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的家庭养育、亲子关系和母职形象

2021-09-14

中华家教 2021年4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教养理论

主持人(王曦影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家庭养育、母职形象和亲子关系是三个不可分割的概念。《中华家教》编辑部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联合策划推出了“新时代家庭教育理论创新”行动系列主题。本期内容一共有四篇文章,分别从理论角度探讨了当代中国的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以及母职形象,并从实务角度探讨了家庭如何应对学生拒学现象。

在婚姻家庭社会学和教育社会学领域里,关于家庭教养的研究,最常引用的理论当属安妮特·拉鲁的分类,即中产阶级的“协作培养”模式和工人阶级的“自然成就成长”模式。陈彬莉的《流动人口家庭教养的去标签化:积极的态度和实践》一文聚焦于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教养方式,指出如果仅运用拉鲁框架,将流动人口的家庭视为一个整体,就看不到流动家庭内部的教养方式的不同实践。

鲍姆林德(Diana M. Baumrind)将亲子互动方式归纳为四种类型:权威型,对孩子要求高,接纳度也高;独裁型,对孩子要求高,接纳度低;忽视型,对孩子要求低,接纳度低;放纵型,对孩子要求低,接纳度高。乔东平的《当代中国式亲子关系的多面向分析》回应这一理论框架,对当代中国家庭亲子之间的情感关系、责任关系和权力关系的内涵、现象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建立健康亲子关系的观点。

拉鲁认为,教养方式是文化资本身体化的一种途径,是家长向子女传递与学校或社会相适应的知识、策略、习惯和风格的行为方式。如果说,亲子关系是教养方式其中的一个面向,那么母职必然是教养方式的另一个面向。王曦影的《当代母亲的三种形象——分析与应对》讲述了在教育内卷的今天,“家长主义”甚嚣尘上,在强调教育效能的竞争性话语下,强调家长“自我选择”、自己负责,让教育成为依家长的财富和意愿而非学生的能力和努力的体系。城市中产阶级家庭涌现出三种不同的母亲形象,她们虽然形象各异,但都面临着“精密母职”的挑战。该文不仅讲述了挑战,也指出了她们的应对策略。

阮琳燕等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的“拒学”概念、成因及应对策略》聚焦青少年拒学这一现象,不仅关注了青少年的故事,也关注了父母的视角和应对方式,尤其指出公益组织在干预拒学青少年及其家庭中发挥的作用,讨论如何营造“家校社共同体”,帮助家庭应对危机,帮助学生成功复学。

这一组稿件立足经验研究,关注中国家庭的家庭养育、亲子关系、母职形象和困难应对等具体现象和问题,期待能够引发更多专家学者和广大家长的關注和思考,促进营造性别平等、亲子和谐、具有克服困难韧性的家庭。

收稿日期:2021-06-10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教养理论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跟踪导练(三)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一只有教养的狼
数说流动人口
所谓教养,不过是细节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