践机制建设不到位。首先,政府、高校、社会等相关单位,很少为大学生“三下乡”服务乡村社会提供有利的条件、机会和成熟的工作机制;其次,相关群体对大学生“三下乡”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把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看成简单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或者认为大学生还缺乏社会经验,对乡村社会治理没有多大帮助;最后,师资队伍不齐,培训制度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内容设计缺乏统筹、活动过程监督不够等问题,同样制约了大学生下乡服务乡村振兴作用的发挥。

在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实际效果,对于推动乡村社会发展,促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如何提升大学生下乡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积极贡献成为当前大学生下乡应着重解决的实际问题。

(二)“青春相冯”的个案选择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应该成为全面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目前大学生下乡活动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形式大于内容、存在走过场现象;活动内容比较简单,专业性、针对性不强;基地建设不健全,大学生下乡活动的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很难得到有力保障;学校和社会重视不够,指导性不强,经费不足等问题。因此,选择成功个案对大学生下乡服务乡村振兴的模式进行研究,并对可供借鉴的经验进行总结,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下乡服务质量与价值。

在2005年国家开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农村建设,2006年温州大学25名大学生组成“青春相冯”服务队,与冯宅村结对每年暑期开展大学生下乡服务活动。15年来“青春相冯”下乡服务队在冯宅村“终身荣誉村民”、温州大学商学院来教授的指导下,立足冯宅村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优势、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优秀文化、发展特色经济、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帮助冯宅村建设成为“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全国文明村。2015年温州市开展“一校一县,一系一乡,一班一村”新青年下乡活动,“青春相冯”下乡服务乡村振兴,得到媒体的关注。《温州晚报》刊登的《“新青年下乡”为古村编制十年蓝图发展有参考书》报道了“青春相冯”下乡制定十年发展规划,助推冯宅转型发展的做法。温州日报《平阳县冯宅村:小村十年变身“世外桃源”》,深入报道了冯宅村在温州大学“青春相冯”下乡服务队十年规划的策划下,如何从一个偏远、“邋遢”的小村庄变成为全国民主法治村、全国文明村、浙江省森林村庄、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中国教育报》刊登的《温州三万大学生奔赴农村一线》把“青春相冯”服务队作为“新青年下乡”活动的典型案例,报道了大学生下乡“集中活动+常态服务”模式和活动成效。

温州大学“青春相冯”大学生下乡服务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形成经验丰富的帮扶模式,有效推动当地乡村社会的实际发展。因此,对于“青春相冯”大学生下乡服务队的个案研究,有利于为大学生下乡服务乡村振兴建设提供较为成功的模式参考和实践借鉴。

二、“青春相冯”个案实践观察

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特点,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长远结合。“青春相冯”下乡服务队每年根据冯宅村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脉以及实地调研情况,在指导教师的建议下,发挥专业优势,对下乡服务项目进行调整,并且对冯宅村的经济、文化、环境等做出合理、科学的规划与指导,实现冯宅村全面振兴。

(一)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冯宅振兴

1.促进资源利用,改善生态环境

在生态环境方面,通过“青春相冯”服务队的指导和规划,冯宅村干部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十余年来,村两委在“青春相冯”下乡服务队的帮助下,借助“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建设,大力整治河道、垃圾处理、露天粪坑等环境问题,通过以点带面,以面带线,冯宅村人居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同时,下乡服务队充分利用改良后的生态环境资源,深挖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建成桃花林、梅花园、荷花池等自然景观,引进水乡游船、书法写生、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推动了冯宅的“生态+文化”发展。

2.用好乡村资源,打造特色文化

在文化发展方面,帮助冯宅村大力发展孝悌文化、书法文化等,不但夯实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还形成了自己一套较完整的文化发展产业链,打造出独属于冯宅村的特色文化。一是策划设计二十四孝长廊、念亲恩壁画廊、弟子规学校、老年星光之家等文化场所。二是帮助村委会开展家训进厅堂、“三心四德”文化晚会、“孝文化”主题晚会、图片展等活动,让冯宅的孝悌文化深入人心。三是通过宣传推介书法文化,进行书法指导、书法比赛等系列活动,营造浓厚的书法文化氛围,进一步巩固冯宅村浙江书法第一村的地位和优势,让冯宅的书法文化远近闻名。

