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林区省域间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研究*
2021-09-11裴韬武宋维明王斯一杨超
裴韬武,宋维明,王斯一,杨超
(1.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环境管理研究中心,北京 100012)
森林公园旅游的发展兼顾了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是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途径[1]。《林业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建设一批国家级森林公园并以此为基础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事业是中国西南林区林业建设的主要发展路径。截至2018年,西南林区共有森林公园388处,总建设面积达415.96万hm2,占全国森林公园面积的22.31%,森林公园旅游总收入196.55亿元,占全国森林公园旅游收入的19.23%[2]。针对森林公园旅游的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地理空间分布特征,从地理信息上看,中国已形成7处主要的森林公园聚集点[3],且森林公园旅游发展的重心总体上在向东南移动[4];二是投入产出效率,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总体较高[5-8],其中资金投入边际贡献要远远大于劳动力投入[9],且存在省域之间差别较大[5]、效率不稳定[6]等问题;三是对区域生态环境及周围居民生计造成的影响,发展森林公园旅游不仅可以提升区域环境的生态承载力,还有助于提高周围居民的生计水平[10-11],但也会存在加速毁林以及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现象[12]。可见,有关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往往与投入产出效率挂钩,且鲜有文献探究中国西南林区的竞争力差异问题。因此,通过测度中国西南林区不同省份的竞争力水平,以期为该区域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 理论分析
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提出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钻石模型理论,为旅游竞争力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评价范式[13-14]。在波特钻石模型中(图1):产业竞争力的决定要素包括4个关键要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与竞争、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和2个辅助要素(政府、机遇);虚线单向箭头表示要素之间的关系为单向的且存在间接影响,实线双向箭头表示要素之间的关系为双向的且存在直接影响。可见,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2个辅助要素则会对4个关键要素产生间接影响。
图1 波特钻石模型Figure 1 Porter diamond model
图2 森林公园旅游钻石模型Figure 2 Tourism diamond model of forest park
基于钻石模型理论,生产要素可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土地、自然条件、非技术性工力等)和高级生产要素(现代科学技术、技术性人力等)。需求条件主要是指国内需求市场,这一理论强调国内需求在刺激和提高国家竞争优势中的作用。在相关及支持性产业方面,一个优势产业应该是与国内相关的强势产业同时崛起,不能孤立存在。在国际竞争中,海外市场是竞争力的外向延伸,若企业长期处于政府的保护下,通常难以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将这4个要素构成一个菱形,当菱形条件处于最佳状态时,该国企业取得国际竞争力的可能性最大,且该菱形相互增进,每一个要素都要依赖其他要素一同发挥作用。此外,机遇和政府也会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间接影响。
钻石模型的钻石主体是可变的,可以是一个产业也可以是一家企业,且不同的钻石主体具有不同的特质。因此,以森林公园旅游产业为钻石主体,构造出森林公园旅游钻石模型(图2)。森林公园旅游钻石模型的进步之处在于不再将政府作为辅助要素考虑,而是作为对生产要素和森林公园的发展战略规划产生直接作用的关键要素。这是因为在中国森林公园的设立与政府职能机构直接相关,例如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评定需要报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而当地的自然资源禀赋也会影响政府职能机构的最终决策。另外,政府会直接参与森林公园的发展战略规划,例如2001年四川省政府曾颁布《四川省森林公园管理条例》,其中明确指出国家级森林公园发展规划需要报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因此,在做竞争力结论分析和政策建议的过程中应当将政府要素作为关键要素,充分考虑其对竞争力产生的影响。
2 数据与方法
2.1 变量选取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森林公园旅游的行业特质,充分考虑指标的特定性、可测量性和数据可得性,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公园发展战略规划与竞争、政府与机遇5个竞争要素考虑,构建三级西南林区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西南林区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在森林公园旅游生产要素方面,森林公园旅游兼具林业与旅游业特点,是基于森林公园生态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15-16],因此,森林公园数量与职工总数可作为衡量初级生产要素水平的指标。另外,国家级森林公园是由国家政府部门评定的高级稀缺性竞争要素,可以反映出该省森林公园建设质量;导游员则是具备专业素养的高级人力资源,据此选取国家级森林公园数量和导游员数量作为衡量一省高级生产要素水平的指标。
