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体育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述评

2021-09-20徐康康杨韦雷蒋振华

关键词:述评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徐康康 杨韦雷 蒋振华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梳理大学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总结近年来国内有关大学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梳理发现研究存在:一是宏观理论较多,缺少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证性研究;二是缺少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比研究;三是对体育资源的研究力度不足等问题。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未来研究的建议:成立体育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体育思政融入要具有体验性、参与性和可操作性;立足体育课堂,增加相关实证研究。

关键词:大学体育课程;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述评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如何发挥学校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其與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融合至关重要。

一、大学体育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概况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关于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研究较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功能、课程建设及教学融合等内容,取得一定成果。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收集整理,了解近十年来研究总体情况,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关于大学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文献较多,而专著较少。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检索,以“体育+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为关键词,发现相关文献共29条,其中硕博论文为4条,研究主要涵盖了路径、功能、课程融合及现状等内容。以“体育思政”为关键词检索,自1999年以来文献共计732条,其中学位论文共53条。此外,以“体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主题共有66条文献,而以“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则稍多,当然其中有重复。通过查阅文献可知,从高职院校与课程思政等角度进行阐述的研究占大多数。总体而言,若从出刊时间及数量来看,近几年研究数量不断增多,说明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认识到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意义。大学体育课程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本文将主要从大学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方面进行评述。

二、大学体育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综合梳理目前研究进展,对于大学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本文主要从两者的关系、功能等方面综述,同时也应注意到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究。

(一)大学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政教育的关系

学者杨琳琳在《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文中提到学校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即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的关系,体育教学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她认为“学校体育‘寓教于兴趣的价值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理性启迪与情感激发的统一,有助于学生践行‘知行统一,学校体育还可渗透纪律教育及心理教育”。[1]大学体育向思想教育的转向是必然趋势,正如《健体育魂: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转向研究》一文所说:“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转向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2]文中从大学体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评价上提出具体的实现路径,从理论角度深入剖析,对于大学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要义与践行向度研究》一文则从“立德树人”角度阐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要义,认为: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实践向度,提升课堂质量,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保障。[3]而《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五重维度及实践路向研究》一文则指出,“要处理好立德指向、立德责任、立德体系、立德过程、立德功能五重维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实践关系”。[4]

此外,从课程思政角度来看,正如《关于“课程思政”的几个基本问题——基于体育“课程思政”的思考》文中所说:体育“课程思政”实践主要靠“融入式”和“挖掘式”两种方式,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5]有学者则呼吁要加快体育思政课程建设,如《铸魂育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紧迫性与自身优势探究》文中就对此进行论述,提到“‘以体育人已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6]除此之外,还有学者提出“全方位构建具有新时代师范院校特色的体育课程教书育人、实践育人和服务育人体系”[7]

现有研究已从理论角度剖析了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实现路径,然而总体上仍缺少更加具体的操作方案,且一些路径是否符合实际也需要进一步验证。总之,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不仅需要理论支撑,同时也需要具体的可实施的方案。

(二)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政教育功能

关于两者的功能,很多文章对此也有提及,其中包括学术论文,如学者周颖《论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文中对此有专门论述,她认为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七个功能,即“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精神、法制观念与规则意识、意志品质与社会适应能力、集体主义与协作意识、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个人品味与审美意识和高尚品德与健全人格。”[8]霍朋《当代中国体育文化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则指出:“应当优化体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社会环境,增强其影响力,加强体育文化的国际交流,进一步挖掘民族体育文化的功能。”[9]此外,常益《大学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在文中则认为“发挥大学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以大学体育为切入点和落脚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大学体育的范畴之中,深入理解二者关联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由此提出了以‘课程育人‘体质育人‘规则育人与‘实践育人的实践策略。”[10]通过以上研究不难发现,很多学者较为深入的研究了“体育课程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深入阐述了其重要性及体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关于体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等层面。如《校园体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分析—评〈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新进展〉》文中提到:“校园体育文化自身拥有独特的内涵优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11]此外,《论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一文,作者认为“以高校体育物质文化为载体,以体育制度文化为保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优质育人环境。”[12]在体育精神层面,正如《体育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一文所述:“体育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重大,其实质内容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相一致,体育属于一个关键的基点和载体”[13]

综上所述,大学体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以及对体育课程内容的挖掘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是该如何在体育课程中实施则需要进一步研究。而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也是比较宽泛的概念,缺少一个具体的融合方案。

(三)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展

体育专业大学生所修课程基本上都属于“体育课程”。因此,研究大学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也要包括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相关研究。从文献来看,研究不在少数,对于推进大学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融合不可或缺。

在《北京体育大学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文中,作者通过问卷调查法,以分层抽样的方式对北体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认为:“大多数学生政治认识和政治评价积极,但少数学生政治意识薄弱;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评价积极,但诚信状况却一般;学生恋爱观与就业观较为成熟现实,但学生道德弱化与就业功利化问题需要重视。”[14]以上问题严格来说并非体育专业学生独有,其他各专业学生多少也会存在这些问题。作者虽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但因学校、学生、专业等差异,所采取的措施也需要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等体育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柔性管理研究——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一文,作者认为体育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体育院校及学生的特点,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及管理方式,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柔性管理”。通过研究认为“柔性管理模式对高等体育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时效性和促进作用。”[15]显然,柔性管理方式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但是否具有普适性,则需要进一步研究。对于体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模式,可通过《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一文了解。作者通过总结现有高校成功经验,充分利用体育资源,以体育赛事、运动训练、学生社团等实践活动为抓手,构建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途径、环境、评价五个方面模式化。[16]

