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研究
2021-09-18王威宋相菊
王威,宋相菊
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山东聊城252000
大多数的早产儿呼吸暂停属于原发性疾病,主要是因为早产儿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全所导致。呼吸暂停是指时间超过20 s的呼吸停止,并且伴有心率低于100次/min,或者出现皮肤青紫症状,对早产儿的健康和生命产生威胁。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方式是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方式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是临床上一种十分常用的呼吸支持模式,最近几年,这种治疗方式在国外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针对存在呼吸暂停问题的早产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国内的研究情况来讲,目前尚没有针对两种无创通气模式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该次研究中,选择2019年5月—2020年4月该院接收的122例出现呼吸暂停问题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文章就针对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方式以及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方式治疗呼吸暂停早产儿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照组61例患儿,男28例,女33例;患儿出生时间0~36 h,平均出生时间为(21.18±14.72)h。观察组61例患儿,男30例,女31例;患儿出生时间0~36 h,平均出生时间为(25.57±10.26)h。上述两组患儿的性别比例、胎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新生儿的胎龄≤36周;②新生儿呼吸暂停的问题发生于出生后28 d;③新生儿的临床症状符合呼吸暂停的诊断标准;④两组接受治疗的新生儿均不存在染色体异常、代谢异常、先天性畸形等方面的问题;⑤所有患儿家属均同意参与该次研究。该次调查研究中所选病例均通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患有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②患有上气道梗阻病症的新生儿;③存在重症感染、休克、败血症的新生儿。
1.3 方法
两组患儿在正式接受治疗之前,均需要进入培养箱保温,在此基础上,对患儿的原发性疾病进行治疗。针对存在细菌感染问题的患儿,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抗感染治疗,与此同时,使用氨茶碱药物提升患儿呼吸的兴奋度,给予患儿必要的体外营养支持。
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观察组患儿所使用的仪器为美国Infant Flow SiPAP呼吸机,仪器需要调整至BiPhasic+tr(trigger)模式,在此基础上,采用双鼻塞密闭环路方式对患儿进行治疗。患儿最初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吸气峰压参数设置为8 cm H2O,而在患儿的呼气末阶段,压力值设置为4~6 cmH2O,在此基础上,合理控制患儿吸入的氧浓度,通常情况下,氧浓度的调节需要以TcSPO2为基础,相关数值保持在88%~93%之间,范围需要控制在0.21~0.50之间,呼吸机频率的设置需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确定,多数情况下维持在10~20次/min[1]。而对照组患儿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方式,所使用的仪器为英国EME公司所 生 产Infant Flow System CPAP呼吸机,所采用的方式同样为双鼻塞方式,患儿在最初接受治疗的阶段,压力值设置为4~6 cmH2O,在此基础上,氧浓度数值同样需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与此同时,TcSPO2的数值需要维持在88%~93%之间,范围需要控制在0.21~0.50之间。
1.4 观察指标
①分析两组患儿接受治疗前后的血气变化情况。②两组患儿使用呼吸机的时间。③疗效评定:患儿治疗后24 h未出现频发性呼吸暂停,且48 h内未有呼吸暂停情况为显效;患儿治疗24~48 h内未出现频发性呼吸暂停,且72 h内未有呼吸暂停情况为有效;患儿治疗72 h以后仍有频发性呼吸暂停情况,或者是病症加重需要进行呼吸支持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④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接受治疗前后的血气变化情况比较
从统计数据可知,两组患儿在接受治疗前,相关血气指标整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气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患儿血气指标的改善幅度要大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接受治疗前后的血气变化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儿接受治疗前后的血气变化情况比较(±s)
?
2.2 两组患儿呼吸机的使用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呼吸机的使用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使用呼吸机的时间对比[(±s),h]
表2 两组患儿使用呼吸机的时间对比[(±s),h]
?
