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有效作用
2021-09-18王经志
王经志
山东省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脊柱外科,山东临沂276005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类型之一,既往临床上以单节段骨折居多,但是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交通运输业等不断发展进步,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居民生活的同时,也导致高能量创伤事故发生率不断升高,使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数量增多[1-3]。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具体指超过2个(含2个)椎体出现骨折情况,不含棘突和横突情况,具体发病为高能量创伤所致,患者起病急且伤势较重,同时创伤机制较为复杂,临床容易出现延迟诊断甚至漏诊情况,增加了治疗难度,具有较高的病死率[4-6]。针对此类患者,目前临床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多使用椎弓根螺钉进行复位处理,其中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应用广泛,且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具体入路方式会影响治疗效果,目前多采取前入路和后入路两种手术方式,两种方式如何选择尚无统一标准,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做进一步探究,以期为此类患者治疗提供科学指导。该次研究选择该院2018年7月—2020年6月的84例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手术治疗的有效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该院收治的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患者中随机选择84例开展治疗研究,按照选取顺序编号,利用抽签法平均分两组,标记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68岁,平均(44.53±4.92)岁,受伤到就诊耗时2~14 h,平均(8.13±2.02)h,致伤原因:高空坠落伤15例,交通事故伤21例,撞击伤6例,创伤分级(美国脊 髓损伤 协会):A级:5例,B级:12例,C级:10例,D级:9例,E级:6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44.12±4.54)岁,受伤到就诊耗时2~16 h,平均(8.77±2.33)h,致伤原因:高空坠落伤13例,交通事故伤24例,撞击伤5例,创伤分级(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级:4例,B级:12例,C级:11例,D级:10例,E级:5例。上述资料,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同时该次研究经由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关于胸腰椎多节段椎体骨折诊断标准[7-9];②CT、MRI联合诊断确诊患者;③新鲜骨折患者;④患者对研究知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自愿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②伴有肿瘤、结核和骨质疏松情况者;③伴有脊髓、神经根、圆锥损伤者;④中途退出研究或随访时间低于6个月者。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后入路手术治疗,全部患者入院后接受系统检查,明确患者骨折情况,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订手术方案,患者接受全身麻醉,治疗时引导其俯卧于手术床,确定创伤位置,于正中设置切口,保证伤椎充分暴露,同时相邻椎节段适当暴露,观察创伤部位骨块及坏死组织情况,对其进行彻底清除,随后经由切口将穿刺针置入椎体内,到达椎弓根内缘,在侧位X线透视引导下,观察针尖位置,确保其超过椎体后缘,然后将穿刺针内芯拔出,将导丝插入,然后将导管针取出,顺着导丝将工作套管放入,扩开软组织,并进行保护处理,取中空丝弓形椎弓根攻丝,取适宜长度的椎弓根螺钉,将其置入,全部置入完成后拧入椎弓根钉固定螺帽,进行复位,复位效果满意后进行植骨处理,最后进行切口缝合和包扎。
观察组进行前入路手术治疗,患者如前接受系统用检查,手术治疗时采取气管插管麻醉,取右侧卧位,确定左侧胸腹部,设置联合切口,切开患者胸腹膜,保证椎体前房和侧方充分暴露,切除伤椎及其上下间盘坏死组织,保证患者椎体侧前方硬膜囊充分暴露,随后进行坏死组织清除,后续手术操作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①并发症率统计,包括:脊椎生理弧度再丢失、内固定物松动、感染;②疼痛评估,使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取带有0~10刻度的线段,患者根据自身疼痛程度选取,0分端为无痛,10分端为疼痛难忍[10-11];③功能障碍情况评估,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主要包括:生活自理、提物、步行、站立、性生活、睡眠、社会生活等,满分50分,反向赋分,分值越低说明障碍越小[12-13];④Cobb角、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比较。①于住院期间统计,②③④于术前1 d和术后4周统计比较。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为2.3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疼痛及功能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NRS、O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NRS评分、ODI评分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进行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疼痛及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疼痛及功能评分比较[(±s),分]
?
2.3 两组患者Cobb角、伤椎前缘平均高度对比
术前两组患者Cobb角、伤椎前缘平均高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obb角小于术前,伤椎前缘平均高度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进行比较,观察组Cobb角小于对照组,伤椎前缘平均高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Cobb角、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Cobb角、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比较(±s)
?
3 讨论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病情较为复杂,自身脊柱损伤程度较重,治疗难度大,同时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和理念的创新,骨折治疗在促进骨折愈合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14-15]。针对胸腰椎多节段骨折,临床治疗原则在于注重脊柱序列恢复,重建脊柱稳定性,手术治疗要有效预防迟发性脊柱后凸情况,避免造成脊髓神经功能损伤[16]。同时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治疗与单节段患者差异较大,尤其在固定阶段确定方面,若患者伤椎中间不存在正常椎体间隔情况,根据患者实际需求选择短节段或长节段固定模式,必须最大程度保留脊柱运动节段,若患者中间间隔1~2个正常椎体,应进行长阶段固定,这样可防止相邻节段椎体载荷增加问题出现,保护固定节段之间椎体盘稳定性,避免出现退化情况,保证内固定治疗的有效性,而对于中间间隔超过3个正常椎体的患者,进行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情置入内固定钉,进行伤椎有效复位,增强脊柱稳定性。为了达到良好治疗效果,在考虑上述因素的基础上,临床上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术应用较为广泛,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但是入路方式不同则治疗效果存在差异,因此临床重视此方面探究。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并发症率较低,同时疼痛、肢体功能障碍恢复、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原因分析如下:后入路手术在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广泛,但是其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且术后患者功能及骨折端状况恢复不理想,可能与术中脊柱结构切除操作有关,后入路模式下,切除脊柱结构时破坏了脊柱稳定性,不利于脊柱结构重建,进而容易导致椎体塌陷,甚至会出现矫正度丢失情况,不利于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而前入路操作能够确保损伤椎管部位充分暴露,进而提升了破损骨块、坏死组织清除率,进而最大限度减轻了骨折部位压力,并预防脊髓、神经的损伤,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内固定治疗,能够保证椎体稳定性,并促进神经功能更好地恢复,进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在张海平等[17]人在研究中探究了前入路手术、后入路手术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作用,结果显示前入路患者椎体塌陷发生率低于3.0%,且功能障碍恢复效果更理想,该次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率为2.38%,与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在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治疗中,前入路手术较后入路手术效果突出,缓解患者疼痛情况,促进功能快速恢复,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