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2021-09-14王有学
王有学
(方正县人民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800)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在日益广泛开展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溶栓治疗的作用下日益降低,但是,在全球范围内,急性心肌梗死仍然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他汀类药物一方面能够降脂,另一方面能对血管内皮功能进行改善[1]。本研究分析了心血管内科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本院心血管内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常规性治疗组、常规性治疗基础上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组)两组。阿托伐他汀组50例患者年龄39~76岁,平均(54.32±9.45)岁,女性21例(42.00%),男性29例(58.00%)。在发病时间方面,1~4h22例(44.00%),5~10h28例(56.00%);在梗死部位方面,前壁25例(50.00%),后壁13例(26.00%),下壁12例(24.00%)。常规性治疗组50例患者年龄40~77岁,平均(55.14±9.86)岁,女性20例(40.00%),男性30例(60.00%)。在发病时间方面,1~4h23例(46.00%),5~10h27例(54.00%);在梗死部位方面,前壁24例(48.00%),后壁15例(30.00%),下壁11例(22.00%)。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
(二)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均具有正常的神经系统功能;2.均经理你创检查、心电图监测等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3.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1.有严重血液系统疾病;2.有其他严重心脏疾病;3.有药物过敏史。
(三)方法
1.常规性治疗组
在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CT检查,对其体温、呼吸频率、心率、脉搏、血压、心肌梗死等级等进行检测,评估其病情,然后对患者进行指导,使其充分卧床休息,并让其吸氧,对其进行心电监护,对其应用低分子肝素、血管氨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药物、强心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止痛剂等。
2.阿托伐他汀组
同时让患者口服40mg阿托伐他汀,每天1次。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四)观察指标
随访2个月。1.心功能。包括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等指标;2.心功能分级。依据Killip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Ⅰ~Ⅳ级;3.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五)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具有正常的血常规检查、心脏功能检测、心电图监护结果,心电图ST段、T波直立分别在0.13mV、50%以上,完全或基本无胸骨后疼痛等症状;有效:治疗后患者具有基本正常的血常规检查、心脏功能监测结果,心电图ST-T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具有较少的胸骨后疼痛次数、较轻的疼痛感;无效:治疗后患者的血常规检查、心脏功能检测、心电图检查结果及症状改变均不显著[3]。
(六)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左室后壁厚度均大于治疗前(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小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患者的左室后壁厚度大于常规性治疗组(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小于常规性治疗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比较(mm,±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比较(mm,±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常规性治疗组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左室后壁厚度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左室收缩末期内径阿托伐他汀组 50 治疗前 9.12±1.93 68.77±7.51 57.85±7.17治疗后 9.63±1.26 60.10±5.64 45.46±2.61常规性治疗组 50 治疗前 9.11±1.01 68.25±7.32 58.15±6.84治疗后 9.31±1.10 64.00±5.02 54.95±5.70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分级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分级Ⅰ级、Ⅱ级比例均高于治疗前(P<0.05),Ⅲ级、Ⅳ级比例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Ⅰ级、Ⅱ级比例均高于常规性治疗组(P<0.05),Ⅲ级、Ⅳ级比例均低于常规性治疗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分级比较[例(%)]
(三)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6.00%(48/50)高于常规性治疗组82.00%(41/50)(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例(%)]
(四)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阿托伐他汀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30.00%(15/50)低于常规性治疗组56.00%(28/50)(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例(%)]
(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性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0%(20/50)、36.00%(18/50)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三、讨论
相关医学研究表明[4],阿托伐他汀早期强化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够促进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减少、血脂的降低,且不会使不良反应增加。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患者的左室后壁厚度大于常规性治疗组(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小于常规性治疗组(P<0.05)。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Ⅰ级、Ⅱ级比例均高于常规性治疗组(P<0.05),Ⅲ级、Ⅳ级比例均低于常规性治疗组(P<0.05)。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6.00%(48/50)高于常规性治疗组82.00%(41/50)(P<0.05)。阿托伐他汀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30.00%(15/50)低于常规性治疗组56.00%(28/50)(P<0.05)。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性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0%(20/50)、36.00%(18/50)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和上述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