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RI与MSCT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

2021-09-12钟升院张卫民潘玉玲马德云庾汉华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5期
关键词:肩峰肩袖肩部

钟升院,张卫民,潘玉玲,马德云,庾汉华

(广东省东莞市黄江医院放射科 广东 东莞 523750)

人体肩峰下的肩袖被撞击位置相关的生物力学处于长期负重状态,被撞击位置的结构会发生异常情况或形态改变,进而引发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该病患者可出现强烈的肩部疼痛、肩袖撕裂、损伤、活动受限及炎症等相关临床症状[1]。加之该病的患病因素较复杂,现阶段临床并未统一具体的患病因素,且肩周炎的临床症状与该病相比较为相似,加大了临床的诊断难度[2]。近几年来,我国医学影像技术发展较快,在SIS的诊断中有了显著的提升,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的呈现出骨关节与病变组织的关系,能获得较高的分辨率与对比度图像。多层螺旋 CT(MSCT)能将断层扫描所获得的数据经1 m m的薄层予以重建成立体图像,可做到三维重现[3]。本文分析了MRI与MSCT在SIS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8月我院接收的126例疑似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本次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事先征得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患者对研究知情且同意参加;②外展上肢痛弧征阳性;③肩缝有压痛感;④Neer撞击试验阳性。排除标准:①肩部合并其他疾病;②临床资料不全或缺失者;③长期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者;④确诊血液系统疾病者;⑤对盐酸利多可因存在过敏者。其中男73例,女53例,平均年龄(51.75±6.35)岁。以临床诊断作为“金标准”,Ⅰ型:扁平型;Ⅱ型:弯曲型;Ⅲ型:钩型。结果显示126例疑似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阳性为103例,阴性为23例,其中Ⅰ型有18例,Ⅱ型有39,Ⅲ型有46例。

1.2 方法

MSCT检查:应用螺旋CT机(美国GE公司BrightSpeed 16排螺旋CT扫描仪检查)患者取仰卧位,放松上肢、双侧肩部,双手平放于躯体两侧(掌心向上)。设置扫描参数:管电流为210 mAs,管电压为120 kV,扫描厚度为5 mm,准直宽度为2 mm,扫描野(FOV)为60 cm,窗位为500,窗宽为1 500。依次扫描患者肩胛下角及喙突部位,将扫描后所获得的数据以1 mm薄层进行多平面重建,实现三维容积及最大密度投影。

MRI检查方法:均使用Brivo MR355型1.5TMRI仪(美国GE公司生产)指导患者安置仰卧位,使其肩关节接近磁场中心,身体侧斜位,被扫肩关节贴近床面,而另侧身体抬高并放置海绵垫,来减轻运动伪影;用线圈包绕患侧关节,对患者依次进行矢状面、冠状面、横轴面等常规FSE序列扫描。设置T1参数为TR 500 ms,WI参数为TE 50 ms,T2参数为TR 4 000 ms,WI参数为TE 100 ms,间距为6.0 mm,厚层为5.0 mm。将MRI扫描得到的数据上传至ADW4.2处理站并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

(2)观察两种检查方法在不同类型肩峰中的诊断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χ2检验对比。计量资料以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SCT、MRI检查结果比较

MRI检查准确度(92.06%)、敏感度(93.20%)、特异度(86.96%)高于MSCT准确度(76.19%)、敏感度(79.61%)、特异度(60.87%)(P<0.05),见表1、表2。

表1 MSCT、MRI检查结果比较(例)

表2 MSCT、MRI检查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对比

2.2 MSCT、MRI检查在不同类型的肩峰形态诊断结果比较

MRI诊断Ⅰ型(88.89%)、Ⅱ型(97.44%)的准确率略高于MSCTⅠ型(55.56%)、Ⅱ型(92.31%),但无显著差异(P>0.05);MRI诊断Ⅲ型(97.83%)的准确率高于MSCTⅢ型(82.61%)(P<0.05)。见表3。

表3 MSCT、MRI检查在不同类型的肩峰形态诊断结果比较[n(%)]

3 讨论

SIS的患病因素是由诸多原因造成肩峰下通道变窄,肱骨与肩峰间的空隙缩小,因此当患者进行外展或上举动作(尤其在患者肩部保持外展体位60°~120°的情况下)时,其肱骨头与肩峰间相关组织的结构遭受反复摩擦及撞击后所出现的肩峰下炎症反应,而肩袖撕裂及组织退变通常在临床上表现为活动受限及肩部疼痛[4]。SIS常见的患病因素包括肩部进行反复上举的动作,如游泳、举重、网球、投掷运动等能导致肩关节使用过度。有相关研究提出,患者出现Ⅲ型SIS可在极大程度上加大肩袖损伤的几率,但具体患病机制尚不明朗,因此还未得到证实。

临床对于S I S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既往史,加之多项体检报告共同鉴定,对患者进行诊断时需对骨赘形成、A~H间距、肩峰形态、肩袖撕裂、损伤状况进行检查。M S C T的扫描功能较好,能清晰的显示出患者骨骼状况,并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针对复杂的关节结构具有较好的成像效果。但该检查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弊端,例如对肩袖的显像效果较差。相反M R I对于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具有多方位、多序列、多参数成像等优势,且处理图像时并不需要3D重建,就能获取多方位图像,依据M R I多平面成像技术,对斜矢状位、斜冠状位及轴位扫描,能够清晰的呈现出患者肩袖损伤程度。通过扫描患者轴位,能获取肩关节盂唇、关节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的信息。扫描斜矢状位能呈现出患者肩袖结构及肩峰下组织结构,为医师诊断肩袖损伤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扫描患者斜冠状位,可呈现出患者肩袖及相关肌肉群,全面提供脂肪层的病变信息、肩峰下滑囊尤其是四周滑囊及冈上肌肌腱损伤[5]。因此MRI的诊断灵敏度优于MSCT,这一点已经表1、表2得到证实。有相关研究表明,Ⅲ型患者肩袖发生撕裂的几率相比Ⅰ型、Ⅱ型更高,本研究中,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以将这一观点进行佐证。经上述表3可得,MRI诊断Ⅰ型(88.89%)、Ⅱ型(97.44%)的准确率略高于MSCTⅠ型(55.56%)、Ⅱ型(92.31%),但无显著差异(P>0.05);MRI诊断Ⅲ型(97.83%)的准确率高于M S C TⅢ型(82.61%)(P<0.05),这与祁生平[6]等学者提出的研究结论具有同质性。

综上所述,MSCT、MRI在SIS的诊断中均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相比之下,MRI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较高,且在疾病分型中显现出更高的诊断效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肩峰肩袖肩部
MRI 测量肩峰角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中的意义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联合针灸治疗肩袖撕裂的效果分析
肩关节镜下改良前肩峰成形术治疗Ⅱ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
肩峰指数与肩关节疾病关系的相关研究进展
活动颈部时有响声是怎么回事?
肩袖损伤是什么病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网球运动员肩袖损伤的生物力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