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手卫生行为现状调研
2021-09-15向军霞张沂忻张文静
向军霞,张沂忻,尹 寒,李 琳,张文静,陈 靖
(武汉轻工大学医学技术与护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洗手是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1]。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正确洗手是预防和控制病原体、病毒传播的最基本、最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手段[2]。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正确洗手是有效防止新冠肺炎传播的方法之一。本研究于2020年4月—7月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手卫生知识和行为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手卫生知识掌握情况、疫情期间洗手行为现状,为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实施、促进学校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进行提供材料。现将大学生手卫生情况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专科及本科在读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大学生手卫生知识及行为调查问卷。问卷由一般资料、手卫生知识、手卫生行为3个部分构成,共34个条目。一般资料问卷包括性别、专业、年级、有无选修卫生保健相关课程等5个条目。手卫生知识问卷包括洗手目的、七步洗手法的步骤、洗手时间等8个条目。手卫生行为问卷包括洗手方式、擦干手方式、出现洗手指征时洗手行为习惯等21个条目。在正式调查前进行预调查,结果显示Cronbach’s α 系数为 0.791,能用于调查。
1.2.2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采取线上调查方式,使用问卷星发放、收回问卷。
1.2.3 正确洗手判断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正确洗手的4个标准制定的8个题目必须全部回答正确,即为正确洗手,包括:(1)吃东西前、上厕所后、干完活/下班后、接触钱币后、去医院/接触患者后5种情形下每次都要洗手;(2)洗手时使用流动水冲洗;(3)洗手时使用肥皂、香皂、洗手液等清洁用品;(4)洗手时长不少于20 s。
1.2.4 统计分析 采取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来自全国25个省市的大学生731人,其中男性 273人,占 37.3%,女性 458人,占 62.7%;大一学生 175人,占23.9%,大二学生289人,占39.5%,大三学生228人,占31.2%,大四学生 39 人,占 5.3%;医学专业 331 人,占 45.3%,工学专业 128人,占17.5%,理学专业 75人,占 10.3%,文学专业36人,占 4.9%,管理学专业 30人,占 4.1%,历史学专业 22 人,占3.0%,法学专业、艺术学专业各21人,均占2.9%,经济学专业20人,占2.7%,教育学专业19人,占2.6%,农学专业17人,占 2.3%,哲学专业 11 人,占 1.5%。
2.2 洗手正确率
大学生洗手正确率为7.5%。不同性别的洗手正确率分别为男性 7.3%,女性 7.6%,无显著性差异(χ2=0.025,P>0.05)。大一至大四洗手正确率分别是 7.4%、8.7%、7.0%和 2.6%,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洗手正确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专业的学生洗手正确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洗手正确率最高的是医学专业10.3%;其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经济学专业 10.0%、艺术学专业 9.5%、工学专业 7.8%、农学专业5.9%、文学专业 5.6%、理学专业 5.3%,其他专业学生洗手正确率均为0.0%。选修过卫生、健康相关课程的大学生洗手正确率高于没有选修过相关课程的大学生(χ2=11.764,P<0.05)。
2.3 手卫生知识情况
有85.6%的学生能正确回答洗手目的,认为洗手可去除手表面的脏东西,预防感染。有57.3%的学生知道七步洗手法步骤,但对于七步洗手法步骤回答正确的仅4.7%。有70.0%的学生认为第五步不是洗大拇指,有26.1%的学生认为洗手时不用洗指尖,而经常会洗手指尖的仅占30.8%,说明大学生没有完全掌握洗手知识,实际洗手时不会清洗完整的手部,从而影响洗手效果。63.7%的学生认为生活中需要七步洗手法,72.5%的学生认为使用洗手液(肥皂)可以将手清洗干净。
2.4 手卫生行为
