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能动专业地方高校提升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2021-09-10田永生周守军张林华
田永生 周守军 张林华
摘要:作为高校工程教育深度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育直接影响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的培养。随着地方高校高学历人才需求的提升和大量高学历的青年博士引进,结合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势在必行。本文结合当前面临的问题,就山东建筑大学热能工程学院从顶层设计、整合高校内部已有工程实践平台资源等方面,探索出提高地方高校新进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途径,以实例阐述实践过程和具体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青年教师;工程实践;产教融合;机制优化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6-0117-03
近几年,地方高校大量招录引进高学历的青年教师。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及专业理论水平,但在校攻读学位期间,高校对毕业生工程实践经历和能力无明确要求,招录引进的青年教师普遍欠缺工程实践能力。青年教师的现状是工程实践能力低,专业实践经验匮乏,教学环节中不能适时、有效引入工程实践知识[1]。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是指教师在实施以生产实践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时应必备的特有素质和能力的总称[2]。尽管部分青年教师攻读学位期间具有工程设计或专项研究的工程背景,但并非真正意义上具有企业工程实践经历。随着新时代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要求的不断变化,“工学并举”的办学思想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3]。
高校工程教育的深度发展取决于授课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同时后者又直接影响着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的培养[4]。注重学科协同平台和非正式交流共建平台的搭建,以此为路径开展校园建设,可实现校园建设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促进优质校园建设,提升校园建设的质量[5]。因此,作为践行工程教育改革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的执行和相关能力的提升势在必行。
一、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出具备高道德、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增强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目前大部分有着高学历教育背景的青年教师有着共同的弱项,即缺乏实际工作经历。增强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是必要的。而目前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校层面的教学规划看,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没有具体的培养规则要求,特别是对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无要求。
(2)通常二级学院结合实际制定了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提倡和鼓励青年教师结合教授课程针对性地提升工程经验和实践能力。但培训方式和考核方法的合理性及成效缺乏学校层面或者学院专业小组的认定[1]。
(3)“老带新”模式落实不足。大部分高校形成了提高青年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和水平的“老带新”成熟模式,但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方面还有待强化[6]。
(4)未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其一,青年教师进驻企业开展实践及挂职实效性差,造成部分企业接纳青年教师开展工程实践的积极度不高。其二,大部分高校均与行业性单位建立有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和工程实践平台,而青年教师参与度不高。
二、高等院校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践行
高等本科院校新进青年教师,一方面有好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具有较高的科研和自学素养等优势,增设真实的工程训练环节,可以解决其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实践和毕业设计环节效果不佳的问题。工程实践将青年教师从“学校―学校”转变为“学校―企业―学校”夹心式的成长模式,从书面上的理论跳转到生产实际。
(一)切实可行的制度规范的制定和执行
想要真正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水平,须以切实可行的制度来规范教师完成必需的工程实践锻炼。以政策为导向,按照文件精神从思想上强化青年教师对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视程度。
第一,相关制度规范可作为高校或校级层面管理规范的补充;第二,二级学院制定切实可行的宏观指导性的实施办法,特别是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经历考核方法等内容进行把关;第三,各专业对应开展的教学课程和培养方案,应有的放矢,讨论确定工程实践的内容和方向,做到顶层设计的完善、严密,保证有文件可依、有根据可循。
“双师型”教师为新进博士毕业的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参照和目标:不仅对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能力和师德修养上高标准要求,而且需要具有本专业系列性的工程实践水平,尤其是所教授课程。即要求一线教师做到扎实的专业课理论知识,同时具有实践经验和工程技术以期能够讲授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在教学中更好地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7]。
