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文体特点 领略童话之美

2021-09-17肖云霖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1年8期
关键词:文体意识审美文化童话教学

肖云霖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占了较大比重。对于童话教学,教师应准确把握文体特点,依据单元语文要素搭建学习支架,指导学生感受童话故事丰富的想象,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领略阅读童话故事的乐趣,形成童话类文体的阅读经验,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童话教学,文体意识,语文要素,审美文化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它以生动的语言和曲折的情节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深受小学生喜爱。阅读童话故事能让学生获得精神愉悦,促进儿童性格成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就提出了“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的学习目标。统编教材中选人了多篇童话作品,在中年级还安排了童话单元(见表1)。

童话既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载体,也是儿童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阅读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一学段的童话教学以了解故事内容,培养儿童阅读兴趣为主。到了第二学段,教学中要渗透童话的文体意识,突出童话阅读方法的习得,如发现童话的表达特点,体会人物形象等。“阅读与写作思维也可以说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是不得要领的。”…教师要有童话文体意识,优化改进童话教学,避免对童话故事进行条分缕析的讲解。

一、品味语言,感受童话表达特点

每一类文体都有其独特的表达特点。如诗歌语言凝练,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童话的基本特点则是通过生动的情节叙述故事,用丰富的想象塑造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童话的表达特点,突出童话的教学价值。

1.发现童话反复的情节

童话故事的情节奇妙有趣,引人入胜,相似的情节反复出现是常见的结构安排。如三年级上册《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又冷又饿的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那一定会很好》中一粒种子不断产生愿望,愿望又不断实现;“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书目《稻草人》中可怜的老妇人、渔家女、弱女子的不幸令人同情,其三段式的叙事模式也具有部分反复的特点。借助这样的结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学习策略或复述故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根据课文反复的情节,可以设计如下学习活动。

●梳理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的幻象,感受小女孩的愿望

(1)默读第5~9自然段,画出小女孩擦燃火柴后看到的情景。教师示范填写第一次内容,学生自主填写其他四次内容。

(2)朗读小女孩看到的情景,体会小女孩心情的变化和画面的神奇。

●发现反复的结构,尝试讲述故事

(1)仔细观察表格中的内容,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表格每一行都是先写小女孩擦燃火柴,再写出现的幻象,从中明白她的愿望;表格的每一列都是相似情景的反复出现。

(2)这些情景的先后顺序能不能换一换?

引导学生理解小女孩从物质到精神都极度匮乏,她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3)借助表格,讲述小女孩擦燃火柴后看到的景象。

通过填写和观察表格,学生可以直观地发现《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情节反复的特点,而借助表格内容复述故事,则在学生脑海中强化了这一文本结构,实现了用课文学语文。

2.感受童话奇妙的想象

童话在语言上独具特色,往往通过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使事物具有人的性格特点,或者超越常人的特殊本领,充满了想象力。如三年级上册《那一定会很好》讲述了一粒种子长成大树,变成手推车、椅子,最后变成木地板的一段经历,作者以主人公内心独白“那一定会很好”展开,赋予主人公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一块奶酪》对蚂蚁队长的语言、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下不许偷嘴的禁令”。蚂蚁队长的矛盾心理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忍俊不禁。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要将这一语文要素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学习内容,不是以老师简单提问“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童话故事丰富的想象”就能解决的。教师要设计可操作的教学路径,调动学生的现实经验和参与感,在体悟语言中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如《那一定会很好》,可以设计如下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了解主人公奇特的生命历程

(1)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主人公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历程?画出表示主人公每一阶段的关键词。

(2)交流板书:种子、高大的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3)根据板书说一说: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是怎样的历程。

(4)组织学生讨论:这一段历程中哪些变化是你没想到的?

●感受主人公生命历程的奇特想象

(1)找出主人公每一段历程中的愿望,以及它是如何实现愿望的。

【预设】

种子想站起来,于是努力生长,长成大树。

树想跑动,被做成了手推车。

手推车想休息,被做成了椅子。

椅子想躺下休息,被做成了木地板。

(2)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哪些想象特别有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想象主人公在每一段历程中的心理活动,读好写它的四次内心独白的语句。

这一学习活动将“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具化为两个方面。一是主人公生命历程的奇特,组织学生讨论这一段历程中哪些变化是自己没想到的,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想象的大胆、巧妙。二是作者想象的奇特,主人公不断产生新的愿望,愿望不断得以实现,幸福而又满足。作者赋予一粒种子人的性格,充满了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作者想象的逻辑自洽。这样的学习层层递进,具有层次感。

二、聚焦人物,体会童话美好形象

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提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童话故事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寄托着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是实现“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这一阅读目标的好载体。如《在牛肚子里旅行》中的青头对朋友不离不弃,沉着冷静地帮助朋友脱离危险;《一块奶酪》中的蚂蚁队长拒绝诱惑、严于律己。这些具有正能量的形象深深吸引着学生,并渗透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核心价值。

教材中相应的助学系统也指向了“体会童话美好形象”这一学习目标。《一块奶酪》的学习提示要求“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一块奶酪讲了一件什么事,再说说你喜不喜欢文中的蚂蚁队长,理由是什么”。这就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对蚂蚁队长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赏析和评价;《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课后习题第二题“从哪里可以看出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默读全文,至少找出三处来说明”。要体会青头和红头的友情,就得通过语言、动作等感受红头对青头的信赖,以及青头对红头的关心、鼓励。这其实也是对人物美好形象的体会。

感受童话人物形象,不能脱离文本语言,要结合具体的描写来品味。如围绕《一块奶酪》学习提示的要求,教师可以用合作学习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学生依托文本,寻找理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设计如下学习活动。