2.3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7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n(%)]
2.4 两组患儿接受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总并发症发生率(6.56%)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总并发症发生率(19.6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接受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新生儿群体中,尤其是早产儿群体中,呼吸暂停是十分常见的一个问题,此类问题具有发生率高的特点,且从临床研究结果来看,新生儿的胎龄越短,发生此类问题的概率越高,研究数据显示,胎龄在28~29周的胎儿发生呼吸暂停问题的概率高达90%,胎龄在30~32周的胎儿发生呼吸暂停问题的概率约为50%,而胎龄在34~35周的胎儿发生呼吸暂停问题的概率仅为7%。医院新生儿科接诊的住院早产儿中,约有30%的新生儿存在低体重的问题,此类新生儿中,约有50%会出现呼吸暂停的问题[3-7]。由上述统计数据可知,胎儿的胎龄与呼吸暂停问题的发生率整体呈现出反相关的关系。
临床上在针对呼吸暂停的新生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针对采用药物治疗方式、鼻头管吸氧治疗方式、物理刺激治疗方式均不发生作用的新生儿,为了尽快使患儿恢复呼吸,多数情况下会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方式进行治疗,针对病情严重的早产儿,还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方式进行治疗。医学研究显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方式在治疗混合型呼吸暂停或是阻塞型呼吸暂停早产儿的过程中有着十分明显的效果,但是,针对中枢型呼吸暂停早产儿的治疗效果十分有限[8-11]。对此,有专家学者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认为若患儿属于呼吸动作微弱或是中枢性呼吸暂停导致的通气不足,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方式很难发挥良好的疗效。以往,有研究人员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约有40%的脱离呼吸机的早产儿不具备使用经鼻持续气道进行治疗的条件。因此,在针对存在呼吸暂停问题的早产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寻找一种全新的呼吸支持方式改善患儿的呼吸暂停问题十分有必要。
在针对早产呼吸暂停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方式的效果已经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认可,针对其生理学效应医学研究人员已经给出了明确的阐释。现阶段普遍认为,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方式属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方式的进一步改良,其主要包含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经鼻双通道正压通气,第二个部分是经鼻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方式的基础之上,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的治疗方式额外加入了囊式腹部传感器,在此基础上,使患儿的自主呼吸能够同呼吸机送气有机的结合到一起,若在所设置的时间之内,囊式腹部传感器没有感受到患儿的自主呼吸,那么,呼吸机就会自动启动,辅助患儿通气。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其主要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①使功能残气量得到有效增强。②使每分通气量以及潮气量得到有效增加。③有效提升平均气道压力,使患儿肺泡的扩张能够得到充分的支持。从现阶段的研究结果来看,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方式主要适合以下几个类型的患儿:①存在呼吸暂停问题的早产儿[12-14]。②初期出现呼吸暂停问题的早产儿,即未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方式的早产儿。③拔管后依然需要进行呼吸支持的早产儿。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发现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方式与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方式之间的差异主要就在于是否具备相应频率的间歇正压,通过将压力传导至患儿的下呼吸道,改善早产儿呼吸暂停的问题,提升早产儿的自主呼吸能力,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升早产儿的每分通气量和潮气量,使早产儿的平均气道压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在此基础上,为早产儿的肺泡扩张提供必要的支持,进而实现其肺容量的提升,提高早产儿体内气体交换的速度。因此,能够得出结论,相比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方式来说,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能够更好地支持早产儿的呼吸,进而有效降低新生儿呼吸暂停问题的发生次数以及严重程度。与此同时,也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相比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方式来说,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方式对于提升早产儿腹部呼吸以及胸部呼吸的协调性也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总而言之,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方式虽然只是从细微处改善早产儿的呼吸暂停问题,但是从本质的角度来讲,这种治疗方式却能有效改善患儿的呼吸功能[15-17]。
该次研究结果也间接验证了上述结论,观察组患者在接受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治疗之后,其血气中的PaCO2指标、PaO2指标、pH值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这与医学界其他同类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由于患者接受治疗后血气相关指标有了十分明显的改善,因此,早产儿呼吸暂停的问题也能得到有效解决,进而大大缩短早产儿呼吸机的使用时间。与此同时,通过对该次参与研究两组治疗的有效率来进行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由此说明,在针对呼吸暂停早产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相比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方式来说,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方式具有更好的效果。在相关学者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PaCO2指标、PaO2指标分别为(36.2±3.8)、(70.2±5.8)mmHg;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7.50%[15]。在赵志娟[17]学者研究中,经过治疗后NSIPPV组的pH值、PaCO2、PaCO2均明 显 优于NCPAP组,NSIPPV组上机时间(50±9)h明显短于NCPAP组(91±11)h,NSIPPV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显著高于NCPAP组,NSIPPV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显著低于NCPAP组。该次调查研究观察组患儿的PaCO2指标(39.00±6.00)mmHg、PaO2指标(65.00±10.00)mmHg、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72%、并发症发生率为6.56%、使用呼吸时间(51.00±4.00)h。该次研究结果同其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见,患儿接受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治疗后,能够有效解决患儿护理暂停情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方式方式能够帮助早产儿尽早脱离呼吸机的支持,在治疗呼吸暂停早产儿方面有着更加明显的优势。与此同时,该次研究中,研究人员还针对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方式对于呼吸暂停早产儿接受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进行了具体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方式来说,患者接受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方式治疗后具有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由此说明,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方式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更适合治疗早产儿的呼吸暂停问题。饶红萍等学者[18]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反复呼吸暂停的预后研究》中曾经提到,使用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方式治疗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6.02%,而另外一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7.28%。
对于早产儿来说,由于其在母体内的发育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其各项身体机能的发育也要弱于足月胎儿,因此,早产儿发生呼吸暂停的概率也相对较高。而一旦早产儿发生呼吸暂停的问题,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给新生儿带来进一步的伤害,采取及时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疗十分有必要,而在此过程中,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方式就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临床的角度来看,这种治疗方式的应用范围还不够广泛,临床上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推广。
综上所述,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技术是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技术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有效性,不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从临床的角度来讲,这种治疗方式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将成为未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