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学习三步曲
——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

2021-12-29经志江

科学咨询 2021年25期
关键词:深度思维能力文本

经志江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青山乡营桥小学 安徽六安 237100)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用恰当的问题引领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能使他们对文本理解得更透彻,同时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使思维更深更广,也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精神、科学的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

一、深度学习及其意义

深度学习是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机械学习、表面的浅层学习现象而提出的。这里的“深度”是指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多层面的、较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使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有新的发现、新的思想和观点,做到使知识增值。

深度学习不只涉及记忆,更注重对文本的理解、追问、探究和应用,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重构,知识得到创生。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对学习持有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探究精神。在深度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能够得到突显、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深度学习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学习者必须对知识保持一种探究的态度,思考知识是如何产生的、与其他知识有何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或萌发新的知识,即知识的创生,如此,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更深刻,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而不像浅层学习者那样只是简单地记忆信息和复制信息[1]。

深度学习并不是追求学习内容的艰难和深度;而是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所学的知识能更进一步地理解。换言之,深度学习就是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同时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学习的兴趣、探究的兴趣、探究的习惯、科学的探究方法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因其知识储备相对较少、年龄较小等,更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促进其深度学习,培养其良好的阅读和学习习惯以及思维习惯,为其将来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深度学习三步曲

实施深度学习,可以用问题作线索,通过质疑突破教材的束缚,加深学生对所阅读文本的理解,使学生对文本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2]。

(一)教师的初步引导

教师的启发引导是深度学习的开始,也是关键。第一步要提出能够概括文章的问题,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表达一个主题,正所谓“文以载道”。教师提出概括全文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语文阅读教学不能捡了芝麻丢西瓜。同时,所提出的问题,最好能够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和渴求。

例如,教学教人教版小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快速阅读课文,然后提出能使学生掌握文章主要意思的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什么意思?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这几件事情的?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从而让学生快速了解到文章的中心。

(二)教师的深度引导

为了使学生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教师可在初步启发引导的基础上,再提出具体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这时真正开始进入深度学习阶段,是深度学习的第二步。在此阶段,学生对课文文本进行细致又较深层次的理解。

再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就课文进行提问:在课文的第二部分,作者举了三个事例,这三个事例与作者提出的观点有什么联系呢?三个事例的“问号”是什么?“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三个例子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三个故事中都提到了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这个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即:看到现象—对现象进行追问—思考产生现象的原因—提出产生此现象的假设—验证假设—找到现象的答案。如此一系列的提问,不仅能使学生学习到语文知识,更能使学生学习到语文学科的思想方法和探究问题的方法。而教会学生思想的方法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所极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这种思维方法和探究问题的方法一旦养成并形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均大有裨益。

再如,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一场雪》中有这样一句:“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有学生问:“在平常,毛茸茸的东西很少会发亮,‘毛茸茸’的银条为什么又‘亮晶晶’?”也有的学生问:“蓬松松的东西,一般都比较轻,课文中为什么说‘蓬松松’又‘沉甸甸’呢?”由此可以看出,到了六年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思维开始养成,深度学习的功效已经显现。

(三)教师的拓展性引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性启发引导,并不是授课教师对课文的随意拓展,提出与课文无关的、不着边际的问题,而是对所学过课文的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及总结判断,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探讨,学会多方面分析和思考问题,在此阶段,深度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更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例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蝙蝠与雷达》一文,在学习了该文之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科学家们做了几次实验?在什么环境中做的实验?分别怎么做的?得出什么样的结果?最后科学家们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为了使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个清晰的印象,教师可以用预先准备好的课件展示出含有系列问题的表格,让学生填写表格,最后让学生思考:科学家们是怎么进行实验的?分几个步骤?科学家们发现蝙蝠夜间能安全飞行的秘密容易吗?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这些问题,不仅能让学生明白科学实验的步骤和方法,也能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的探究精神。再进一步,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奇妙的仿生学》,仿照《蝙蝠与雷达》一文,观察周边的动植物,思考一下能否得到一些启示,然后设计出小发明。

再如,学习了五年级下册的《谈礼貌》一文后,可以将此篇课文与四年级的课文《说勤奋》和五年级的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联系起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找出这三篇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经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阅读,学生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文章的基本结构是“提出观点—事例证明—得出结论”;证明观点的方式都是摆事实、讲道理。经过这样的拓展性启发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不会停留在浅层面上,而是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构,使阅读真正走向深入,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更重要的是,也能使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和判断这些基本的思维方法。

这种拓展性引导,不仅限于学生的思维,也在于知识的拓展,能够使知识融为一个整体,能使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秦兵马俑》,该文对秦兵马俑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秦始皇为何要修兵马俑?”“是如何修建兵马俑的?”“秦始皇修兵马俑的目的达到了吗?”如此,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不限于文本表面的描写,而是引导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既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习惯;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能使学生把历史、地理及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融为一体。

由此可见,深度学习并不是刻意追求学生学习的难度,而是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同时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生发出新的观点、新的想法、新的思想等,同时养成科学、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习语文知识和写作方法是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但培养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是更重要的任务,但常常被忽视。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思维能力是创新创造的缘起之一,是创造性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uilford)在研究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时,对创造力所涉及的思维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训练人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方法[3]。

由此可见,深度学习并不是加大难度,而是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进行多维度、全方位和一定深度的思考问题,因为一个问题的产生,并不是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由单一因素而引起的,可能由众多元素导致的,且一些因素隐藏很深,也不是呈直线联系。语文教师在进行深度阅读教学时,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即思维的广度、深度。通过思维的这个特性,又能促进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人们对问题的认知度。因此,深度阅读很大程度上可以引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会产生新的观点和新的想法,使原有知识增值,这是学生的创新开始产生,是深度学习所希冀的,也是学生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目标。

三、实施深度学习的条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学习,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教师的引导又主要依靠教师启发学生进行有效思维。教师启发学生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教师自己要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学会从学生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

教师要有效实施深度学习,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即能够吃透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入又广泛的思考,教师的思维和视野也必须开阔,能够居高临下,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进一步地说,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有长流水,哪里来的长流水,当然必须有“源头活水”,要不断持续地学习[4]。在此前提下,教师还需要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明确提问的目的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重构,知识得到创生,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有新的认知、新的发现,使文本成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使文本成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的优良工具。

(二)预先设计好问题

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好问题,而要设计好问题,就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深浅适度,难易适中。各个问题之间应该有机联系,可以采取“总—分—深”的方式。即先提出总的问题,再提出具体的问题,最后提出与课文紧密联系的深层次问题。此外,问题的设计要精炼扼要,突出重点和关键点,能够突破难点。

(三)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要肯定正确部分,纠正错误部分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其原因,要使问题有个明确的结论。同时,教师要在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思考自己所设置的问题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目的,若没有达到,要及时查找原因,对问题进行调整,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使所提的问题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进而达到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互相质疑问难,甚至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提出质疑,让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教师不能求全责备,而要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教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5]。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进行质疑,就表明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且在思考中有一些自己的观点、想法和看法。质疑是理解知识的基础,只有深刻理解才能掌握知识,进而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学贵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著名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5]。”当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能够提出问题,需要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如此方可至臻至善。

猜你喜欢

深度思维能力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
深度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