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型误诊为多发性肌炎一例
2021-09-17伍怡黄金莎万艳王涛曹学兵徐岩
伍怡 黄金莎 万艳 王涛 曹学兵 徐岩
患者,女,30岁,因“双下肢乏力2年,加重半年余”于2020年10月31日入院。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表现为行走缓慢,症状时轻时重,无明显规律,未检查治疗。半年前自感肢体乏力症状逐渐加重,以近端为主,蹲起和上楼梯困难,遂就诊于我院。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和中毒史。入院体格检查:T 36 ℃,P 79次/分,R 20次/分,Bp 126/85 mmHg,全身无皮疹,心、肺、腹检查无明显异常,四肢关节无肿胀压痛,活动正常,无肌痛及肌压痛,双上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肌酸激酶(CK)13 479 U/L(38~174 U/L,括号内为正常参考值范围,以下相同),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57.0 U/L(0~6.6 U/L),ALT 108 U/L(5~40 U/L),AST 120 U/L(8~40 U/L)。肾功能、自身免疫全套抗体、甲状腺功能、叶酸、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及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筛查结果均正常。肌电图示肌源性病损可能。先天性代谢筛查和特发性肌炎抗体谱检查未见阳性结果。诊断考虑多发性肌炎(PM)可能,予患者甲强龙60 mg静脉滴注5天及补钾、护胃、补钙等对症治疗后,患者诉肌无力好转,出院前查CK 3 661 U/L,CK-MB 85 U/L。出院后患者口服强的松60 mg每日1次,每两周减5 mg。出院1周后复查肌酶升高至5 000 U/L,仍继续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出院2周后糖皮质激素减量至55 mg/d,患者感双下肢无力加重,由之前能扶楼梯行走,现在感抬腿困难,双上肢抬起稍无力,向后穿衣时困难,为求进一步诊治于2020年12月12日再次于我院就诊,考虑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欠佳,完善肌肉组织病理活检结果示:镜下未见明确胞浆内脂滴或糖原空泡,未见破碎红纤维或镶边空泡,未见束周萎缩或成群萎缩(图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示:dysferlin肌纤维膜及胞浆阴性;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部分肌纤维膜阳性;未见C5b-9沉积于血管壁;未见明显CD4+、CD8+阳性细胞;见部分CD20+、CD68+阳性细胞(图2)。特殊染色结果:腺苷三磷酸酶染色(ATPase)可见两型肌纤维镶嵌分布,未见同型肌纤维群组化;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染色(NADH)可见少许肌纤维肌原纤维间网格状结构紊乱;改良的高墨瑞三色法(MGT)未见破碎红纤维或镶边空泡;琥珀酸脱氢酶染色(SDH)未见破碎蓝纤维或血管壁强染现象;细胞色素氧化酶染色(COX)未见酶活性减低或增高;细胞色素氧化酶和琥珀酸脱氢酶双重染色(SDH/COX)未见蓝纤维;过碘酸雪夫染色(PAS)未见糖原含量增多;油红O染色(ORO)未见脂滴含量增多;酸性磷酸酶可见少数肌纤维酶红染。进一步行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者DYSF基因存在一个致病性c.6080G>A(p.Trp2027Ter)无义变异位点和一个疑似致病性c.1440_1443del(p.Ser481fs)移码变异位点,并且两个突变位点分别来自患者父母,与dysferlin肌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方式相符。患者最终确诊为dysferlin肌病。
图1 患者肌肉组织病理检查苏木素-伊红(HE)染色结果(肌纤维大小不等,肌纤维核聚集及肌裂均不明显,肌束膜及肌内膜纤维组织增生不明显;A:箭头示部分肌纤维轻度萎缩;B:箭头示少数肌纤维变性坏死;C:箭头示少数炎症细胞散在分布;×200)
图2 患者肌肉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及阳性对照(A:患者dysferlin着色缺失;B:dysferlin阳性对照,×200)
讨 论
Dysferlin肌病临床表现多样,根据最早受累的肌群分为3类:四肢近端肌、骨盆带肌受累的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型(LGMD2B),腓肠肌受累的Miyoshi远端型肌营养不良/Miyoshi远端型肌病(MM),胫骨前群肌受累的胫骨前群肌病(DMAT)。3种常见亚型间除临床首发表型不同,发病年龄、CK水平、病理变化、基因型均无明显差异[1-2]。MM及DMAT型因为无力症状累及的首发肌群与PM不同,因此容易鉴别。而常见的LGMD2B亚型与PM在疾病特点、辅助检查方面多有相似,容易混淆。两种疾病均可于中青年起病、临床表现为四肢近端和骨盆、肩胛带无力和萎缩,CK增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呈肌纤维变性、坏死并伴有炎性浸润等特点。但两种疾病临床谱表现不尽相同。LGMD2B与遗传因素直接相关,而PM目前病因未明,可能与免疫、遗传或感染相关,因此病程长、伴家族史提示LGMD2B可能性大。PM除肢体无力外,颈肌无力及肢体压痛比较突出,还可累及其他系统,并可伴有ESR、CRP、肌炎抗体等指标异常;而LGMD2B通常不具备上述特点。需要警惕的是,肌无力伴肌炎抗体阴性或未累及其他系统也不可轻易排除PM诊断。最近国内一项单中心大样本研究提示,PM患者肌炎抗体总体阳性率为89.20%[3],但既往研究中PM患者肌炎抗体检出率为5%~59%[4-6],多数研究检出率较低。PM患者最常合并的肺部损害为间质性肺炎,发病率仅约40%[7]。也有研究指出PM伴发CRP增高的发生率为26.8%[8]。
