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组织教学:促进数学教学转型升级

2021-09-15董晓敏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自组织转型升级小学数学

董晓敏

[摘  要] 用自组织理论指引小学数学教学,能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转型升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因“行”优化,从而让教学面向学生具体个人,面向课堂动态生成,面向具体个人实现。自组织课堂,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从无序走向有序、从对抗走向协同、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局部走向整体、从线性走向多元,从而真正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 小学数学;被组织;自组织;转型升级

自组织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该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复杂性的组织。教学是一种生命化活动,它不仅包括师生等生命系统,而且包括学习组织、行为等社会系统,因而是一种复杂性组织。用自组织理论指引小学数学教学,能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转型升级,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从无序走向有序、从对抗走向协同、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局部走向整体、从线性走向多元。

一、因“材”施教:让教学面向具体个人

复杂性理论视角下的数学教学,直面学生的生命实践个体。过去,我们的数学教学往往面向的是“全体的”“抽象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是一种“概念化学生”。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所面对的是具有鲜明年龄、心理特征的学生,这样的一种面对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尤其是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差异性等。“复杂性理论”视野下的学生,不仅仅是具有共性特征的学生,更是一个个的具体个人。所有的教学预设,都因为学生个体的不同而不同。如此,教学就由传统的确定性、预设性走向了不确定性、开放性和生成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都应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而有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元的思维,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面向具体个人的课堂教学过程不是传统的线性的单向灌输,而是多向的、非线性的启发、引导,这要求教师具有更多、更高层面的教学智慧。比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时,不同的学生在活动中会展开不同层面、不同视角的探索。比如有学生会运用剪拼法将三角形轉化成长方形,有学生会用倍拼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等等。对于不同学生的探究,教师要适度介入,给予学生积极的帮助、引导、点拨、启发,助推学生自主建构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应用公式的时候,有学生会遗忘“除以2”。通过访谈,笔者发现这一现象的成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没有清晰地形成三角形面积推导模块;有的是因为粗心,他们总是习惯于运用已有的数据解决问题,通常情况下,题目只是给出三角形的底、高等相关数据,因而他们容易遗忘除以2。在解决稍复杂的相关问题如已知三角形的面积、底求高,或者已知三角形的面积、高求底的问题中,有学生发生了这样的错误,它首先不是用面积乘2,而是用面积除以2,从而导致问题解决错误。笔者发现,这一类学生往往有着较扎实的数学知识,拥有较好的数学学习基础,而之所以发生错误,是因为他们不善于逆向思考,不善于对正向面积公式进行逆向变形,等等。教学中,只有面向具体学生,教学才具有针对性、指向性、实效性。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认知变量、学习动机、策略选择等都是有着较大差异的,因而导致了数学学习的千姿百态。因“材”施教,面向具体学生,及时捕捉学生个体的学习信息,采用灵动、灵活的课堂教学策略、手段、方法等,就能促进数学教学目标的达成,就能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力的提升,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和发展。

二、因“势”利导:让教学面向课堂生成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一种预设性的数学教学,精致化、精细化的教学设计,能让教学始终在预设的轨道内运行。自组织理论视野下的课堂是一种开放性的课堂、生成性的课堂。动态性、生成性的课堂,是一种“无序”的课堂。在这里,“无序”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无序”的数学课堂教学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数学课程不仅仅是一种“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从而让教学面向课堂生成。

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课堂,直面课堂的复杂,直面课堂的局部混沌。作为教师,要因势利导,让教学面向课堂生成。教学中,教师可以人为制造可驾驭的预见性混沌,从而促进课堂信息的流动,让课堂诸要素关联起来。复杂性课堂是不确定性的课堂,是未知的课堂,因而容易产生意外。直面课堂生成,要求教师要适度介入、适时点拨,对学生数学学习进行画龙点睛的指点。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上课伊始,有学生就报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完全打破了笔者的教学预设。直面课堂生成,笔者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等于底乘高”。这样的追问,也是学生始料未及的。由于学生只是简单地看了一下教材,因而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笔者将探究性的教学改成了验证性的教学。相比较于探究性的教学,验证性的教学更具有方向性、针对性。在组织学生探究时,学生围绕着自己已经知道的结论,进行多向度的探索,建构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课堂行将结束时,有学生又出乎意料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我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斜边也有一种关系,同样大小的底和斜边,斜边越倾斜,面积就越小;斜边越不倾斜,面积就越大,等等。基于此,笔者再次引导学生研讨:面积与斜边到底有没有关系?通过查阅资料,学生认识到了三角形的面积与底、斜边的长度以及底与斜边的夹角有关系。直面动态生成的课堂,我们能发现课堂不一样的风采、精彩。

自组织理论下的数学课堂,要赋予学生自主的课堂学习时空。传统的课堂总是统得太死,放得太少。自组织理论下的课堂,要求教师放手,让学生展开自由的思考、自主性的探究。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搭建思维的台阶,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在自组织性的数学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成为“跳起来摘桃子的人”,而不是“装桃子的筐”。

三、因“行”优化:让教学面向自我实现

自组织理论下的数学课堂,要促成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实现。过去,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赋予了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但在学生面前却充当了“甩手掌柜”,造成了学生不同程度的失败。自组织课堂,要求教师要积极介入,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要因“行”优化,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实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善于制造非平衡的学习心理状态,更要善于引导学生从非平衡状态过渡到平衡状态。

自组织课堂,强调数学课堂的整体性、系统性。在数学课堂上,从无序到有序、从不平衡到平衡,一定是学生自我组织的。为了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实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寻找参量,优化课堂中的诸多生态因子,从而让系统诸要素走向和谐协同。比如教学《圆的周长》(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学生在通过数学实验(包括滚圆法、绕圆法等)得出圆的周长之后,笔者引导学生猜想:圆的周长既然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四倍少一些,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坚持认为圆的周长一定是直径的固定倍数;有学生认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可能不确定,但有一个范围;等等。面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笔者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实验数据进行汇总,用大数据来进行探索。学生惊奇地发现,依托每一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周长和直径的比值都在3.1到3.2之间。由此,更坚定了学生对圆周长和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的信心。在通过独特的大数据方式消解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之后,笔者揭示圆周率,从而深化学生的认知。在自组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数学知识与学生认知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等,促成学生对真理的发现,从而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的数学认知状态从不平衡走向新的平衡。因“行”优化,就能让学生的认知自我实现。

从认知的不平衡走向认知的平衡,需要教师抓住序参量,从而促成学生认知的突变、质变。在自组织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辩证施教,将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价值引导有机结合起来。自组织理论下的数学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回归数学本位的教学。自组织学习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让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在课堂上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自组织转型升级小学数学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群体智慧与教育研究
建筑设计基础教育中“体”与“空间”形态的自组织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