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具开发,助推学生的数学深度学习

2021-09-15张冠兰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张冠兰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学具、开发学具。从“无”到“有”、从“残”到“整”、从“仿”到“创”的学具开发,必将引发一场数学学习的深度变革。学具开发,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学具开发,能有效地助推学生的数学深度学习。

[关键词] 学具开发;助推学习;小学数学

“学具”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是学生数学思考、探究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学具,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开发学具。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往往运用现成的学具,这就遮蔽了学具本身的诞生过程。学生对学具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上,而没有上升到理解层面。换言之,很多数学学具,如直尺、量角器、圆规等,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具开发,不仅能助推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助推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从“无”到“有”:开发数学学具

每一个数学学具,都是人类生命实践活动的智慧结晶。作为教师,应当对每一个数学学具的特点、结构、构造原理等有深度把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开发学具。学具有高阶和低阶之分,低阶学具如小棒、小圆片、小方块、钉子板、几何模型等,低阶学具往往具有一种“齐性”。高阶学具如钟面、量角器、计数器等,高阶学具往往具有一种“创意性”。从“无”到“有”,引导学生开发、创造学具,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催生学生的数学想象。

比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笔者没有按照惯常的方式,直接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引导学生认识面、棱、顶点,而是给学生提供了结构性的素材(长度相等的几组小棒),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学具——“长方体”。在个体思考、群体研讨的基础上,学生选择三组小棒,分别借助三通,将三组小棒共十二根联结起来,建构成一个长方体的学具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学生自然地认识到了长方体的棱、顶点的数量及特征等。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长方体中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用剪刀剪出了三组相对的面,然后粘贴在长方体框架上,从而自主建构、创造出一个长方体模型。借助这个模型,学生认识了面的数量、特征等。相较于现实世界中的长方体,学生动手制作的长方体特征更为鲜明,更为典型,有助于学生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名称,探究长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征。这样一个从“无”到“有”的学具创造过程,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助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小组的合作,从而让学生形成对长方体本质特征、属性的深刻认知。

从“无”到“有”开发学具,既能辅助学生的数学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感受、体验数学的意义。相较于现成的学具,创造的学具更具鲜活的生命力。比起现成的学具呈现,学生更需要亲历学具的制作过程。在制作学具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要研究学具的特征、结构原理等,从而深度理解、把握学具所蕴含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动手实践,让“学玩创一体”“做思学共生”。

二、从“残”到“整”:修复数学学具

数学学具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磨损、损坏的情况。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磨损、损坏的学具进行主动修复,力求恢复学具本来的模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地研究学具,深度地探究学具、思考学具。修复学具,可以因需改材,可以因序造材,可以因需创材。在数学教学中,有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学具损坏的契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建构和创造,从而助推学生的数学深度学习。

比如教学《认识厘米》这部分内容,在引导学生经历了“厘米尺”的创造过程之后,笔者引导学生用自制的直尺测量物体、图形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有学生的“雏形直尺”被弄断了。由此,学生测量操作被迫停了下来。笔者捕捉到这一教学契机,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能否用残缺的尺子测量长度?有学生认为,如果残缺尺子的长度比测量对象的长度长,就可以测量,否则就不可以测量。有学生立刻表示反对,认为即使残缺尺子的长度比测量对象的长度短,也可以一段一段地测量,然后将测量结果相加。这样的教学打破了学生的固化操作、思维模式,打开学生的数学思维通道,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智慧和灵动。为此,笔者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在一个直尺上至少要有几个刻度,才能直接测量并计算20厘米以内的所有物体的长度?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对直尺模型进行刻度简化,创造出了一种简约化的直尺雏形。通过这样的工具优化、创新,学生掌握到问题思考、探究的方法,更加深刻地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对残缺学具的加工、优化,能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启迪学生的数学创新。

从“残”到“整”修复数学学具,不是简单地将学具修复好,而是要引导学生对学具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生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是无法由他人代替的,而必须经由学生亲身经历、感受与体验。学具是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建构、创造的重要载体,它是辅助学生自主探究的工具,是促进学生思维提升的阶梯。

三、从“仿”到“创”:优化数学学具

传统的数学学具开发,往往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经历“原始学具”的制造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是重走人类工具制造的简单历程。高质量、高创造性的数学学具开发,不仅是工具的简单模仿,更是工具的优化、创新。从“仿”到“创”,优化数学学具,能激发学生的创意,引领学生创新,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创客”。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客教育由此开始。

学具是架设“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的桥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具开发中学、玩、做、创、悟。比如教学《角的度量》这一部分知识内容时,很多教师都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量角器雏形”。在测量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每一次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将量角器的中心对准角的顶点,将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对准角的一条边尽管比较简单,但往往容易读错数据,将内外圈的刻度混淆,有没有更简单的、更保险的方法?对此,学生展开了深度交流、研讨。有学生认为,可以先判断这个角是钝角还是锐角,然后对读数进行审视、检查,如果发现错了,就读量角器上的另外一个刻度;有学生认为,可以对量角器进行改良、创新,将两圈刻度变为一圈刻度,这样尽管将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对准角的一条边可能会慢一些,但绝对不会发生刻度读错这样的事。学生纷纷认为,这样的方法可行。于是,有学生用修正液或修正带将量角器的外圈或者内圈封掉一圈、保留一圈,从而让量角器成为单向度的量角器,這样就保证了测量角时刻度读数的准确性。实践证明,这样的学具优化,有效地提升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效能。这样对学具进行改良、加工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学具开发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开了一扇门,不但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挑战性,更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现实性。学具的开发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天性充分地释放。开发学具,既要引导学生对学具进行改良,也要引导学生对学具进行创新。学具开发,必将引发一场学具创造、再创造的深度变革,从而推动学生的数学深度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放置在主体地位,同时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要让学具开发成为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和媒介。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