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美好家风

2021-09-14葛彬

中华家教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

摘要:2021 年3 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一书,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家庭观,为新时代如何开展家庭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家庭观为指导,从“坚定文化自信”的角度出发,分别从治国理政与“家风”、立德树人与“家教”、文化自信与“家和”三方面,对当下家庭与国家、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家庭教育中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建设中的意义进行论述,旨在为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家庭教育指导和家风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习近平  文化自信  家庭家教家风  家庭观

收稿日期:2021-05-31

作者简介:葛彬,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教授,广东省妇女研究会理事,广州市家庭教育促进会理事,主要从事文化学、妇女学、家庭文化学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

“家和万事兴”一直是中国人信奉的文化理念,是一种最基本的文化自信。《礼记·大学》中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中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链条,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文化元素,但是“家庭”历来被划到私人领域范畴,很少出现在正式文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家庭家 教家风的重要性,形成了新时代家庭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2021年3 月,中央文献出版社汇集了习近平同志于2012 年11 月15 日至2020 年12 月28 日期间的60 多篇重要文献中的报告、讲话、谈话、说明、答问等内容,出版发行了《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以下简称《论述摘编》)一书,从七个方面阐述了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意义,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品德教育为支撑的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家庭观。本文试从治国理政与“家风”、立德树人与“家教”、文化自信与“家和”三方面来论述习近平新时代的家庭观。

一、治国理政与“家风”

家庭观是人们对家庭抱有的价值观念、态度和信念,家庭观表现为家庭共同的习俗和风尚,这就是“家风”。中国人的家风是代代传承的,长辈的一句话、一个故事、一段经历,都可以是家风的载体。中国传统的家风多是通过订立家规或长辈写给子孙的家书家信来传承的,如《颜氏家训》《钱氏家训》《曾国藩家书》《梁启超家书》《傅雷家书》等,都是前辈告诫家人和子女做人做事的道理,对后人和读者有一定影响,但是人们却很少从社会层面和公共领域去要求家风的建设和传播。

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家风,也多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承:毛泽东的家庭为中国革命牺牲了六位英烈,报国奉献的家风感动着中国;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严格要求亲友不得以公探私,廉洁家风令人动容;朱德写信叮嘱远在国外学习的女儿好好学习,将来以建国事业为重,拳拳爱国情怀昭然纸上……刘少奇、邓小平、陈云、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无私无悔为国家奉献的初心,都包含着好家风的传承,他们不仅自己做表率,而且谆谆告诫子女们要廉洁做人、干净做事,精忠为国、一心为民,成就了几代人的好家风。

真正将家风提到治国理政高度并进行系统全面论述,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多次对新时代家庭建设提出新要求,家风建设也多次写入党的正式文件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注重家庭,将家庭提到了国家治理的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 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强调了家庭建设“三个注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强调的时代变化和生活格局变化与家庭的密切关系,在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时得到了充分印证。当时人们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不出门,不聚集”,“宅”在家里共渡难关。正是因为举国上下几亿个家庭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自律精神,才使中国很快赢得了抗疫的胜利。使得“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2] 有了这个基点,国家才安定,社会才平安,家庭才稳定,人民才幸福。举国抗疫的实践正是通过家庭支撑治理国家的一次成功案例,习近平总书记把家庭建设提到“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高度,正是高瞻远瞩治国理政的理念。

二是将家风与社会风气紧密相连。2016 年12 月,习近平同志亲切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特别强调了家风与社会风气的影响:“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3] 好家风与好的社会风气是密不可分的。我曾经与广州市越秀区妇联编写过一本名为《越秀好家风 幸福纪录》的绘本,当时越秀区的居民们对此项活动的参与度和热情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几百个家庭提供了自己的家风故事,其中有大孝无疆的感动、平凡朴实的关爱、“天使”的无私、夫妻的敬重、孩子的奋进、邻里的互助;有广州人的包容,有外来务工者的奉献等丰富的家风资料。绘本在越秀区的中小学、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社区影响非常大,“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4] 在社会治理和城乡发展中,如果能从好家风的角度去倡导,并推及到社区、机关、企业乃至整个社会,一定会产生很强的涟漪效果。

