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育心育德融合机制研究

2021-09-10杨小恩崔泰铭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新形势

杨小恩 崔泰铭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时期,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成为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使命。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快速更新,国际秩序和大国关系持续重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新挑战和新任务。本文通过分析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探究了两者有效融合的重要意义,从目标合生、机制制度、分类策略和支撑体系四个维度上分析了育心育德融合发展的路径,为提升育心育德工作实效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新形势;育心育德;融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6-0135-03

基金项目院本文为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积极心理品质视域下的育心育德融合研究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JDSZ3185)成果之一。

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结合取得了阶段性的积极成效,两者的发展融合共同对高校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快速更新,新一轮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秩序和大国关系持续重构,在线教育和资源共享成为常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形势。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发展,两者如何更加有效地融合服务与育人,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并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本研究分析了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探究两者有效融合的重要意义以及两者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从而提升育心育德的工作实效,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一、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特点

(一)育人重点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关注家国教育、生命教育、责任教育等主题教育。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和调整,全球治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中彰显出巨大的优越性,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更是有强大的生命力,如何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世情、国情和社情,树立浓郁的家国情怀,是需要思政教育进一步去强化的[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人类的生命在病毒肆虐面前的脆弱和千万白衣天使、部队军人、普通群众的逆向而行、不畏生死、万众一心的抗疫精神,让大学生更加懂得生命的价值和真谛,更加懂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懂得责任与担当。如何讲好抗疫精神、讲好中国故事,运用鲜活的素材育好人,是需要思政教育进一步去探索和深入挖掘的。

(二)空间环境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从线下为主到线下线上同步。高校思政教育大多以思政理论课教学、党团活动、学生管理、形势政策教育、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线下方式为主。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思政、云端思政越来越成为“主角”,不管是思政教学还是学生日常管理,高校都应充分探索新形势下新媒体手段、5G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云上”和“云下”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更好地开拓提升思政空间。

(三)信息媒介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关注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大学生天生依赖于网络,包括学习资源获取、疫情信息获得、学校管理信息了解、社交网购等。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各种消息鱼龙混杂,如何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有效地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理性地进行网络行为表达,是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特点

(一)教育主体方面

家校医联动教育更加紧密。大学生承担着学业、生活、情感和就业等多重压力,心理问题日益棘手,家庭、学校和医院越来越意识到三方协同教育的重要性,家校联动、校医合作机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进一步去推进的。

(二)教育内容方面

教育重点更为凸显。人际关系、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和生涯规划等成为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困惑或问题的焦点,心理健康教育亟需重建大学生安全感、增强现实感、提升意义感。

(三)教育方式方面

线上与线下有机整合。线上心理教育资源、网络心理咨询成为新宠,充分结合线下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实现“键对键”与“面对面”的联动,在心理预防、早期测评、咨询干预、后期跟踪等环节上发挥线上与线下心理教育的各自优势。

三、高校育心育德融合的深刻意義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中明确指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回答好“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这一关键问题,把党的教育方针科学地细化为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等学者[3]历经3年的研究,于2016年正式发布包括3大领域、6种素养、18个要点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见表1)。

徐学绥、张勇等(2020)[4]在参照孟万金、Peterson & Seligman、Haslam和吴九君等编制的积极品质相关量表的基础上,修订了更加符合我国大学生实际的量表,提出了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6个维度和20个因子(见表2)。

基于表1和表2,可以清晰地发现育心育德的深度融合是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的。

(一)育心育德深度融合是先进理论的重要实践

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开展育心育德深度融合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其理论的终极目标是探索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积极品质、挖掘人的潜能潜力。积极有力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SH融合,一方面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方向提供指导方向,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另一方面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提供战术手段,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二)育心育德深度融合是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的维度(表1)和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维度(表2)可见,高校培养的人需要具有自尊自立、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育心育德有机结合必将促进符合国家需要人才的不断涌现,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力储备和智力支持。

(三)育心育德深度融合是社会秩序的价值黏合

不管是核心素养还是积极心理品质,无不立场鲜明地表达了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和价值评价。可见,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共同具有一致的、稳定的行为规则和道德规范,这是社会保持动态有序平衡的价值基础。育心育德深度融合为良好的社会秩序运行、推动社会发展奠定了稳定的价值体系。