2.4.1 出现洗手指征时的洗手行为(见表1)完全做到吃饭前洗手的人占36.5%,能完全做到吃零食、吃药前洗手的人数是所有洗手指征中最低的,仅占23.8%;能完全做到大小便后洗手的占比最高,为72.2%,但仍有27.8%的人并没有完全做到;完全做到干完活后洗手的人数占65.3%,已超过半数,但仍有34.7%的人未完全做到;65.1%的人能完全做到去医院或接触患者后洗手;完全做到接触公共物品(含钱币)后洗手的仅180人,占24.6%。只有30.9%的人完全做到擤鼻子后洗手;有45.3%的人完全做到接触自己的血液或唾液后洗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57.5%的人能完全做到出门回家后洗手,但有12.9%的人只是偶尔做到,甚至有6.4%的人不洗手;疫情期间45.6%的人能完全做到摘口罩后洗手,偶尔洗手和不洗手的分别占21.6%和9.6%。学生对洗手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不能将洗手措施落实。
表1 大学生手卫生行为情况[n(%)]
2.4.2 洗手方式 调查中使用流动水洗手的为664人,占90.8%;用容器装水洗手的为65人,占8.9%;没有固定洗手方式的占0.3%。
2.4.3 洗手方法 调查中使用清水洗手的人占34.2%,清水+肥皂洗手的占23.8%,清水+洗手液洗手的占41.3%,使用手消、快速消毒液、洗洁精洗手的共占0.7%。
2.4.4 干手方式 调查中选择一次性纸巾擦手的人占40.8%,选择毛巾擦手的人占29.5%,还有5.9%的人选择用衣服擦手,烘干手的占 4.5%,自然干的占 19.3%。
2.4.5 洗手时间 洗手时间达到20 s及以上的占57.9%,42.1%的大学生洗手时间不足。洗手时间长短与手部菌落数减少相关,洗手时间不足也可能导致洗手效果不合格。
3 讨论
3.1 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洗手习惯势在必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勤洗手、洗手步骤反复被强调,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洗手正确率仅7.5%,虽然略高于辽宁省部分居民正确洗手率4.5%[3],但鉴于大学生是有着高等文化素养的群体,且正在接受学校健康教育,因此手卫生水平仍然偏低。七步洗手法步骤回答正确仅34人(4.7%),即便在疫情期间出门回家后、摘口罩后仍有42.5%、54.4%的学生不能完全做到洗手。42.1%的学生洗手时间短,不足20 s。即便是从小就开始培养的饭前便后要洗手的习惯,其完全洗手比例也不高。洗手虽然是我们每天经常做的事情,但是学生对什么时候该洗手、如何正确洗手并没有给予重视,随意性大。洗手作为减少疾病传播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在正确洗手之上的,不能“走过场”,不仅要洗手,更要正确、有效地洗手。大学生洗手正确率低的现状对于目前大学校园疫情常态化防控、预防和减少传染性疾病是不利的。
通常情况下,使用流动水和普通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的操作规范即可去除手上暂居菌群,达到洗手效果[4],调查中仅使用清水洗手的人占34.2%,清水和肥皂(或洗手液)的学生占65.1%,比张凯等[5]研究中中学生使用肥皂、洗手液的占86.4%低。因此需改变这部分学生洗手的方法,在健康教育过程中落实洗手各个环节的掌握及应用,提高洗手正确率。
洗手后干手的方式选择一次性纸巾的最高,占40.8%,一次性纸巾因其取用方便,也是首选的干手方法[6],但要注意使用后的纸巾应扔在洗手设施旁的垃圾桶内,不要随意丢弃,避免造成污染。因此学校应在食堂、教学楼、图书馆等公共区域洗手池边配置垃圾桶。此外,选择毛巾擦手的人数占29.5%,但是毛巾本身十分容易藏污纳垢,因此应对毛巾勤洗勤晒,减少细菌的滋生,同时还应确保一人一巾,避免造成交叉感染。还有5.9%的人选择用衣服擦手,但是衣服是直接与外界接触的,本身就不干净,洗手后直接擦在衣服上,可能会导致原本较为干净的双手再次沾上细菌。在今后的健康教育中,应对干手方式予以重视。选修过卫生、健康相关课程(讲座、培训)学生的洗手正确率高于未选修过相关课程的学生(χ2=11.764,P<0.05),说明通过相关课程、讲座、培训进行手卫生健康教育的方法是有效的。在大学生正确洗手率低、知识掌握不佳的现状下,学校健康教育仍是经济、有效的方法,同时加强校园内手卫生的宣传力度,在需要洗手的地方如食堂、寝室、洗手间等处张贴七步洗手法操作步骤图谱,营造正确洗手环境,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及洗手效果,阻断细菌的滋生和传播。
3.2 提高医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行为中的意识
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应是每个医学生都应掌握的操作,但本次调查医学专业的学生洗手正确率低,为10.3%,说明在校医学生没有将所学的医学技术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对手卫生在生活中使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的意识。因此要加强医学生将医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并提高自身健康意识,从而促进自己的健康。
高校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人群高度密集且流动性强,公用设施多,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7],更应重视手卫生行为。手卫生是易被知识、态度、价值观和信念影响的复杂行为,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手卫生健康教育时,应注重将知识转化为行为,把正确洗手观念融入日常生活行为中,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促进自身健康、校园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