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微创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脱术治疗静脉曲张并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21-09-13李喆
李喆
(新郑市中医院 普外科,河南 郑州 451100)
静脉曲张为血管外科多发病,常见于踝关节、腿部,发病率高,据报道,我国患病率高达8.6%[1]。一般情况下其病情并不严重,常见表现为皮下静脉扭曲、肿胀、深蓝色,部分患者甚至无任何症状,但有时可继发其他疾病,如血栓性浅静脉炎(superficial thrombophlebitis,STP),若不及时进行治疗,病情严重,血栓可发展至深静脉,引发死亡。因此,及时给予静脉曲张并STP患者进行有效治疗,以迅速缓解症状,减轻水肿,恢复静脉功能,改善预后。目前临床常通过药物、手术治疗,传统方案首先行抗炎治疗,待炎症消退后再实施外科手术,虽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由于炎症消退时间长,故会延长治疗时间,甚至会造成治疗时机延误,影响预后效果。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脱术在临床静脉曲张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已有部分研究表明,早期手术在静脉曲张伴STP治疗中取得显著成效[2]。本研究选取静脉曲张并STP患者98例,旨在对比分析传统治疗和早期微创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脱术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新郑市中医院收治的静脉曲张并STP患者98例,患者下肢静脉均存在曲张、迂曲样改变,有显著压痛或疼痛,局部皮温升高,且出现红斑。排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股静脉血栓,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合并严重心、肝、肾、肺、脑等功能不全,合并凝血功能异常、手术禁忌证的患者。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各49例。小切口组男21例,女28例;年龄28~78岁,平均(52.36±11.58)岁;静脉曲张病程3~20 a,平均(11.46±3.83)a;STP病程2~14 d,平均(8.34±2.65)d;患病部位:7例双下肢,25例右下肢,17例左下肢。传统组男19例,女30例;年龄29~82岁,平均(55.86±12.71)岁;静脉曲张病程3~22 a,平均(12.93±4.07)a;STP病程3~14 d,平均(7.92±2.27)d;患病部位:5例双下肢,26例右下肢,18例左下肢。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1)传统组接受传统治疗:给予抗生素、活血化瘀类药物治疗,待炎症缓解后进行手术治疗;仰卧位,全麻,消毒、铺巾;行高位结扎传统抽剥术,结扎大隐静脉高位;抽剥器置入结扎远端,抽剥大隐静脉;结扎穿通支,纱布衬于剥脱后曲张静脉部位。(2)小切口组接受早期微创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脱术:仰卧位,腰麻,消毒、铺巾;动脉内侧作一小切口,长约2 cm,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大隐静脉各属支及主干充分暴露,大隐静脉行结扎处理,并结扎处理旋髂、腹壁、阴部、股部内外侧有关静脉;于内踝前方做约1 cm横切口,寻找大隐静脉远端主干,并结扎,剥落器置于大隐静脉近端,剥除血栓,结扎交通静脉;压迫止血,切口以可吸收线(3-0)缝合,并用加压包扎。术后两组均接受抗感染干预,鼓励患者早期下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1.3 疗效评估标准患肢粗肿、发红、灼热、疼痛症状消失,条索状物或硬结节变小变软,患肢周径改善>4 cm,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为显效;患肢粗肿、发红、灼热、疼痛症状改善明显,偶尔有轻微疼痛现象,条索状物或硬结节变软,周径改善2~4 cm为有效;患肢粗肿、发红、灼热、疼痛及条索状物或硬结节无变化,周径改善不足2 cm为无效。将显效、有效计入总有效。
1.4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疗效、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使用抗生素时间、手术时间、下床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及术前、术后4周病情程度。病情程度通过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enous clinical severity score,VCSS)评定,共包括10条主观症状内容,各项均采用0~3分评分,分值范围0~30分,评分越高,病情越重。
2 结果
2.1 疗效小切口组:无效1例,有效14例,显效34例。传统组:无效9例,有效12例,显效28例。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小切口组为97.96%(48/49),传统组为81.83%(40/49),小切口组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27,P=0.008)。
2.2 手术指标小切口组手术时间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住院时间、使用抗生素时间、下床时间较传统组短,术中出血量较传统组少(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2.3 VCSS评分术前两组VC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两组VCSS评分均下降,且小切口组评分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VCSS评分比较
2.4 并发症小切口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传统组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比较[n(%)]
3 讨论
STP是由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引起的血流病变,患病率为3%~11%,病因与化学药物刺激、血管壁弹性下降、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壁损害、血流缓慢淤积等有关,发病早期患肢可出现皮肤变红、颜色加深、温度升高、碰触疼痛现象,活动时疼痛加重,若未及时控制,可引发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严重甚至可出现血栓脱落,造成心、肺、脑血管栓塞,严重影响其正常工作、生活及生命健康[3-4]。临床需尽早给予有效治疗,迅速缓解症状,恢复患肢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传统治疗先给予STP抗炎治疗,以稳定血管内炎症,待炎症消失后行手术清除血栓,虽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一般炎症消退缓慢,术前准备时间长,延误部分患者最佳治疗时机,同时其清除血栓不彻底,可能出现血栓蔓延,增加患者再住院率[5]。随现代医学研究不断深入,早期手术疗法得到逐渐开展,其能迅速缓解炎症反应,达到缩短疗程的目的,且术中剥离大隐静脉及分支血栓,可完全根除病因,促使炎症消退,且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已逐渐发展成目前静脉曲张伴STP首选治疗术式。另外与传统治疗相比,早期微创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脱术能减少术前准备用时,待生命体征稳定即可开展手术,且其能充分剥离下肢静脉内部血栓,清除彻底,快速改善炎性反应,缩短治疗周期,降低复发率;同时该手术方法行小切口,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不影响美观,尤其适用于追求外观的女性患者[6-7]。另外行该术式还需注意:(1)术中需先处理静脉根部,同时注意动作轻柔,防止根部血栓进到股静脉,造成肺栓塞;(2)术前完善血管彩超检查,确定血栓位置,并进行两端标记,利于完全剥离血栓;(3)术中血栓剥离过程借助剥离器有助于血栓成功剥除[8]。
收集近年来新郑市中医院收治的98例静脉曲张并STP患者,对比结果显示,小切口组疗效、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使用抗生素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4周VCSS评分均显著优于实施传统治疗的传统组患者。充分表明了早期微创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脱术的疗效和安全性。
综上,静脉曲张并STP患者行早期微创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脱术,能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病情,缩短康复时间,促进预后转归,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