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损伤控制性复苏对低温环境下失血性休克猪凝血功能影响

2021-09-18曹惠鹃张铁铮刁玉刚

临床军医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凝血因子纤溶低温

曹惠鹃, 孙 佳, 张铁铮, 刁玉刚, 叶 敏, 杜 薇

北部战区总医院 麻醉科,辽宁 沈阳 110016

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HS)救治的难点问题为“死亡三角”,即凝血异常、代谢性酸中毒、低体温[1],三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为创伤合并HS患者的首要死因[2]。低温环境下出现的HS患者早期就已经处于低体温状态,会进一步加重代谢性酸中毒与凝血机制异常。损伤控制性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是以大出血创伤患者为治疗靶点的复苏新策略,可显著降低创伤合并休克患者的出血、酸中毒、凝血障碍,并提高患者的存活率[3-4]。DCR这一复苏新策略对低温HS猪凝血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建立低温猪容量控制性HS模型,使用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测试不同时间点的凝血参数,旨在探讨DCR对低温HS猪凝血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分组 雄性清洁级巴马小型猪18头,体质量 20~24 kg,3~5个月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HS组、低温醋酸钠林格氏液(acetated Ringer′s solution,AR)组(AR组)、DCR组,每组各6头。

1.2 实验准备及麻醉 实验前12 h,禁食、不禁水,皮肤清洁处理,术区备皮。取仰卧位四肢固定,耳缘静脉穿刺,滴注0.9%生理盐水。每头猪缓慢静脉注射丙泊酚 3.0 mg/kg。待实验动物呼吸减慢,肢体活动逐渐消失,角膜反射逐渐消失时,迅速进行气管内插管。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呼吸频率 14~16 次/min,潮气量 8~10 ml/kg,吸呼比1∶2,吸入氧浓度60%,呼气末二氧化碳维持在 35~45 mmHg(1 mmHg=0.133 kPa)。持续吸入2%异氟烷维持麻醉,根据手术需要追加维库溴铵0.04 mg/kg。无菌条件下,0.5%利多卡因浸润麻醉分离左侧股动脉并置管,用于监测有创动脉血压。右侧股动脉穿刺置管,用于放血。左侧股静脉穿刺置管,用于采集血样。右侧股静脉穿刺置管,用于复苏时液体输注。右侧颈静脉置肺动脉漂浮导管,用于监测肺动脉温度。穿刺结束后固定、缝合皮肤切口。

1.3 HS模型的建立 动静脉穿刺完成稳定1 h后,3组均以改良容量控制法制备HS模型[5],放出的血液经抗凝后收集,待容量复苏时回输。造模成功后,分别输入醋酸林格氏液和自体全血,维持收缩压在90 mmHg(平均动脉压50 mmHg)左右,脉压≥30 mmHg,尿量≥0.5 ml/(kg·h)。将穿刺成功的巴马小型猪置于-5℃~0℃冰柜中,在冰柜中稳定45 min后开始实验,直至实验结束移出冰柜。

1.4 样本采集 分别于放血前(T0)、休克后1 h(T1)及复苏后1 h(T2),采集3组股静脉血检测各时间点TEG指标,包括R值、K值、α角、血栓最大幅度(maximum amplitude,MA)值、凝血综合指数(clotting index,CI)值、半小时纤溶率(lysis at 30 minutes,LY30)。

2 结果

2.1 3组一般资料比较 3组体质量、身长、放血量、体表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R组、DCR组输液量均多于HS组,AR组输液量多于DC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3组不同时间点R值比较 3组T1时的R值均高于T0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S组比较,AR组T2时的R值升高,DCR组T2时的R值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R组T2时的R值低于A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不同时间点R值比较

2.3 3组不同时间点K值比较 3组T1时的K值均高于T0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S组比较,AR组T2时的K值升高,DCR组T2时的K值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R组T2时的K值低于A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不同时间点K值比较

2.4 3组不同时间点α角比较 3组T1时的α角均小于T0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S组比较,AR组、DCR组T2时的α角均变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R组T2时的α角大于A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3组不同时间点α角比较角度/°)

2.5 3组不同时间点MA值比较 3组T1时的MA值均低于T0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S组比较,AR组、DCR组T2时的MA值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R组于T2时的MA值高于A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3组不同时间点MA值比较

2.6 3组不同时间点CI值比较 3组T1时的CI值均低于T0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S组比较,AR组、DCR组T2时的CI值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R组于T2时的CI值高于A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3组不同时间点CI值比较

2.7 3组不同时间点LY30比较 3组T1时的LY30略低于T0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T2时的LY30值高于T0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S组比较,AR组、DCR组T2时的LY30值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R组于T2时的LY30值低于A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

表7 3组不同时间点LY30比较

3 讨论

低温会抑制凝血因子,减少血小板的数量,抑制血小板功能,激活纤溶系统,加重患者的凝血功能紊乱,导致止血困难,病死率显著升高[6-7]。TEG动态分析血块形成到纤维蛋白溶解的全过程,是以细胞学为基础的凝血检测模式,用微量全血监测包括凝血因子综合作用(R值)、凝血酶和纤维蛋白的形成速度(K值、α角)、纤维蛋白溶解的状态(LY30)、所形成血凝块的坚固性即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功能(MA),以及总的凝血情况(CI)等指标反映机体的凝血功能[8-9]。

本研究结果显示,低温环境下,巴马小型猪TEG中的R值、K值升高,α角、MA值、CI值降低,LY30早期变化不大,然后升高。由此可见,低温环境下HS猪凝血功能的变化特征为凝血因子缺乏、凝血酶活性减弱、纤维蛋白原消耗增加、血小板功能减弱、纤溶功能增强。实施DCR有助于改善凝血功能和纤溶功能,对血小板功能具有改善作用,与Watts等[10]研究结果一致。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低温和凝血功能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温度越低,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越大。这说明,温度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具有很大影响。因此,在临床上监测严重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时,必须考虑体温因素的影响。临床上对已经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严重创伤患者,尤其需要更积极地给予保暖/复温措施,从而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综上所述,低温环境下HS猪凝血功能的变化特征为凝血因子缺乏、凝血酶活性减弱、纤维蛋白原消耗增加、血小板功能减弱、纤溶功能增强。低温环境下HS实施DCR对凝血功能影响的特征是主要改善凝血因子活性和纤维蛋白原功能,对血小板功能具有改善作用。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猪的凝血系统比人易激活,这可能会影响本研究结果在人低温HS的具体救治中的应用;本研究的HS模型通过放血建成,与临床上不受控制的出血不完全相同。

猜你喜欢

凝血因子纤溶低温
《真空与低温》征稿说明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真空与低温
过敏性紫癜儿童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美国FDA批准Ryplazim用于成人和儿童治疗1型纤溶酶原缺陷症
基于低温等离子体修饰的PET/PVC浮选分离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零下低温引发的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