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串”
2021-09-15赵永福
赵永福
[摘 要] 小學数学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新授课,而“情境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优势多多。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预设“情境串”,让学生在生动、形象、有趣的情境中主动学习。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串
“情境串”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理论和学生实际,借助实物、画面、声音等所创设的情境系统。系统内的小情境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无缝链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一、“情境串”的类型
针对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情境串”主要有三种类型:
1. 人物(或拟人)类
就是用一个或者多个人物贯穿始终,将几个情境串在一起。例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用7个“小矮人”贯穿情境的始终。让学生借助7个“小矮人”认识、理解、掌握7的乘法口诀。
2. 镶嵌类
就是在大情境里安插小情境。例如,教学《分一分与除法》时,先设置大情境:小熊过生日,请小狗、小猫、小猴到家里做客。小狗带来骨头与大家分享,小猫带来鱼与大家分享,小猴带来桃与大家分享。再设置小情境:小朋友们用学具代替骨头、鱼、桃,帮助小狗、小猫、小猴分一分。把三个小情境“小狗分骨头、小猫分鱼、小猴分桃”安插在一个大情境“小熊过生日”中,变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为饶有情趣的数学课堂。
3. 连接类
就是把几个情境按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连接起来。如教学《整理房间》时,先是学生模拟整理小叮当的房间,后是小叮当为了感谢大家,拿出一些动物玩具给大家玩,引出动物图,让大家在会飞的动物身上涂色。接着小叮当拿出一些蔬菜、水果款待大家,引出蔬菜、水果图,让大家在蔬菜下面画“△”,在水果下面画“○”。如此按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把情境进行连接,可以让学生一板一眼、步步为营、轻松愉快地学习。
二、“情境串”的素材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图文并茂、色彩丰富。教学中,应借助教材里的主题图创设情境,使数学课堂光彩夺目。
1. 将主题图变单用为多用
教材中通常每一课都有一幅主题图。教师应围绕每节新授课的教学目标,认真钻研教材,细心领悟编者意图,将教材中的主题图变单用为多用。如《小熊购物》一课的主题图提供的信息是:“小熊胖胖和乐乐一起在超市购物,他们到食品区一看,货架上蛋糕每个6元,花生每包7元,糖果每袋5元,面包每个3元,饼干每包4元。”在这节课教学中,可三次使用这幅主题图。第一次使用,创设“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解决“小熊胖胖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应付多少钱?”并掌握混合运算“有加有乘”两步计算的结构A×B+C或A+B×C。第二次使用,让学生按结构A×B+C或A+B×C提出问题。第三次使用,让学生解决“小熊乐乐买3包饼干,付出15元钱,能找回多少钱?”并掌握混合运算“有减有乘”两步计算的结构A-B×C。如此“一图三用”,不但把“小熊购物”的情境贯穿全课教学的始终,而且把主题图的情境与整堂课完全融合在一起。
2. 将主题图变静态为动态
虽然教材中的主题图是静态的,但学生的思维是动态的,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对教材中的主题图进行适当处理,将主题图变静态为动态。如《乘船》一课的主题图提供的信息是:“老师和同学共92人,在江边准备乘船去对岸,江边有一大一小两艘船,大船最多能乘44人,小船最多能乘26人,还有多少人不能上船?”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时,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方法:方法①,先算两艘船一共能乘多少人,再算还有多少人不能上船,92-(44+26)=92-70=22(人)。方法②,先让44人上大船,再让26人上小船,然后算出还有多少人不能上船,92-44-26=48-26=22(人)。方法③,先让26人上小船,再让44人上大船,然后算出还有多少人不能上船,92-26-44=66-44=22(人)。伴随着学生的逐一汇报,教师同步演示课件,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让主题图动起来,发挥其“铺路搭桥”的作用,促进学生将策略多样转化为算法多样。
3. 将主题图变内涵为外延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串”,既要精准把握主题图的内涵,又要将主题图进行适当外延。对此,可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情境。如教学“九加几”,新授课时,借助教材上的主题图,在巩固练习时,将主题图适当外延,甲、乙两人做“猜算式”的游戏。
甲:请问你,9加几等于10?
乙:告诉你,9加1等于10。
甲:请问你,9加几再加几等于13?
乙:告诉你,9加1再加3等于13。
甲:请问你,9+6等于9加几再加几最后等于几?
乙:告诉你,9+6等于9加1再加5最后等于15……
外延的游戏情境,既能让学生把学和玩有效结合起来,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复习、巩固、强化“九加几”的算法: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算得数。
三、“情境串”的个案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新授课,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构建“情境串”,让学生在生动、形象、有趣的情境中主动学习。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可按下列方式构建。
情境1:孕育口诀。课件提供信息:“七个小矮人都拿着气球,每个小矮人下方有相应的编号1,2,3,4,5,6,7,前三个小矮人的气球上依次有数字7,14,21。”①数一数,有几个小矮人?②说一说,前面3个气球上的数怎么得来的?③找一找,后面4个气球上分别是什么数?
情境2:创编口诀。学生先在学习小组里合作创编7的乘法口诀,再在全班交流展示(学生口述,教师板书),然后全班齐读口诀。
情境3:感悟口诀。教师提问:“大家读了这些口诀,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所发现的规律。
情境4:深化口诀。①课件出示3只七星瓢虫,问它们的背上一共有多少个黑点,学生说出口诀“三七二十一”;②课件出示七言诗《枫桥夜泊》,问这首诗共有多少个字,学生说出口诀“四七二十八”;③课件出示7个小矮人,并文字加配音“一个矮人1张床,7个矮人7张床;一个矮人2个碗,7个矮人14个碗……” 学生续编儿歌。
显而易见,“情境串”在小学数学中优势多多。然而,“情境串”并非“得来全不费工夫”,需要教师精心预设,预设时既要考虑“情境串”有没有连贯性,又要考虑“情境串”是不是与教学内容相融合,还要考虑学生能不能将已有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情境串”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