在森林公园旅游需求条件方面,通常市场需求的增加可以刺激企业改进和创新[17],同时森林公园旅游的需求条件是推动森林公园建设的重要动力和源泉,也是衡量一省竞争力水平的重要市场依据,是森林公园经济价值的重要体现。据此选取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衡量一省森林公园旅游的国内市场需求,选取海外旅游者人数衡量一省森林公园的国外市场需求。
在森林公园旅游相关及支持产业方面,森林公园旅游具有旅游业特征,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众多产业[18],具有较强的“产业集聚”特征。森林公园所在地的交通、食宿、邮电、金融等相关支持性产业的发展对森林公园的竞争力提升至关重要,因此选取一省第三产业占GDP比例来综合衡量区域内相关支持产业对森林公园旅游的贡献程度。
在森林公园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与竞争方面,森林公园自身准确的战略定位及内部产业结构规划有助于森林公园的长远发展,作为森林公园旅游服务的生产主体,其自身建设及规划也有助于提升森林公园旅游的竞争力。森林公园旅游的服务质量主要依赖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例如步道的建设决定了游客在森林公园旅游过程中的体验程度[19-20]。此外,森林公园的自筹资金数量也能够反映因此对其在同林区森林公园中的竞争力水平以及发展潜力。基于此,选取游步道总数与自筹资金数量衡量森林公园旅游的发展战略规划与竞争程度。
在政府与机遇方面,开展森林公园旅游需要依托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21],这是森林公园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活动的根本属性。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森林公园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投资力度可反映出政府的政策导向在森林公园经营中的影响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市场生态需求不断增加[22],森林公园经营主体是否有能力通过必要的生态建设投资抓住这种市场机遇。因此,选取生态建设投资用于衡量森林公园旅游中政府与机遇竞争要素。
2.2 研究方法
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的测度涉及多项竞争要素,不同的竞争要素又包含多个竞争变量(表1),属于多极性多目标问题,而且影响竞争力的因素是无法穷尽展示的,存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灰靶模型则正适用于解决信息不完全情况下的多极性多目标决策问题[23-24]。参照文献[23]计算出每个省当年的竞争要素序列与最优决策序列(即靶心)的灰关联度即靶心度,靶心度的数值越大表示该竞争要素序列与靶心的灰关联度越高,也就意味着这个序列的竞争力越强。根据灰色理论的最少信息原理,计算出各决策变量的靶心度,若最终所得靶心度结果小于0.33则视为无效。
2.3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林业统计年鉴》的区位划分,中国西南林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该林区森林大多集中在澜沧江、怒江、金沙江、雅碧江、大渡河、岷江、赤水河、红水河等江河的上中游,具有雨量充沛、冬季温暖、立体气候效应显著等特点[25],为森林公园的建设和森林生态产品的供给提供了有利的自然资源条件。考虑到西藏在地质条件和气候环境方面与其他四省差别较大,且部分数据不可获得,因此将研究区域划定在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四省之间。这4个省份在自然禀赋、文化背景和市场环境等方面都具有相似性,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有趋同的倾向[26],彼此之间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研究中森林公园总数、国家级森林公园数量、职工总数、导游人数、旅游总人数、旅游总收入、海外旅游者、游步道总数、自筹资金以及生态建设投资等指标数据来源于2011—2018年由国家林业局编制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10—2017)》中“各林区森林公园建设与经营情况主要指标”部分和2019年国家林业与草原局编制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林业与草原统计年鉴(2018)》“各林区森林公园建设与经营情况主要指标”部分。第三产业比例数据来源于对应年份由国家统计局编制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9)》“国家经济核算”部分。
3 结果与分析
3.1 西南林区森林公园旅游竞争要素呈不同变化态势
3.1.1 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差异在缩小而质量差异在扩大
西南林区的森林公园总数(X1)均值从2010年的74.50上升到2018年的94.75,国家级森林公园数量(X2)均值从2010年的26.00上升到2018年的32.50(表2),这表明西南林区比较重视生产要素投入,在森林公园建设方面的成果显著。但对比森林公园总数和国家级森林公园数量的标准误(表3),前者变化不大、后者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表明各省在森林公园建设的数量上差异不大,但森林公园建设质量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开,出现两极分化的态势。西南林区森林公园的职工总数(X3)和导游人数(X4)的均值增幅分别为56.25%和47.06%,且标准误数值趋向于缩小,这表明西南林区加大在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的人力资本投入,同时各省份投入的差距逐步在缩小。因此,总体来说,西南林区森林公园旅游生产要素投入不断加强,其中人力资本投入增幅较为显著。
