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类高职《现代设计史》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1-09-10韩延兵
摘要:《现代设计史》课程思政建设从精选课程思政内容、开辟第二课堂的教学实践两方面出发,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环境中,有机地将思政元素与本课程进行结合,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现代设计史;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课程思政,就广泛的意义上指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体系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元素、教书育人元素,全人员、全要素、全时空调动所有教育元素与学生之间形成无限制的教学互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工作观,培养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代设计史》作为艺术设计类高职院校的一门基础理论课也积极的组建团队,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一、教学内容精心挑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高屋建瓴地指出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路径,同时还具体细化了课程内容中的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了贯彻落实《指导纲要》的精神和指导作用,笔者认真又详细地审阅《现代设计史》教材,结合思政元素重构教材内容,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有利于”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一个中心”,指的是以创意创新精神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的是以理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外文化交流为基本点。“三个有利于”,指的是艺术设计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有利于绿色生态文明建设。
创新教育是《现代设计史》的核心素养,是本门课程的中心点。“设计中的创新指在发展、生产、分配或使用产品、环境或系统中做出的改变,被它的建议使用者或目标人群(目标人群(Target G roup))认为不同于它之前的东西。在这样的语境下,创新区别于“发明”,因为它只能通过对先前的东西以及它所有创造的结果进行考察才能真正地得以理解。换句话说,创新只能在一个连续的过程中存在,不仅根据先于它的东西,也要根据它被接受的方式”[1]。由于创新是一个不断进行修正的过程或者系统,是一个螺旋循环的进度过程,那么设计师就需要根据社会生活地改变而寻求设计问题、设计意识的改变、修正。《现代设计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部设计师对于社会生活产生的设计意识、设计问题的修正、解答的历程。例如十九世纪出现在欧洲社会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就是设计师基于当时社会大变革时代人们日常生活领域中出现的设计问题进行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创新创意实践活动而形成的一种艺术风格。法国、比利时、西班牙的设计师们在工艺美术运动风格的基础上,结合艺术自律性发展规律,对自然元素进行提炼、加工、概括、抽象,形成了一种符合本国工业化进程的曲线型设计风格。而英国设计师们在继承英国工艺美术运动风格的基础之上,响应工业化、机械化的社会化大生产需求,将源自自然的元素抽象成了纵横直线条和几何形,形成了一种直线风格。德国包豪斯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则是对于20世纪20、30年代无产阶级对于物美价廉的产品、简约质朴的装饰效果的诉求进行的一次设计探索活动。此外还有英法美装饰艺术运动、波普设计运动等等,都是设计师针对社会生活的变迁、前期设计风格的弊端而进行地一次有意义的修正、改良实践。
中外文化交流和理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本门课程的两个基本点位。现代设计诞生于工业化、机械化的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以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制作的分离为标准,远不同于以手工艺生产方式为主导、以产销一体化为核心的工艺美术。《现代设计史》的时间线索,即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截止于20世纪80、9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设计。这决定着《现代设计史》的教学内容是以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设计发展历程为主。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将中外文化交流和理性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念输入到课堂教学中。在讲授以西方现代主义设计为发展线索的课堂中,我们要以唯物辩证法的眼光,既要看到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的优势和长处,也要发现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的短处和不足,一方面要防止学生产生一种迷恋西方设计、以全盘西化为目标的价值观,另外一方面也要避免产生一种骄傲自大、封闭自满的中国风设计观念,以此来养成一种理性平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以设计作品为媒介的中外文化交流观念。例如,在后现代主义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承认欧美后现代主义设计重视人文性、历史元素、地域性等优点,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讲清楚西方后现代主义设计中强调形式主义、忽视功能性的一些弊端,避免学生产生欧美月亮比中国圆的虚无主义观念。在日本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借鉴日本在吸收欧美现代主义设计过程中如何形成了日本自己独到的设计风格,又要講清楚我们国内设计基础课中的三大构成课程源自日本设计界的历史事实,还要点明日本设计文化观念与中国设计文化观念之间的差异与区别。
从设计论理角度评价一件设计作品是否是一件优良产品设计的标准可以概括成“三个有利于”。“三个有利于”,指的是艺术设计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有利于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由于人民群众在生活生产中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多元化的,既包括物质生活需求,还包括精神生活需求。而设计产品自身具有物质功能性和审美艺术性的双重属性,成为其能够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具体物质载体和精神产品。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宣称:“为普通人,所有的人,研究住宅,这就是恢复人道的基础,人的尺寸,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2]。勒·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印度昌迪加尔市城市规划设计等,无不体现出了一种设计以其低廉的价格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要。 “设计作为经济的载体,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已成为一个国家、机构或企业发展自身的有力手段”[3]。美国的企业家、设计师面对激烈的商业竞争,借助流线型设计风格与有计划的废止制度来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美国设计师雷蒙德·罗维在回答《纽约时报》记者提问时回答道:最美丽的曲线是销售上涨的曲线。毫不掩饰的表明了美国设计重视商业、重视市场、重视竞争的态度。既然设计能够在经济生活中、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主义设计,成为我们设计史论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要时代命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应当成为高悬于设计师脑海中的一把利剑。无论是日本设计对于原生态材料的运用,还是北欧设计中遵循的自然风情,还有后现代主义设计中所探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现代设计等,都是国外对于绿色设计、生态设计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公共效益。我们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可以结合上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理念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价值观念来阐述中国设计师们如何应对环境问题的。
二、开辟第二课堂,协同推进课程育人功能
(一)课外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时间是宝贵的、是有限的,如何能够更好地将立德树人的原则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学生的认知领域呢?答案是开辟第二课堂成为一种必要的选择方向。作为一门设计基础理论课,我们拥有广阔的课外资源。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参观考察。在考察过程中,不仅仅引导学生观察历朝历代陈列品,还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知识系统设计、图标设计等等。在新时代语境中,感受国家的伟大,民族历史的悠久,人民生活的幸福。另外一方面可以与学生社团合作,举行设计潮流专题讲座,如红色主题纪念馆设计、红色雕塑艺术设计、北京奥运会系列设计等等,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让学生领略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中国社会建设事业走向新的征程与辉煌。
(二)与思政教师合作形成合力。
课程思政建设不能仅靠思政课教师的努力,也不能靠其他课程教师的单打独斗,需要将两支力量凝缩成一股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前进。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参与思政课教师的课程建设,另外一方面要参与思政课教师的研讨活动,还要与思政课指导教师保持良好的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1](德)迈克尔·厄尔霍夫等编著,张敏敏等译,《设计辞典——设计术语透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98-199页。
[2](法)勒·考柏西耶著,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第二版序言》,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3]尹定邦著,《设计学概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60页。
作者简介:韩延兵(1985-),男,汉族,山东邹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艺术设计史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