由于学科、专业性质特点,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颇多,因此也有不少学者寻求解决办法,如《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一文,作者认为要“以学生为本,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拓宽教育渠道以及要有人文关怀”。[17]刘正之等学者在《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文中提出要善于运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体育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巧妙运用体育规则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积极开展相关活动。[18]还有学者从体育社团角度,如《试论社团活动与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契合》文中提出要“充分发挥社团活动在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19]

通过以上研究不难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应该看到由于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体育专业学生自身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思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需要结合实际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三、大学体育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大学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担负着学生的“育体”功能,同时也肩负着学生的“育心”功能。在“三全育人”的号召下,守好大学体育课程这段育人的“渠”,种好大学体育课程这块育人的“田”,深入挖掘大学体育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提高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开展的资源优势,创造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最优环境,是大学体育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

(一)研究存在的问题

1.宏观理论研究较多,具体可操作的实证性研究较少。从现有研究来看,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是以关系、功能等问题为主,尤其是“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体育课程如何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研究不多,创新性不足。

2.缺少专业与非专业对比研究。一是缺少体育院校与一般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对比;二是缺少体育专业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比研究。因专业的特殊性,体育专业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共同之处亦有不同,对比两者的不同对于今后大学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融合大有裨益。

3.现有研究并未充分有效挖掘体育资源,特别是体育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例如虽然已经注意到了体育精神与体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但对于如何在实践中运用却很少提及,多停留在理论层面。

总体而言,当前研究成果虽多,但若从著作、期刊、引用量角度进行衡量,影响力大或可操作性强的研究却不多见,同时也缺少系统性整理与回顾。

(二)建议

1.成立体育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加强体育资源思政价值的挖掘。体育不仅塑造人健康的体魄,而且更培养人健全的精神,并通过对人的全面塑造,对社会产生积极而重大的影响。各高校可以基于本校校情、学情成立体育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挖掘体育课程的思政元素,为体育课程思政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同时可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培训,提升体育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还可依托体育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研课题研究,提升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2.“动”“静”有方,体育思政融入要具有体验性、参与性。注重体育教学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加强对不同类型、不同项目体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研究应具体、可操作性强,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群体、不同性别、不同阶段大学生实施。同时,应注重实现运动参与后的静态思考与内在体会,将体育的参与及体验性优势与思政教育的思想引导优势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促进体育与思政的“动”“静”结合。

3.立足体育课堂,加强不同专业学生之间对比研究。应立足于大学体育课堂,从具体的体育教学中寻找方向,还要对现有研究有充分把握,避免重复研究,要有创新性。如当前研究缺少体育专业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比研究以及各专业学生之间的对比研究。

4.发挥辅导员的作用,打造课程思政第二课堂。辅导员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加强辅导员体育意识、体育素养的培训,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同时应加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比赛等体育课程“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

四、小结

长时间以来,由于受刻板印象影响,体育长期被视作身体技术活动,体育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早在百年前伟大的毛主席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文章中提出了“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的重要论点。成为近代中国体育思想史上的传世力作。毛主席还组织对体育运动进行深入的探讨,把身体喻为“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他还提出强国必须重视体育,成才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大众逐渐转变了体育不过是“打打球”“玩一玩”的肤浅认识。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过体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等形式不断被充分挖掘,但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远不止此。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体育工作者应进一步加强体育价值的挖掘,加大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力度,为学校体育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琳琳.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

[2]常益,张姝.健体育魂: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转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06):136-141.

[3]赵富学,焦家阳,赵鹏.“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要义与践行向度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03):72-81.

[4]赵富学,陈蔚,王杰,陈慧芳.“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五重维度及实践路向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04):80-86.

[5]王秀阁.关于“课程思政”的几个基本问题——基于体育“课程思政”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03):188-190.

[6]杨祥全.铸魂育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紧迫性与自身优势探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35(01):13-16.

[7]夏贵霞,舒宗礼.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构建——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体育学刊,2020,27(04):7-13.

[8]周颖.论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D].吉林大学,2013.

[9]霍朋.当代中国体育文化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

[10]常益.大学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11]魏建军.校园体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分析——评《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新进展》[J].领导科学,2020(08):125.

[12]刘雪薇.论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J].高教学刊,2020(06):159-161.

[13]楊柳.体育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

[14]苍海.北京体育大学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9.

[15]杨徐.高等体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柔性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4.

[16]冯伟.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3.

[17]蒙军,王成科,宋晓宇,黄梅.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1):70-71.

[18]刘正之,李国忠,朱丹.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8):236-237.

[19]刘献国,刘广宣.试论社团活动与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契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9):69-71.

责任编辑  苗存龙

*作者简介:徐康康,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杨韦雷,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助教;蒋振华,深圳高级中学(集团)东校区体育教研室教师。*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研究项目“习近平青年观引领大学生政治成长的价值及实现途径研究”(2020GXJK035);2019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政治成长研究”(2019GXSZ02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述评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