表2 2010—2018年西南林区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变量均值变化趋势
表3 2010—2018年西南林区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变量标准误变化趋势
3.1.2 国内需求条件差异扩大而海外需求波动明显
2010—2018年旅游总人数(X5)和旅游总收入(X6)的均值增幅分别高达126.32%和283.82%,表明西南林区森林公园旅游的国内市场正在不断扩大,其中旅游总收入变量的标准误逐年增加,从12.85上升至38.53,可见随着该林区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的发展,不同省份之间的市场份额水平正在逐渐拉开差距,反映出不同省份之间的竞争力存在较大差距。此外,海外旅游者人数(X7)无论是均值还是标准误均呈现出较大的波动,这表明该林区未形成稳定的海外市场,且不同省份的海外市场竞争力也呈现出一定的随机性,未形成绝对优势。
3.1.3 相关及支持产业差异缩小但产业结构存在趋同
西南林区第三产业比例(X8)均值从2010年的39.70%上升至2018年的49.33%,呈逐年上升态势,表明随着西南林区交通、食宿、邮电以及金融等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对当地的森林公园旅游发展提供利好,有助于“产业聚集”效应的发挥。另外,第三产业比例的标准误整体上呈下降态势,这也印证了西南林区在产业结构上有趋同的倾向[26],说明在自然资源条件类同的情况下,该林区各个细分行业的发展状况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其发展经验在省域间也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3.1.4 发展战略规划具有一致性
游步道总数(X9)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且标准误变化幅度不大,表明在长期中各省森林公园在发展规划方面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均注重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以提升游客在森林公园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感。而自筹资金(X10)在均值和标准误上均呈现较大的波动幅度,表明各省的森林公园自筹资金的能力差异较小,在资本市场上未形成垄断力量。
3.1.5 政府要素持续发力,助力把握发展机遇
生态建设投资(X11)的均值呈不断增强态势,特别是2017年达到2.93亿元的峰值,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各省政府对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兼具生态与经济双重价值的特性开始重视起来。同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森林公园经营主体依靠政府资金抓住生态发展机遇的能力得以提升。但该变量的均值和标准误均未形成持续性的变化趋势,说明各省政府提供的生态建设投资缺乏稳定性与持续性。
综上所述,西南林区森林公园旅游在生产要素和需求条件两个竞争要素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两极分化的态势,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数量、导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两极分化趋势最为显著。这可能是因为不同地方政府对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同,例如:云南2010—2018年的年均森林公园生态建设投资为0.39亿元,仅为四川同期的18.31%。这种不同的重视程度引起了省域间森林公园建设质量的差异,从而导致需求条件分化现象。从劳动力产业间流动的角度来看,产业较弱的需求侧竞争力会显著降低本地区该行业劳动力进入意愿[27],因此导游人数也在省域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变化趋势。而相关及支持产业和发展战略规划竞争要素在发展过程中有趋于一致性的倾向,不存在两极分化的态势。
3.2 西南林区省域间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差异显著
由于各个省份的年度靶心度计算结果均大于有效区间的下确界0.33(表4),因此灰靶模型的计算结果有效,可用于对西南林区的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差异进行分析。各省的靶心度数值的标准误均保持在0.13以上(表4),表明西南林区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在省域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西南林区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的格局在2015—2016年发生了显著变化:四川与贵州两省的靶心度分别从0.78和0.51上升至0.86和0.77,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总体呈上升趋势;重庆从2015年开始靶心度从0.93下降2018年的至0.66,这表明其竞争力水平下降较快,且与贵州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云南的靶心度数值则维持在0.45左右的水平,说明其竞争力一直处于低位,与其他省份存在差距较大。
表4 2010—2018年西南林区各省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靶心度
