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学阅读中的教师引领
2021-09-10何小庆
何小庆
摘 要:教师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英语文学作品时,应找准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点,并采用如下几种教学策略:以“文学要素”为“文体支架”,铺设思维的底层框架;以“思维导图”为“图表支架”,使思维可视化;与文本发生“多重对话”,培养学生的审辩性思维。
关键词:英语文学阅读;课外阅读;阅读教学策略
长期以来,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碎片化知识教学,课堂效率不高;学生不愿不敢开口说英语,也不会说;写作时言之无物,言之无趣;英语阅读教材的“杂、短、碎”难以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运用的真实情境与高质、优质的语言输入;许多教师课堂教学方式不能与时俱进。此外,各学科教学任务重,学生学考、选考压力大,阅读时间和阅读质量很难得到保证,教师在推进系列阅读时会有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和压力。宁波市效实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曾就文学阅读兴趣与选材等问题对高一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自初中以来英语课外阅读尤其是文学阅读普遍缺位的现状,并通过进一步分析得出,阅读量的不足正是许多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不好、动力不足的原因所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要求: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单纯通过教科书中的课文教学是不够的,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定量的读物。
课外阅读一般指教科书以外文本的阅读,材料一般可分为文学类作品(fiction)与非文学类作品(non-fiction)。自2012年以来,我校基于学情与教学传统,把《典范英语》作为泛读教材。书中文本改编自英美文学经典,如《海底两万里》《简·爱》《大卫·科波菲尔》等,比一般的简写本更原汁原味、更系统。因为这套教材用于泛读,只能放在课外或者假期进行阅读,所以我校教师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在课堂内“授之以渔”,给予学生一些科学、精准的阅读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有效性。这样就找准并加强了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点。以下,笔者以《典范英语10》中的《秘密花园》一书的阅读指导为例,来谈谈系列丛书的读前指导与读后分享。读前指导,指教师对所读作品辅之以“导学案”,以问题设计等形式进行导读,这是促使学生课外阅读的发生与加持其兴趣的必要辅助;读后分享,指在课堂分享环节中,学生在教师搭建的“思维导图”支架等的引领下进行小组合作,分享阅读体验。
一、以“文学要素”为“文体支架”,铺设思维的底层框架
《典范英语10》为小说系列丛书。小说是讲故事的文学形式,属于叙事性文体,背景(setting)、人物(characters)、情节(plot)、主题(theme)和写作视角(perspective)五大文学要素,是其最基本的构成。学生自读之前,通过教师的微型课讲解与精心设计的导学案,了解五大文学要素的基本含义,为课外阅读打好底层框架。我校基于五大文学要素精心设计了导学案,为学生课外的持续性阅读“导航”,而这也是课内师生展开话题讨论时一致认同的“文体支架”。英语文学阅读的挑战性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在于语言,还在于要在语言障碍中去驾驭人物众多、头绪繁杂、背景深广的文本,而教师以五大文学要素作为抓手,嵌入文学读本,可以帮助学生搭建文体支架。整体输入,整体输出,从中自然吸收语言的“整进整出”[1]阅读方法,使学生的阅读有了明晰的目标,阅读思维模式也有了明确的指向性。
例1 导学案中的文学要素
【问题1】What do you know about 5 important literary elements in reading a novel?(文学要素)
【问题2】What’s the setting of the Secret Garden?(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问题3】How many characters are there in the story? Who is the protagonist?What other characters are involved in the story?(人物形象)
【问题4】Please tell the story briefly by using the flowchart or plot mountain?(情节)
【问题5】What is the theme of the story? (主题)
【问题6】What is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ory? How does the perspective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s and the theme?(写作视角)
导学案中这几个关于五大文学要素的问题,助力学生个体完成《秘密花园》整本书的“持续性默读”,整体把握读本,了解故事梗概,进一步体会各文学要素在读本中提纲挈领的作用。让文学要素这一“文体支架”成为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底层思维框架,能使他们触类旁通,读好一本,进而自读同类作品的其他读本。读好一本简写本,以后就可以自读原著。用这种简单易行、近乎程式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一定量的文学阅读,可以逐漸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
二、以“思维导图”为“图表支架”,使思维可视化
思维导图(Thinking Maps)有圆圈图(Circle Map)、气泡图(Bubble Map)、树型图(Tree Map)、流程图(Flowchart)、桥型图(Bridge Map)等类型。它注重思维方式,能促进学习者进行交流和思考。
笔者在导学案、课堂分享等教学设计与活动中引入了几种常用图形。如阐述人物关系与深度分析的气泡图、双气泡图与人物关系网(Character Web),演示小说情节发展的流程图和山形图(Plot Mountain)等。
(一)气泡图
气泡图主要是使用形容词、名词短语等关键词来描述人物、事件等。图1所示的人物关系网可以看作气泡图的一种衍变,它直观形象,可以帮学生快速理清Mary与她周围所有人物形象的关系,并加深记忆,为后续的人物分析做好铺垫。
(二)双气泡图
双气泡图(如图2)主要用于比较人物、事件的异同。两个圆圈的重叠处展示两个被比较对象的相同点,不重叠的地方展示两个被比较对象的不同点。这样可以比较Mary和Colin两个主要人物的经历、性格等的异同。
(三)山形图或流程图
山形图或流程图主要用来解释事件发生的顺序,能够分析事件发展的过程。山形图,可以看作桥型图的一种衍变,它能更形象地表现故事发展的起伏跌宕,并突出高潮部分。如根据图3所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故事始于Mary搬进叔叔家,其间Mary结识朋友、走出自我,并帮助Colin恢复健康、叔叔Craven先生重回家园,而花园重获生机、Colin重新站立则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人物关系网、人物分析图与情节山形图,有助于学生理顺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大小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与多维的叙述角度等,搭建“思维支架”。笔者利用支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有目的、有系统地处理读本的局部乃至细节以获取信息,并在主题的统领下整合碎片化信息。这样,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工具的运用使学生将复雜关系条理化,思维表达变得简洁又形象,无形中简化了读本,降低了理解难度,促成了小组成员间的有效分享,提高了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与文本发生“多重对话”,培养学生的审辩性思维
“独立阅读、多重对话、个体表达”,揭示了每个阅读者在文学欣赏的认知过程中必经的心理体验与发展过程[2]。教师运用导读问题引领学生反复咀嚼文学读本,通过英语学习另一种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地道性。课堂教学中的“追问”,是在学生基本回答导读问题后,教师或其他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二次提问”。这是在“一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一种设疑、质疑、释疑的综合性技巧[3]。在讲授《秘密花园》及其他小说的过程中,笔者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基于文本、基于事实阐述观点的审辩性思维,如对人物成长过程的性格分析、主题意义的挖掘等。
(一)探讨小说人物成长的多元性
小说阅读中的人物塑造乃核心部分。笔者通过一连串的问题设计与课堂追问,引导学生对《秘密花园》进入主题阅读,并对书中主角之一Mary做人物性格分析。
例2 家庭背景、他人影响与人物性格的塑造
【问题1】What kind of family background does Mary come from? Does her family influence her? Yes or No? Please give the reasons. (Supporting details)
【问题2】After Mary moved into her uncle’s manor, does it seem that there is a great change in her? What do you think has changed her?