1.自主阅读:聚焦关于蚂蚁队长的描写,想一想,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蚂蚁队长,你喜欢它吗?每人至少说一点理由。

2.合作填表:小组长负责记录每位组员的理由,填写在理由圈上。理由多于四个的可以在理由圈中自主加线添加理由。

3.展示成果:每组由一名同学主讲,其余同学补充。

【预设】

学生填写理由圈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蚂蚁队长这一形象个性化理解的过程,对蚂蚁队长的评价从简单的喜欢和不喜欢到逐渐深入、不断丰满,在无形中渗透了对自律意识的培养,发展了学生评价和鉴赏的高层级思维能力。

三、仿创故事,领略童话创作乐趣

童话故事充满了儿童情趣,非常适合让学生根据内容进行再创造。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凭借课文对童话故事进行表演、复述或续写创编,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丰富学生语言,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发展其思维,可谓一举多得。

1.讲童话故事,促进内容理解

讲故事是帮助学生把握童话内容,体会童话情感的有效方法。如《在牛肚子里旅行》课后第三题要求学生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再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学生在第一学段虽然学习过借助图表来讲故事,已经初步具备讲故事的能力,但是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完整地讲故事还是具有一定的難度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读好青头和红头对话的基础上,让其画一画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再根据路线图把红头的惊险旅行讲出来。

画路线图其实就是对故事内容梳理、复现的过程,借助路线图讲故事能将语言实践与情感体验相融合,既降低了讲故事的难度,又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童话故事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演童话故事,融入角色体验

中年级学生乐于表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或用课本剧等形式演一演童话故事。如《在牛肚子里旅行》课后习题第一题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读出相应语气”。为落实这一课后习题,笔者设计了如下学习活动,让学生代入角色,来演一演青头和红头,再现红头的紧张害怕和青头从着急到沉着冷静、安慰鼓励的场景。

●找出对话,体会人物心情变化

(1)默读课文,画出红头和青头的对话,读一读。

(2)借助提示语及情境说一说红头和青头的心情变化。

●练习对话,读好红头和青头的语气

(1)自由练读,读出红头的紧张害怕和青头的着急、惊讶、镇定。

(2)展示读,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读给大家听,教师指导。

●分角色表演读,体会红头和青头之间的友谊

(1)同桌合作,分角色加上动作、表情,演一演。

(2)从红头和青头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在体会心情变化和充分练读的基础上,加上动作和表情分角色表演读对话,学生走进了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融入了自己对角色的体验,更能理解“红头之险”和“青头之助”,为课后习题第三题“把故事讲给别人听”作好铺垫。

3.写童话故事,提升语言表达

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续写和创编童话故事是培养学生创意表达很好的途径。在童话阅读中习得表达方法,发展想象能力,为学生有创意、充满想象地创编童话故事提供了支持。如教学《那一定会很好》,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好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变为阳台上的木地板所经历的过程后,可以让学生当一回绘本小作家,根据前面的故事情节,试着迁移运用,创作主人公变成木地板后的经历,编写童话片段。

●前置任务:课前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象未来木地板可能会遇到什么,它又会有什么愿望,试着画一画,作为绘本插画

●给图配文:根据图画,学生续编童话片段

(1)读一读:从一粒种子到木地板,作者是怎么写这段历程的?

(2)写一写:展开丰富想象,给自己画的绘本插图配上文字,学着课文的写法,写一段变成木地板后发生的事。

4.交流评价,再次感受童话具有丰富想象的特点

利用本课开放性的结局作为想象的切入点,通过读、绘、写结合,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童话片段,一方面激发了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把握了童话故事相似情节反复出现和拟人化的表达特点。

四、联读拓展,浸润童话审美文化

童话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思想与智慧,具有民族文化特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其中一个维度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虽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没有核心素养的提法,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这说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也要注重“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童话的文化意蕴,发挥其教学价值,通过一篇带多篇、一篇带整本书阅读,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

1.单元内联结比较阅读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排了四篇中外童话,教师在教学时要有单元整组意识,尽可能地形成一类文本的结构化阅读,避免单篇孤立地学习。如教学《那一定会很好》之后,教师可设计如下阅读单,让学生联结《卖火柴的小女孩》进行阅读,比较两篇童话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见表3)。

对比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和《那一定会很好》,填一填两篇童话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四人一组相互交流各自的发现。

《卖火柴的小女孩》将小女孩的悲惨现实与美好的幻象反复叠加,给读者产生了巨大的情感冲击;《那一定会很好》则将一粒种子的变化历程徐徐铺陈,充满了乐观的态度,让人倍感温馨。联结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认识童话故事的特点,建立起这一类文体的阅读经验,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2.课外拓展整本书阅读

阅读教学最终是要让学生们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拓展阅读范围,给学生更为自主的阅读空间,以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所以除了在教学中进行联读外,教师还要以广阔的视野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快乐读书吧”安排了“在那奇妙的王国里”的内容,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稻草人》等中外经典童话。教师可以围绕阅读小贴士,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发挥想象,领略童话的魅力,把自己想象成童话中的主人公,和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悲伤。从本单元几篇童话的学习到整本书阅读,让童话观照现实,让学生对现实生活有更多的认知和理解,更好地实践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理念。

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基于童话文体特点,准确把握童话教学价值,指导学生适当运用阅读策略阅读中外童话,让学生浸润多元文化,获得文学滋养,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起童话阅读经验,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文体意识审美文化童话教学
浅析中低年级童话教学策略
浅析巴蜀审美文化的特征及发展
浅析现代美术教育的根本目标
浅谈产品设计的审美文化
“文体意识”的觉醒
探究小学语文中的童话教学
论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阅读教学,不妨多点文体意识
审美文化视域下莎士比亚悲剧的电影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