此外,两种疾病也具有各自的特异性指标。当肌肉活检发现CD8+T淋巴细胞围绕在形态正常的表达MHC-I的肌纤维周围,或侵入和破坏肌纤维时,对诊断PM具有特异性[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dysferlin蛋白表达缺失或降低高度提示dysferlin肌病。值得注意的是,dysferlin表达缺失或降低也可见于其他遗传性肌病,如LGMD2A、LGMD1C可见dysferlin蛋白轻度降低,Becker型肌营养不良可见由于dystrophin蛋白缺失导致dysferlin蛋白继发性缺失。确诊LGMD2B的金标准是基因检测发现DYSF基因突变,并在家系中得到验证。
本例患者为青年女性,慢性起病,波动病程,抬腿、抬肩、穿衣困难均提示近端肢体受累为主,CK增高明显,颈肌肌力正常、无肌肉压痛、无其他系统受累证据、肌炎抗体阴性等不支持PM诊断。但患者无家族史,早期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提示PM可能。后期患者症状恶化,进一步对其完善肌肉活检和基因检测确诊为LGMD2B。
此前一篇文献报道了相似情况[10]:1例青年女性患者以四肢近端无力起病,慢性病程,无其他系统受累,也无遗传病史等其他病史,早期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后因症状恶化,最终经免疫组化及基因检测确诊为dysferlin肌病。不同的是,该例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前的肌肉病理活检提示炎性改变,后再次行病理活检提示肌营养不良改变。一项临床研究指出,重复两次进行肌肉活检结果的一致率仅19.6%[11]。因此当患者的诊断与治疗不一致时,进行免疫组化及基因检测非常重要。
通常认为,糖皮质激素治疗对PM有效[12],而dysferlin肌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无效甚至肌无力症状加重[13]。本例患者早期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因此被误诊为PM。虽然通常认为糖皮质激素治疗不能改善dysferlin肌病症状,但也有少量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早期[10,14]及全程缓解[15-16]的病例。dysferlin肌病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疗效差异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dysferlin肌病对不同种类的糖皮质激素反应不同,新型糖皮质激素可能对改善dysferlin肌病症状有益。一项关于泼尼松龙和解离性类固醇艾美龙的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艾美龙能够稳定dysferlin缺乏的B6A/J小鼠的肌膜、增强肌纤维损伤后的修复能力、降低肌膜脂质流动、增加肌力、减少晚期成脂性浸润造成的肌肉损失,相反地,泼尼松龙会导致小鼠肌无力和肌纤维萎缩增加[17]。另一项研究中也观察到糖皮质激素△-9,11修饰后得到的解离性类固醇能减轻dysferlin缺失小鼠模型的炎症反应,改善小鼠肌肉功能[18]。另外,基因差异可能也起一定作用。1例MM肌病患者接受地塞米松10 mg/d治疗5天后逐渐减量,症状缓解,直至确诊MM肌病后停用糖皮质激素,期间病情无反复[15]。而另一例MM肌病患者接受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治疗后病情却迅速恶化,对其行基因检测后发现迄今为止报道的最大片段母系来源的外显子6-44大片段重复突变[19]。DYSF基因突变谱很大,这两例MM肌病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的反应截然不同,可能与基因突变不同有关,但缺乏更多研究证明。也有一些研究对相关机制进行了探讨,但结果不尽相同。一项体外研究发现,糖皮质激素通过上调dysferlin的表达促进肌纤维母细胞向成熟骨骼肌分化[20],糖皮质激素可能上调并依赖dysferlin的表达,改善dysferlin肌病患者症状,但与Walter等[21]在临床研究中观察到dysferlin表达残存组比dysferlin表达缺失组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肌力下降更明显的现象不相符。dysferlin的表达与糖皮质激素治疗后dysferlin肌病症状加重或缓解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实验验证。另外,dysferlin肌病肌纤维变性、坏死的过程中可以继发炎性改变[22],推测糖皮质激素治疗改善炎性病灶可能与症状早期缓解有关。
临床上通常将糖皮质激素治疗是否有效作为鉴别PM与dysferlin肌病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极少数dysferlin肌病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表现为短期甚至长期缓解。因此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敏感不能排除dysferlin肌病。当诊断有疑问时需及时进行肌肉活检,必要时联合免疫组化、基因检测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