三是把家风提到党风建设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5]“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6] 习近平同志看到了领导干部的家风与党风的深刻关联,对领导干部提出了严格要求,“我们是共产党人,决不能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一套”。[7] 前些年,在我國中高层领导人中出现了触目惊心的家族式腐败,苏荣、郭伯雄、令计划等高层领导人夫妻联手、父子上阵、兄弟串通共同敛财的现象,成为家风败坏的典型事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打虎、拍蝇”,坚决反腐到底,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家风与党风的关系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并被写入党的多个文件中。

2018 年10 月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要求领导干部:“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2018 年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新增第一百三十六条:“党员领导干部不重视家风建设,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失管失教,造成不良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2019 年1 月31 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带头加强党性修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注重家庭家教家风,自觉做廉洁自律、廉洁用权、廉洁齐家的模范。”党的文件把家风上升为纪律处分的制度性规定,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既要管好自己,也要管好家人,修身齐家双管齐下,是进一步扎紧制度的笼子,用严明的纪律管全党、治全党的有力举措,推动了党风的不断向好。

那么,家风建设为什么会被提到治国理政的高度呢?

首先,是中国传统“家文化”使然。西方文化强调人的“个体性”,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文主义精神,肯定个人的价值和尊严;中国则是以家族的“家”为单位出发的文化:“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这一“家本位”观念影响很大。“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8] 中国以小农经济为特色的历史国情,使家庭担负着经济、教育、娱乐、宗教和保障等一系列的责任,人们的生老病死都要靠家庭。同时,中国的家又紧密联系着国,强调“家庭”对人、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家国情怀”是中国文化中厚重的文化情结。如《四世同堂》《红高粱》《闯关东》《大宅门》等以家庭为主线的电视剧,建党百年期间的《觉醒年代》《光荣与梦想》等历史剧作,都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不仅每个大家庭都与国家生死存亡息息相关,而且将故事里的人物、家庭与社会大背景密切相连。这些优秀的电视剧,无不唤醒着每个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他从农耕文明讲到农事节气,从大道自然讲到天人合一,从宅院村落讲到农业景观,从祖传家训讲到乡风民俗,说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9] 这种追求,正是中国传统“家文化”的具体体现。

其次,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使然。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组成的生活共同体。家庭有生物属性,包括生育行为、抚育行为、性行为等,也有社会属性,包括家庭成员的权利、义务和对家庭、社会所负的责任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共同形成家庭成员在家庭中不同的地位和角色,由此形成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千万个家庭的核心价值观是与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密切关联的。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家庭梦与中国梦的关系:“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10] 实现中国梦,家庭是基点,是梦想启航的地方,把握好这个基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会实现。

最后,是家风的社会影响使然。家和社会风气是整体相连的。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小的国,千千万万的家庭组合成一个大大的国。家风好,社会风气就好;家风好,国家发展就好。从个体家庭看,每个家庭的家风都体现了一个家族的文化气质,从社会整体来看,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经常到基层去调查研究,他特别强调基层的家风建设:“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11]

好家风能影响社会风气积极向上,焕发文明新气象。广东省中山市是孙中山的故乡,孙中山一直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开了好家风的先河,延续到今天。中山市家庭文明建设一直走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前列,每年“寻找最美家庭”的活动,都是一次好家风的传播。2020 年十户最美家庭的颁奖活动,以现场采访、视频展示等形式进行了网上直播,吸引了近30 万人关注,好家风带动了整体社会风气的向上向善。

与此同时,不良家风也会影响社会的整体风气,给政治生态带来破坏。前些年一些黑恶势力抬头,影响了当地的社会风气。为了惩恶扬善,党和政府采取了坚决的打击行动。自2018 年扫黑除恶的专项工作开展以来,打掉了一批家族式的黑恶势力。如杭州打掉了以孙建桥同胞四兄弟和十几名家族成员组成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团伙,成都打掉了李昌清家族成员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等。对这些不良倾向的严厉打击,不仅是保障群众的安全,更重要的是重振风清气正的社会,保证人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二、立德树人与“家教”