3.2.1 多要素增速整体放缓,其中重庆竞争力下滑迅速
2010—2015年,重庆的靶心度均值为0.85,是西南林区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最强的省份,其中旅游总人数、游步道总数和自筹资金对靶心度的贡献率常年保持在10%以上,表明重庆在需求条件和发展战略规划方面具有较大的领先优势;但该阶段重庆的旅游总收入上始终低于四川。通过对比可知,重庆还未充分发挥出森林公园的经济价值,未将市场份额优势充分转换为经济效益。在生产要素方面重庆也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导游人数年均投入达950人,是云南同期的5.94倍,在森林公园和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数量上也仅次于四川;在生态建设投资方面重庆表现稳定,年均投资达2.19亿元,是年均投资规模最大省份。2016年重庆的靶心度陡降,降幅达25.81%。这是因为重庆虽然在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以及战略规划方面指标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但增长速度低于四川和贵州,进而逐渐丧失竞争优势,以2016年为例,四川和贵州的旅游总人数增幅分别为20.18%和38.08%,而重庆只有0.25%,表明重庆在需求条件方面的领先优势不复存在。然而得益于前期生产要素在森林公园建设方面的积累优势,重庆虽然竞争力水平有所下降,但总体靶心度与贵州差距不大,依然存在一定的竞争力。这也说明森林公园和游步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提升当地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上具有长期可持续性。
3.2.2 稳固扩大生产要素优势,四川竞争力跃居第一
四川省凭借生产要素长期的竞争力领先优势,在研究期限内的靶心度均值为0.78,保持着高竞争力水平。以靶心度最低的2015年为例:2015年四川共有森林公园126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7处,职工总数0.52万人,森林公园旅游总收入42.91亿元,该子序列的灰关联度值为{1.00,1.00,0.95,0.80},可以看出,即使该年的竞争力水平降至最低水平,但四川高质量的生产要素和需求条件使得其维持在较高的竞争力水平。截至2018年,四川共有森林公园137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44处,该年森林公园旅游总收入达91.84亿元。在战略规划方面也超越重庆成为游步道总数最长和自筹资金最多的省份。2016—2018年的年均生态建设投资达3.23亿元,成为该阶段投入最多的省份。可以看出,四川的森林公园旅游总体发展稳中有升,进一步扩大了原有的竞争要素优势,靶心度数值也于2017年突破0.80阈值,成为最具竞争力的省份。
3.2.3 政府行为助力抓住机遇,贵州竞争力持续攀升
2010年,贵州的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开始出现“追赶”的态势,靶心度数值年均增长率为5.79%,竞争力水平提升较快。2010年贵州森林公园旅游总人数比例为18.56%,到2018年,该比例上升至43.72%,森林公园总收入的年均涨幅也达到45.43%,这说明贵州森林公园旅游需求量在这期间显著增长,逐渐发挥出森林公园的经济效益。201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指出贵州要抓住发展生态经济的机遇,从旅游资源大省向生态文化旅游强省跨越,该年贵州森林公园自筹资金11.08亿元,政府生态建设投资2.13亿元,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达47.9%,已成为该年灰色关联度水平最高的指标。贵州在2012年的强势表现,也使得重庆该年的竞争力有所下降。另外,从贵州省的发展经验来看,2012年贵州资金投入同比增幅远高于劳动力,靶心度增加0.11个单位(表5),而2014年则恰好与之相反,但靶心度却不升反降,可以看出在其他竞争变量变动不大的条件下,该林区森林公园旅游的资金投入对竞争力的提升远高于劳动力投入。根据迈克尔·波特的国际竞争理论,该林区森林公园旅游基本已渡过要素驱动阶段,进入投资驱动阶段,这意味着接下来的森林公园旅游的产业发展需要通过相关固定资产投资来驱动产业经济的发展。
表5 2011—2014年贵州人力与资金投入量及其靶心度
2016年,贵州在生产要素和需求条件方面超越重庆;2018年贵州森林公园旅游总人数占该林区43.72%,海外旅游者人数占59.43%,这两项指标连续两年成为与靶心灰关联度最高的省份,表明贵州逐渐占据该林区主要市场份额。这得益于2015年开始,贵州省政府着力构建“快旅慢游”体系,通过景点门票免费、住宿半价等旅游惠民措施吸引游客。此外,贵州还保持着战略规划和政府与机遇竞争要素方面的上升趋势,与四川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2016—2018年贵州年均自筹资金达16.21亿元,是重庆的2.97倍。贵州省政府还通过积极的海外宣传,拓宽海外市场,2018年贵州森林公园海外旅游人数达126万人次,是其他三省总和的1.47倍。可以看出,由政府主导的一系列投资及宣传行为,不仅有助于解决贵州森林公园发展的资金困境,还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品牌效应”,当地森林公园旅游的国内外需求条件大大改善,进而大幅提高了当地的竞争力水平。
3.2.4 人力资本匮乏,云南竞争力长期处于末位