3.借助互联网,助推产业转型

通過“青春相冯”下乡服务队的指导和规划,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农村生产中,并积极发展农家乐、民宿服务等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从而改变了冯宅村以往过于依赖第一、二产业的增长。一是“青春相冯”下乡服务队针对冯宅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通过“互联网+”将电商与农产品销售进行深度结合,帮助冯宅村申请腾讯“为村”平台的合作,并在冯宅村宣传推广农村淘宝平台。二是根据下乡服务队提出的规划,近年来争取上级政府资金支持实施“月亮工程”,包括旅游集散中心、民宿整改、婚纱摄影基地、酒厂建设等。三是走访优秀企业,完善县名企与村企结对的方案,推进结对企业来冯宅村投资,实现区域互利共赢。

4.利用专业特长,开展志愿服务

暑期“大榕树讲堂”支教成为冯宅村孩子们最开心的活动,支教队员们针对冯宅村小朋友的兴趣和需求开展课业辅导、科普宣传、唱歌跳舞、书法绘画等教课,帮助冯宅村培养年轻一代的优秀人才。同时,下乡服务队力所能及地帮助留守老人、儿童、村民干农活、做义工。

(二)内外结合,实现冯宅振兴新成效

2015年下乡服务队在商学院教授的指导下,根据冯宅村的实际情况,编制《冯宅村十年发展规划书》,让冯宅村有了自己的“顶层设计”和“发展蓝图”,通过内外结合,实现冯宅村全面振兴。

1.强化服务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

第一,短期与长期相结合。乡村的全面振兴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下乡服务队为冯宅村制定了详尽十年的发展规划外,每年都会总结冯宅的生态、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冯宅的十年发展规划书进行一定的调整,让短期调整与长期发展相结合,使之更好、更快发展。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下乡服务队通过走访冯宅村居民、企业,了解冯村的经济发展趋势。一方面,把学校里的理论知识用于经济调研和经济数据分析,发挥学科专长,使大学生专业技能得到锻炼;另一方面,在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冯宅的发展规划,指导冯宅的实际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使十年规划更加完善可靠,使冯宅的经济发展更具有可行性和科学依据。

2.丰富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一方面,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目前农村文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轻文化重经济建设的现象比较普遍。“青春相冯”下乡服务队发扬冯宅传统书法文化、耕读文化、孝悌文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传承这些传统文化,并且形成二十四孝文化长廊、弟子规学校、大榕树讲坛等传承传统文化场所。同时,通过各种网络媒体和社交平台,加强冯宅孝悌文化、农产品、民宿的宣传。另一方面,发展与生态相结合。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提高,始终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恢复,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绿色农业的协调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下乡服务队的策划下,现在经过十余年发展,如今冯宅村的乡村旅游、书法写生、网络经济等都已经初具规模,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青春相冯”个案的经验借鉴

(一)加强校地合作,提高服务项目精准性

实践基地建设是大学生下乡活动常态化开展的重要条件,冯宅村作为与温州大学长期合作的大学生实践基地,通过校地合作,确保下乡活动的长期、有效开展。

第一,村委会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鼓励学生创新。冯宅村委会除了为下乡大学生提供住宿、日常饮食外,在活动开展之前都会召开下乡学生座谈会,由村干部介绍冯宅村近期的发展现状、规划执行情况以及在执行中遇到的困难,让下乡大学生能够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对冯宅村进行规划,鼓励大学生创新。第二,学校鼓励校地长期合作。温州大学在评选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和“校级品牌提升项目”时,会将下乡服务队的持续时间、服务内容、合作程度纳入考评范围,并对成功入选的下乡服务队给予基金支持。第三,专业教师下乡指导。“青春相冯”下乡服务队指导老师由冯宅村的经济顾问、温州大学商学院来教授担任,在大学生下乡期间,来教授经常会带一些专业老师,与村干部、下乡学生进行深入交流,通过“头脑风暴”可以想出一些比较好的点子,进而实施到冯宅的规划发展中去。通过“头脑风暴”一方面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冯宅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另一方面让大学生在与教师、专家、农民的交流过程中锻炼培养团队精神和与人沟通的技能,拥有更多的社会体验,让大学生学到更多书本之外的知识。