中国人一直非常注重家庭教育,通过良好的家规家训来教育后代,其效果非常明显。如五代时期吴越王钱镠的家训,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各个方面对后代有严格要求,1000多年来,这个家庭后代人才辈出,近现代的钱三强、钱学森、钱锺书、钱学英等科学、文化名人都出自这个家族。不过虽有家风传承的实践,但是我国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我国近现代家庭教育研究专著是20 世纪30 年代陈鹤琴所著的《家庭教育》,这本书是作者在认真观察研究自己儿女成长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理论写成的,是一本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践指导的书,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家庭教育研究和实践总体比较欠缺。改革开放以后,人们逐步关注家庭教育,但在理论探讨和实践调研方面还缺乏科学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多元化,我国家庭教育出现了不少误区,最突出的问题是重智轻德和攀比之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表述,把人生跑道当成了一场学习竞赛,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关注排名,而忽视道德、人品和人性的教育,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习近平新时代家庭观的核心内容是立德树人的教育,他提出家庭教育的“四个一”,即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 第一任老师,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在这“四个一”当中,“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12]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讲过他母亲教育他的故事:“我从小就看我妈妈给我买的小人书《岳飞传》……精忠报国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很深。作为父母和家长,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13] 立德树人家长为先,家长要关注党和国家的命运,抓住国家发生的重大事项与孩子一起分享,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如2021 年建黨百年庆典中,不少家长带孩子一起参加活动,共同体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家长除了引导孩子关注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与孩子一起分享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当前举国之力抗疫情、全面小康实现中国梦、乡村振兴大发展等这些发生在新时代的大事,家长如果多多关注并做好引导,都是最好的立德树人教育。

立德树人教育最核心的是爱国主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人历来讲求精忠报国,革命战争年代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先大家后小家、为大家舍小家,都体现着向上的家庭追求,体现着高尚的家国情怀。”[14] 家国情怀是立德的根本,是最应该传递给孩子的核心内容。南开大学首任校长张伯苓在1935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鼓舞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出了著名的“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是历史之问、现实之问和未来之问,家长们可经常问问孩子这“三问”,让孩子在最简单的问题中体会到最实在的爱国主义精神。

为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立德树人的思想,2019 年5 月,由全国妇联、教育部等九部门将2010 年颁布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进行了修订,把“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原则放在了首位。这个大纲不仅有思想高度,而且有操作指导。大纲在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将儿童从0—18 岁分成五个阶段,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做了概述,对不同年龄段的家庭指导做了指引,值得家长与相关部门学习和使用。目前各地成立了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讲师团,如有些地方的妇联开始对家长进行持证上岗的培训,有些学校建立了家长学校进行常态化的培训,但是不管用什么方式,家庭教育培训的指导思想一定要明确,就是以习近平立德树人的家庭观为指导,教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是最核心的内容。

三、文化自信与“家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特点,在2020 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他再一次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倡导守望相助、尊老爱幼,讲求自由和自律统一、权利和责任统一。”[15]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赞扬了14 亿中国人民在这次抗疫斗争中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从而铸就了强大的精神防线,这就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自信。

家庭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场所,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道德准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和万事兴”五个字是让全体中国人最容易接受的文化自信。这五个字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是人们的心灵慰藉,是一种精神支撑,表现了最充分的文化自信。

家和——最基本的文化自信。我们从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和教育,每个家庭都会自然和不自然地在孩子身上播下家庭的“三观”种子,从而奠定基本的文化烙印。有爱的父母一定会传承给孩子爱,孝敬长辈的父母一定会让孩子学会孝。习近平同志的家庭就是表率,习近平办公室书架上摆放着几幅温馨的照片:有一家三口和他父亲在一起的照片、有他深情牵着母亲的手散步的照片、有他同夫人彭丽媛在福建东山岛的合影,还有他载着女儿骑自行车的温馨照片,一幅幅家庭照定格了一幕幕温暖的瞬间,非常感人。以往领导人的家庭合照很少与领导人一同出现在公众场合,而习近平同志将其展示在全国人民面前——孝顺的儿子、体贴的丈夫、慈爱的父亲形象,正是领导人文化自信的充分表现,而这些都来源于他们家好家风的传承。习近平父亲习仲勋对子女教育非常严格,习近平母亲齐心在回忆录中曾写道:“我们的两个儿子从小就穿姐姐穿剩下的衣服或花布鞋,就是在仲勋的影响下,勤俭节约成了我们的家风。”[16] 正是这种最基本的家风传承,让习近平始终把服务群众的初心作为己任。每次扶贫考察,他都走进困难群众家中,拉着乡亲详细询问收入多少,掀开褥子看炕垒得好不好,打开锅盖问能不能吃饱吃好,抬头看看屋顶上会不会漏雨。正如他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问题时说:“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17] 正是这种最基本的家风传承,让习近平同志在治理国家中“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家和——最深情的文化自信。“家和万事兴”之“和”字是有温度、有情感的。和谐、和合、和睦、和善等都蕴含着浓浓的中国的“和”文化,有着浓郁的感情色彩。2001 年,习近平父亲习仲勋88 岁的生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因公务繁忙,无法亲临给父亲祝寿,他即给父亲写了一封家信:

