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视角下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探析

2021-09-12刘雨阳曾筝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1年8期
关键词:部编版教材文本解读小学语文

刘雨阳 曾筝

[摘 要] 教师对文本解读是对文本内容逐步深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语文意识显得尤为关键。要用语文的头脑思考教学现象,解决教学冲突,评价教学效果,这是语文教师应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多维视角下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文本解析策略。

[关键词] 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多维视角

课堂教学是老师的主要任务,而课前的主要工作是备好课,要备好课则首先要认真地做好文本解读工作。教师对文本解读是否深入决定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

一、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凭借,教师理解的文本解读应该是“多方对话”——教材编者、学生、教师。教学活动是承载教师教学理念,教材编者设计意图的一种途径。教师需要深入解读教材,语文课堂才能绽放出思想的火花,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全身心投入课堂,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名师的课堂,为何常会给人精彩纷呈、耳目一新、动人心弦的感受?其实,根源在于他们对教材有着属于自己独到的解读。作为教师,深入解读教材就会有独特的发现。带着这份发现,加上自己的思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能游刃有余地处理“意外”发生,并能抓住宝贵的课堂生成,带领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多维视角下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策略

(一)从学生视角解读,自主阐释

许多小学语文老师一般兼班主任,各种琐碎杂事缠身,总觉得分身乏术,这种工作常态下形成的教学设计离优质教学相差甚远,教学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因此,站在学生视角,自主读文本,在不断追问中有所发现就显得尤为重要。文本解读时沉下心来,暂时抛开参考资料,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用心去体会,不掺杂外界的任何因素,这样的设计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张扬自我个性,充满新意。

以部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夏天里的成长》一文为例,本文给读者以启迪的是“人要把握时间,尽量地用力地长”,告诉人们要珍惜时间。标题中“成长”采用隐喻的方式,用“动植物的成长”映射“人的成长”。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笔者把课文第四自然段“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高中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这句话作为思维发散点抛出了问题:“反正总是要长,到底快点长好?还是慢点儿长好?”

学生一双双眼睛闪着星星般的光:“慢点儿长吧,免得揠苗助长急功近利。”“个人情况不一样,快点儿长慢点儿长看自己的能力选择吧”,随着思维的发散讨论的深入,主干问题呼之欲出:“农作物的生长有其规律,”“人的成长肯定得按规律,学习的时机一旦错过,就会白首方悔读书迟。”“成长路很长,不能遇到难题就退缩,得抓紧时间勇敢往前走。”

课堂气氛愈发热烈,随之结合实际生活衍生出属于学生自我个性化的解读:“多经历多磨炼,是成长的必然规律。”“有些人因成长环境发生重大变故,可能会在短时间迅速长大,这就违反了你所说的按部就班的成长规律。”在学生各抒己见浓郁的探讨氛围下,整个课堂充满勃勃生机,设想如果没有最初备课潜心的文本解读,哪会有如今课堂上学生深化细致的发散思维。

(二)从教师视角解读,注重引导

教师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站在教学的角度与文本、编者进行对话,在此基础上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所以,教师必须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对文本信息进行合理取舍,二度开发,挖掘可供学生开展阅读实践的内容,借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部编版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三黑和土地》为例,这首诗歌语言质朴,通俗易懂,涉及土地改革的内容,但是班里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农村生活,且这首诗的创作年代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因此对课文的环境背景不易理解,对诗中人物三黑的情感也就难以体悟。通过文本的深入解读笔者最终确定了教学思路:先布置学生预习搜集背景资料,观看有关土地改革的电影,课堂上老师再适当补充,进行情感激发,引导学生先自主阅读,把握诗歌大意;再通过引导学生提炼出诗眼“甜”抓住具体画面,加深学生体会三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并带着这种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最后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土地的新感受。

整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明确,抓住重难点,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注重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顺学而导,组织教学。基于学生已知,找准切入点发展学生能力。

(三)从作者视角解读,体悟情感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站着读者,那边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这实际上道出了读者、文本、作者三者的关系。

文本是作者思想的寄托,它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及思想情感密不可分。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

如《匆匆》一课,文章围绕“匆匆”细腻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足迹,表达了对虚掷光阴的无奈与惋惜,提示了作者彷徨复杂的心情。在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后笔者确定了“三段式”教学思路:课前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与时代背景,通过资料链接对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拓展与對比阅读;课中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进行换位思考,在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情感表达,对于难懂的内容,先试去仔细揣摩,实在理解不了的梳理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老师引导等方式进行思维的碰撞,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课后深度思考环节:“学了本文,结合日常生活谈谈你对时光匆匆的理解。”学生个性化的深层感悟使人欣喜,真正实现了课堂思维可视化:“也许时间匆匆,但给每个人多少却很公平,我们要在同样的时间中奋发向上,开辟出属于自己不一样的人生。”“时光如流水,稍纵即逝,它不会为谁多停留一秒,我们要跟紧时间的步伐,不要被落下。”“在拥有相同时间的情况下,效率是关键,所以我们要找对方法,让每一分每一秒都发挥出它最大的价值。”就是在这个解读文本,走进时代,靠近作者的深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文精神、逻辑思辨等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

(四)从编者视角解读,揣摩意图

从阅读教学的层面上看,不仅要了解作者,还要去体察编者。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为例,这篇从旧版教材保留下来的文言文自有编者的深意:这篇文言文只有83个字,叙事简洁,余味悠长,记载着俞伯牙、锺子期二人成为知音的故事。在文本解读时笔者根据学情进行梯度性教学设计:子期听到了什么?伯牙的琴声中的高山流水有何特点?学生从而感受音乐艺术之美;然后,结合课后习题和“资料袋”的内容,交流“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孤独、决绝心情。最后,在了解中国古代交友的传统价值观的同时,学生结合现代社会时代背景畅所欲言表达了自己的交友观、人生观。多元个性化的课堂生成,实现课堂思维可视化也就水到渠成。

时代在发展,教育也是。新时代的学生有自己贴近这个社会的特点。而作为教师来说,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教书育人的内容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清楚教育对象的需求,做有意义的教育。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是为了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传承悠久的中华文明,引发当代学子对文本的深度思考。当学生带着已有的认知走进课堂,开展有效的积极对话,并带着问题开展探究性深入学习,将会对他们的认知方式、学习方式带来一场真正的变革。这样的课堂才是灵动的、智慧的、高效的。这也是多维解读文本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朱庆华.浅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多维视角[J].语文学刊,2015(10).

(责任编辑:姜波)

猜你喜欢

部编版教材文本解读小学语文
“趣”教“乐”学
部编版教材到底该怎么教?
论写作教学的不断探索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