四、高校育心育德深度融合的路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典型的“能力依赖系统”,也是典型的“交复适应系统”,两者在融合的过程中呈现出被动和主动的交替、依赖和适应的交替、稳定和赋能的交替。所以在融合的路径选择中,要努力开辟出既有助于防范学生思想心理问题的“绿色通道”,又要铺垫出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罗马大道”。

(一)目标合生,构建“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机制

以大学生心理品质培养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于培养个体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这些心理特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的积极取向,继而使个人的生命更有价值和意义,努力拥有幸福的人生[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于培养有理想信念、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两种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方向是一致的,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育心育德融合就需要建立健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建立知识获取、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塑造为一体的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方案;其次,要建立融入思想政治元素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案,培养大学生积极的认知图式和行为模式;最后要建立个性化、个体化培养机制,为大学生量身构建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创造机制让学生体验积极的情绪情感[6]。

(二)机制先行,构建育心育德的协同创新教育机制

育心育德融合模式的构建需要科学完善的教育教学协同机制。第一,成立育心育德融合发展中心,对育心育德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负责制度建设、工作落实和考核督查的具体工作。第二,建立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第四课堂的协同教学机制,以线上线下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延伸,以学分为纽带促进课堂内外联动,创新四课堂的教育教学模式,把握好课程、教师、课堂三个关键。第三,建立党、政、工、师四要素协同机制,除了发挥党政工团系统的作用,还要将专业教师纳入到思政教育中来,提升四支队伍的思政教育教学能力。第四,构建完善的育心育德评价体系、监督体系、反馈体系以及学生问题干预体系,建立育心育德大数据平台,切实构建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

(三)分类策略,构建科学畅通的双轨转介服务

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多变化、复杂性、冲动性等特点,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分层分类教育教学手段,判断清楚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所存在的问题是心理问题还是思想道德问题,不同的问题要采取不同的咨询和教育方式,构建科学的“因事而化、因势而新、急慢分育、分级疗育”的双轨转介机制[7]。对于思想道德问题,可以采用“因事而化、因势而新”的分众教育,针对不同的学生问题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对于心理问题,根据轻重缓急,将不同的问题交给合适的专业人士,针对“慢”“一般问题”“发展性问题”的学生可开设基于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辅导教育,对于“急”“严重问题”“疾病性问题”的学生可转介给专科医院或专业机构。采取个性化和共享式的教育服务,最大限度地关注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从而达到更好的育心育德效果。

(四)支撑体系,构建人财物合力的支持系统

为推进育心育德融合机制,需要建立健全强大的人财物支持系统,集中资源,突出亮点,形成助推合力。首先,要建立一支思想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加强培训学习、考核指导以及业务督导力度;其次,要加大经费投入,为队伍培训、工作激励以及软硬件设施完善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和物质支撑;再次,要优化育心育德的环境系统,包括校园文化、教育基地、宣传阵地、活动开展等现实环境的建设,也包括互联网环境的建设,比如网络教育、在线学习、数据分析、云上思政等网络阵地;最后,要构建高校、行业和政府三方协同育人体系,整合三方的优势资源,相互协作互补,形成开放、共享、互赢的育人新局面。

五、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分析新形勢下高校思政教育在育人重点、空间环境和信息媒介方面的变化,以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变化,探讨了从目标合生、机制制度、分类策略和支撑体系四个维度上育心育德融合发展的路径,可以看到两者内生动力螺旋式交替发展的过程。育心育德的融合路径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研究中,本文也发现两者的融合发展和协作互补也存在着动力有时不足、合力有时发挥不够的情况,未来需要根据两个学科的发展方向,努力打破两者之间的学术和制度壁垒,进一步实现两者有机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玲,王建新.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20(04):98-102

[2]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DB/OL].[2017-12-05]. http://www. 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 6_320698. html.

[3]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66-73.

[4]徐学绥,张勇,王义宁.等.不同气质类型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04):592-599.

[5]杨小恩.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设计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视域[J].大庆社会科学,2020(05):154-158.

[6]王振强,王海博,张宏祥.新时代高校创新心理育人的有效路径[J].理论观察,2020(01):143-145.

[7]杨小恩.双轨转介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6):204-205.

(荐稿人:王直民,浙江财经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新形势
新形势下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解析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国企党建工作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的外企财务管理建议分析及相关问题阐述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信访工作
浅析新形势下加强高速公路企业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试论新形势下国企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和要求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