“敬爱的爸爸,今天是您的88 周岁生日,中国人将之称为米寿。若按旧历虚两岁的话,又是您90 岁大寿。……

自我呱呱落地以来,已随父母相伴48 年,对父母的认知也和对父母的感情一样,久而弥深。我从您身上要继承和学习的高尚品质很多,最主要的有如下几点:

一是学您做人。爸爸年高德劭,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和我党同志、党外人士的尊敬。……二是学您做事。爸爸自少年就投身革命,几十年来勤勤恳恳、艰苦奋斗,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我辈与您相比,实觉汗颜。……三是学习您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执著追求。……四是学您的赤子情怀。爸爸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热爱中国人民,热爱革命战友,热爱家乡父老,热爱您的父母、妻子、儿女。您自己博大的爱,影响着周围的人们。……五是学您的俭朴生活。爸爸平生一贯崇尚节俭,有时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您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样的好家风我辈将世代相传。……”[18]

这封信既充满了对父亲生日的祝福,又表达出他因公不能亲临贺寿的遗憾,更有对老父亲人格与品德、胸怀与作风、信仰与追求的崇敬之情。结尾用“这样的好家风我辈将世代相传”表达出他会把父亲的好作风、好家风传承并服务人民的信念。

这封家信给各级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领导们虽然以工作为重,但是对老人的孝敬、夫妻之间的相爱、给孩子的教育、家务劳动的责任都不能丢。习近平同志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他的家庭责任感非常强,甚至做得一手好饭菜,他说:“男同志在家里不能当‘大爷,不能回到家里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是能做一手好饭菜的,插队时练出的基本功。”[19] 现在有些领导自己的工作之路走得很顺,但与家人很疏远,家务劳动也不做,对父母关心、对孩子教育和承担的家务劳动太少,这样的领导还能带好班子,当好领头人吗?所以领导在热爱工作的同时,对自己的父母、爱人、子女也要有爱有情,和和睦睦的家庭才能增强底气和自信心,更好地服务人民。

家和——最持久的文化自信。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久的灵魂。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的“家文化”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体现了最持久的文化自信。习近平在他的演讲和文章中,多次引经据典,展示这种文化自信的持久和深厚:“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20]“听说有的同学喜欢比吃穿,比有没有车接车送……一定不能比这些。‘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要比就比谁更有志气、谁更勤奋学习、谁更热爱劳动、谁更爱锻炼身体、谁更有爱心。”[21] 讲到“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在倡导一种家风”。[22] 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家”的引述,是对延绵数千年中国文化自信的现代化解读。中央电视台将习近平引用典故以“平语近人”为主题编了12 集电视片,其中2 集都与家庭关联。一是“国之本在家”,讲述了习近平对家庭建设的理论阐述;二是“报得三春晖”,讲述习近平对传统“孝文化”的现代化理解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当代相结合,体现了最持久的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美好家风,把“家风”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将“家教”突出立德树人的内涵,把“家和”提到了文化自信的基点,正是习近平新时代家庭观最突出的特色。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12][13][15][19][20][21][22] :《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1 年版,第3、3、24、66、24、25、48、9、11、69、68、18、18、72、9、10、16、24 页。

[14] 新華网:《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2016 年12 月15 日,http://www.xinhuanet.com/

politics/2016-12/15/c_1120127183.htm

[16] 人民网:《习近平“家风”揭秘 齐心自述与习仲勋婚姻往事》,2012 年7 月24 日,http://culture.people.com.cn/GB/

n/2012/0724/c40565-18587699.html

[17] 人民日报客户端:《习近平:我将无我, 不负人民》,2019 年3 月14 日,http://www.xinhuanet.com/2019-03/24/c_1124275623.htm

[18]《习仲勋革命生涯》编辑组编:《习仲勋革命生涯》,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年版,第668-669 页。

( 责任编辑:杨懿萱)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三喻
为何要坚持“文化自信”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网络文学 很有“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