【问题3】As one of the major characters, are there any other characters around Mary who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her? Who are they?In what way do they influence her?
【问题4】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Mary is? (Please illustrate your view by finding supporting evidence from the book in the form of looks, speech, actions …)
(二)探究小说主题渗透的多维性
笔者引领学生思考作品大主题,如小说明、暗线的交织,作者背景与主题的关系,题目寓意等。《秘密花园》一书的主题较多维:同伴间的相互鼓舞,家庭成员间的关爱与冷漠,相信自己与他人,行动力与毅力的作用……作者佛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在写作中融入了自己的经历,它相信神秘主义、积极想法的精神力量可以自愈等,这在Mary和Colin两位主人公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下面这组问题的设计综合性极强,也极具挑战性,但学生的分享非常精彩,思考颇具深度。如:Mr. Craven的心犹如被尘封十年的秘密花园,而Mary则是打开他和他儿子Colin心锁的小精灵;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秘密花园”……
例3 作者、作品与主题
【问题1】What is the theme of The Secret Garden? What is the underlying theme of the story? Please present your viewpoint by giving supporting facts in the book.
【问题2】Would you try to mak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author’s background and the underlying theme by finding supporting facts in the book?
【问题3】What does the author try to tell us in the story by the title of The Secret Garden?
【问题4】Please find out the descriptions of 5 different scenes of the Secret Garden in the book and illustrate why the author describes it so many times from different angles.
閱读是非常个人化、个性化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联系自身经验去感受与体验作品中的人物,这一欣赏过程的心理活动非常丰富和复杂;而与同伴的分享,则可互为弥补,互相丰富,最后形成自我理解与领悟,这是一次再创作的过程。上述四个问题所形成的问题链鼓励学生通过了解作者的自身经历,再次深度解读文本,探寻作品主题内涵和作者渗透主题的路径。如果说,以“文学要素”为抓手,辅之以“思维导图”是分别从宏观与微观的层面平面地解读小说,那么不断促使学生与读本发生“多重对话”则是基于这两种策略的综合运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立体地解构作品。在课堂分享中,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循循善诱,鼓励学生用开放、思辨的态度从文本细节中寻找证据来支撑自己观点,就能使学生随着阅读的深入学会有理有据地分析问题。语言的运用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发生和生成,这是一种“学伴用随”[4]的发生与生成。文学作品阅读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提取文本信息、建立信息点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能力外,还要在此基础上使其学会推断作品人物或者作者的意图,并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学生不仅要学会理解文本,还要学会鉴赏文本,甚至创写作品。加工的深度与广度、思维的层次在实际的教学中并非也不可能仅仅是线性的,而是交织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5]。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新高考的实施,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引入具有人文性、跨文化意识的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材观,选择优良的阅读教材,并成为一个良好的阅读者,通过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与学生共同体验并关注书中人物命运遭际与情感起伏,以言传身教激发并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勇敢地面对时代的挑战,转变教育理念、思维模式以及课堂教学方式,以开放、迎纳的心态,鼓励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的思维从低阶走向高阶,并催生富有生命力的语言。小说《秘密花园》中那只神奇的知更鸟(Robin),引领着Mary和小伙伴们探索尘封了十年的秘密花园,并使万物凋敝的花园恢复了原有的生机,此后它退居一角,雀跃、吟唱在枝头,与Mary他们一起陶醉在春色满园的喜悦中。知更鸟让笔者联想起教师的角色——循循善诱的引领者,静等花开的幕后隐士,欢乐共情的欣赏者。
参考文献:
[1]韩宝成.整体外语教学的理念[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4):52-56.
[2]黄远振,兰春寿,黄睿.为思而教:英语教育价值取向及实施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4(4):63-69.
[3]卞恩鸿.追问,我们的教学技巧——以“交换律”教学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5(1):60.
[4]王初明.“学伴用随”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6(1):56-57.
[5]葛炳芳,等.英语阅读课堂教学:阅读素养与综合视野[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