2010—2018年云南森林公园旅游的竞争力一直处于较弱状态,靶心度数值均值为0.45,这似乎与云南传统旅游大省的形象不符。2018年云南旅游业总收入8991亿元,其中森林公园旅游仅占0.04%,同年重庆、四川和贵州的比例分别为0.76%,0.91%,0.71%,说明云南在以森林公园为载体的生态旅游业方面还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分竞争变量进行分析,2010—2015年云南生产要素的建设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森林公园和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数量上没有变化,在职工总数和导游人数上增长幅度较小,例如2013—2014年贵州导游人数从154人上升到409人,而云南则是从170人下降到164人。另一方面,云南的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这说明第三产业是云南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其第三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对森林公园旅游起到良好的刺激和渗透作用。2016—2018年,云南在生产要素方面有较大提升,截至2018年,森林公园数量上升至58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2处,是仅次于四川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数量第二的省份,但其依然存在人力资本投入过低的问题。2010—2018年重庆与四川的年均导游员数量分别为868人和637人,而云南仅162人,长期低于西南林区的平均500人的水平,然而云南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却多于重庆,这表明云南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明显不足,存在较大的要素驱动空间,这也是其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首先,西南林区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在省域间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从空间维度来看,四川和贵州竞争力水平较高,重庆处于平均水平,云南则与其他省份差距较大;从时间维度来看,以2015年为界限西南林区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的格局存在显著变化,2015年之前重庆竞争力水平处于绝对领先优势地位,2015年之后四川和贵州则反超重庆跃居前二。其次,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西南林区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基本已摆脱要素驱动阶段,进入投资驱动阶段,意味着在其他竞争变量变动不大的条件下,西南林区森林公园旅游的资金投入对竞争力的影响高于劳动力投入,需要通过相关固定资产投资来驱动本产业发展,而固定资产建设也在提升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中具有长期可持续性。再次,西南林区各省在森林公园旅游生产要素投入上呈现显著的两极分化,特别是高级生产要素投入差异较大,与其他三省相比,云南劳动力投入严重不足,仍处于要素驱动阶段。最后,政府要素会对生产要素和森林公园的发展战略规划产生直接作用,是该林区森林公园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要素。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政府行为决定了森林公园的发展是否能够抓住发展生态经济的机遇,进而通过生态建设投资等措施提升森林公园获取机遇的能力,从而提高当地的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水平。
4.2 建议
根据研究结果,对西南林区森林公园的旅游竞争力提升提出3点建议:
第一,加大投资力度,多种业态联合发展。由于西南林区的森林公园地势条件恶劣,建设周期长,再加上森林公园的公益性特点又导致其收益来源有限,所以发展所需资金量大,资金投入对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提升作用显著。因此,建议西南林区的森林公园采取政企合作等新型融资模式,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提供独特的富有文化内涵的生态产品供给。在发展森林公园旅游的同时,也可以林业产业的生态转型为契机,依托森林公园建设,将“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新型业态纳入发展战略规划,多种业态联合发展。在解决融资问题的同时,加强相关固定资产建设,改善自身的需求条件,从而提升森林公园的竞争力水平。
第二,合作建设旅游人才队伍,形成协同效应。虽然西南林区森林公园旅游劳动力投入对竞争力的提升效率低于资金投入,但从重庆、四川以及云南的发展经验来看,高质量的旅游人才投入是其维持高竞争水平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缺乏高级人力资本投入将难以把现有的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因此,建议各地森林公园与当地高校或导游服务中介机构合作建设旅游人才队伍,同时鼓励现有职工参加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在当地各机构之间形成协同效应,从而提高高级人力资本的投入,进而加强森林公园的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
第三,打造森林公园品牌,提高开放程度。借助政府这一关键要素,抓住生态经济的发展机遇是森林公园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以贵州为例,2015年贵州找准海外目标市场,盯住港台、日韩、东南亚一级市场和欧美等重点远程市场与民航部门合作开通国际旅游航线10条以上,并推动吃、住、行、游、购、娱等涉旅企业联手推出捆绑优惠措施。同时,围绕“一路一带”倡议进行策划,组织省领导率团赴韩国、欧洲、港台等境内外重点客源市场的宣传推介活动。此外,还在海外Facebook等主要社交媒体及全球最大旅游网站Trip Advisor建立贵州旅游官方账户,搭建运营英、日、韩等多语种贵州旅游网页以拓宽海外市场。因此,四川和云南等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的省份,可以此为借鉴,通过提高开放程度获得更大的边际贡献以提高竞争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