高等本科院校也有同样的需求,一方面本科生涉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具备较好的实践能力才能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或为后续的升学读研做坚实的铺垫。这一切与高校教师的综合业务水平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提升普通本科院校一线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对本科高校学生的培育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院校基于提高“高水平應用型人才”的学士培养目标,积极招录理论基础扎实、科研水平高的双一流高校的博士充实本科教育教学。同时,开启新进青年教师的“双师型”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育实践基地,采用基地运行模式。建设内容包括行业企业及专业相关规范的解读,工程设计、施工图绘制及系统运行等,结合教授课程和毕业设计内容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工程实践中。确保工程实践基地有培训师资的基础和实力,以及规培的有效时间和工程案例参与的全程性。细化培训方式并做到有效落实,选取真实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工程识图及工程设计的培训、工程案例调研、企业专家讲授和现场实践及技术骨干领学等,如图1所示的培训机制。由接收实践的企业依据时间期限阶段性提出考核和评定意见,高校二级学院确定考核结果并纳入年度考评。此外,学校对此进行宏观管理,对工程实践工作开展进行量化管理,实行长效的跟踪机制,并形成一定的激励机制,奖励完成质量高和工作开展好的学院。
本院校积极贯彻执行相关规定,2019年度與鹤壁威胜力实业有限公司合作,组织青年教师进行为期近两个月的企业实践活动———600MW超临界火电机组A修,践行图1中的管理学习模式,事前明确和事后考评。大修期间,汽轮机整体揭缸,主要设备解体检查检修。此次活动是能动热电专业青年教师难得的工程实践机遇:
(1)明确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安排教师全程参与,掌握项目组成、总体质量标准和要求、检修工艺流程、检修文件包的具体内容和编制要点等,如表1所示,从而有针对性地深入实践学习。
(2)实践活动的方式。全程跟随方式,以师带徒方式指导和带领实践教师深入参与大修工作,实现对汽轮机、锅炉及主要辅机的全面掌握。阶段跟随方式,选择大修期内关键或感兴趣的环节实现,但每阶段参与不少于7天。同时硬性要求一线实践前的岗前培训、机组系统知识的学习。
(3)实践期间,组织方以本单位职工的要求对教师进行管理和考核,考核情况汇总反馈给各院校;实践活动考核合格,由实践企业颁发实践合格证书。实践及组织方是实践证书有效性及含金量的关键所在。
(4)实践之后,院校单位组织汇总报告,对汇报内容及实践收获进行专业认定和考评。最后在学院内进行实践内容的专业报告,并形成意见,推荐学校评优。界定优良结果后,进行学校内报告宣传经验。
(二)资源整合
其一,依托现有的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和工程实践平台资源,建立长效的工程实践基地,为青年教师搭建起企业与课堂之间的桥梁,提高利用率。
利用学生实习的机会,组织青年教师到企业单位参与生产学习,便于青年教师了解本专业生产企业的环境、流程、工艺及设备运营,构建生产实际与理论衔接点。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建立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这一平台资源,组织青年教师分期分批开展培训学习以及企业调研,结合工业生产实际优化课程设计;同时,为了提高企业合作的积极性,青年教师利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反哺企业工人,提升企业工人的专业知识。
其二,依托校内实习或实践平台,对应专业资源的具体情况制定实效方案,提升新进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作为“学校—企业—学校”成长模式的一种路径,学院实施了青年教师主持或参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工作。
其三,优化机制。首先,基于“老带新”的传统模式,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指导、工程实践案例介绍讲授和工程意识培养等。其次,基于现有培养方案中实验教学、毕业设计、生产实践等教学环节,青年教师需有学习过程的记录并保证完整性。最后,每学期定期上交审查,并在院(部)存档。
三、结语
基于提升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实效性,高校务必结合各自的发展目标和需求,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管理办法,健全工程实践制度保障,增强培养计划的执行力。校级层面可包括工程实践的具体要求、开展方式、考核方法,工程实践经历与职称评定、业绩考评的关系,工程实践开展阶段的工资福利等内容。
作为二级学院,实施办法同时还需结合相关专业的具体特点,明确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和意义,认真设计工程能力培养的切入点和侧重点,注重工程能力考核方法的合理性和可执行性,保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效,做到事前规划和事后总结汇报。总之,既要引导高校青年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更要强调必备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其具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切实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宋歌.关于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09):67-68.
[2]李炎锋,薛素铎,杜修力.卓越工程师计划背景下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3(04):77-79.
[3]李栋.浅谈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1):113.
[4]韩旭.坚持工学并举办学思想推动学校新工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9(03):27-29.
[5]张凯.提升我国大学校园建设质量路径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019(07):25-27.
[6]郭晓斐,许斌,王玥.高等学校“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培养途径[J].大学教育,2014(06):55-56.
[7]马晓娜.“全面工程教育”理念观照下的高校青年教师培养[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03):117-119+110.
(责任编辑: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