(二)坚持以老带新,保持队伍的稳定性

下乡服务队已经和冯宅村保持了十余年的合作关系,见证了冯宅村每一步的发展,在十多年的以老带新的传承方式下,不仅锻炼下乡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冯宅村的可持续发展,还让下乡服务队和冯宅村维持着深厚的结对关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首先,学生下乡之前,召开服务队座谈会,由前几届参加活动的学生介绍冯宅村的实际情况和下乡经验,让下乡学生提前了解冯宅发展的现状和历史遗留的问题,不断从上几届的学生下乡活动中吸取经验。其次,在下乡实践中,由已经参加下乡活动的老生担任组长、副组长,有一部分学生在大学四年里有两、三次参加“青春相冯”下乡活动的经验。在老生的指导带领下,下乡服务队能更好地制定现阶段冯宅发展的规划和具体实践措施,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第三,社团老队员带领新成员。下乡服务队核心队员基本上由温州大学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部门成员,有良好的志愿服务精神,有足够的耐心,且在学校已经有了近一年的合作共事,有良好的默契度。在已经有合作经验的核心成员们的带领组织下,可以更好地分配下乡服务队队员的任务,让大家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一个整体,共同为冯宅的发展献计献策。

(三)面向全校招募,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温州大学商学院作为培养商科人才之处,而冯宅村是以商为主、农为辅的温州农村,村与学校之间,相互汲取养分,互相成长。每年下乡服务队根据冯宅村的具体需求,面向全校招募相应的专业学生,成立不同的小分队。下乡服务队根据冯宅乡村振兴需要分为:环境整治小分队、经济调研小分队、文化传承小分队、教育小分队以及宣传小分队等。

小分队的成员可以来自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专业,都需要经过一个严格的面试和培训。环境整治小分队中的同学,以生物与环境科学学院的专业同学为优先招收对象,组建专业化小分队,通过冯宅村生态环境考察,推动冯宅村的生态环境发展和打造特色农产品。经济调研小分队主要以商学院学生为主,通过经济调研不断调整经济发展规划。文化传承小分队主要以人文社会学科学生为主,教育小分队主要以师范生为主。宣传小分队,有摄影经验的同学优先,每日实践活动结束后进行照片的整理、视频的制作剪辑,为冯宅乡村留下丰富的图文资料。学生在下乡服务乡村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徐德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体系构建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5(9):227-229.

[2]谭毅.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的政策学解读[J].中国青年研究,2017(11):12-18.

[3]李均鳳.大学生“三下乡”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作用—以90后大学生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8):82-84.

[4]白炳贵.“新青年下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做法和经验启示[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4):29-31.

[5]黄蓉生,孙楚杭.构建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03):36-38.

[6]范晨.“新青年下乡”为古村编制十年蓝图发展有参考书[N].温州晚报,2015-8-6.

[7]赵用.平阳县冯宅村:小村十年变身“世外桃源”[N].温州日报,2015-11-11.

[8]蒋亦丰.温州三万大学生奔赴农村一线[N].中国教育报,2015-12-4.

[9]韩长赋.从江村看中国乡村的变迁与振兴[J].上海农村经济,2018(7):6-10.

[10]唐华,吴翔之.来新安:15年坚持扶贫被这个村授予“终身荣誉村民”.[EB/OL].(2020-05-11)[2021-01-15].http://zj.people.com.cn/n2/2020/0511/c186327-34009308.html.

责任编辑  杨慧芝

*作者简介:白炳贵,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胡瑶瑶,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助教。*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课题“大学生三下乡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JDSZ315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个案研究乡村振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理性研究:基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西南边疆个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云南省高职院校体育资源校企合作视角下开发个案研究
用爱引导幼儿乐学的个案研究
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样态研究
农村教师生存困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