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独特价值与现实挑战
2021-09-10江瑞
江瑞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5-020-02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独特价值与现实挑战。文章首先通过与传统传播媒体进行对比,从两个角度分析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独特价值,然后进一步探讨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中所要面对的三点现实挑战,以期能够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传数字化传播的推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播价值 传播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数字化传播也逐步成为了信息传播领域的主流方式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国家开始尝试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工作之中,借助数字化传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例如,美国布朗大学,于2001年开展的SHAPE(Shape, Archaeology Photogrammetry Entropy)项目,就是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开展的专门性研究。近些年,数字化传播也成为了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点课题,故宫博物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相关单位和部门也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做了一系列尝试,如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3D文物展示、珍贵文物的数字化展览、线上虚拟展厅等等。那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遺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适合数字化传播?现阶段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工作需要面对哪些挑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阐述了几点看法,以期能够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推进提供参考。
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独特价值
随着我国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视,这些年很多鲜为人知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得到了有效发掘和有针对性地保护。然而由于很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与当地的人文环境和地域环境密切相关,离开了它的生存、发展的人文环境和地域环境,就很难得以真实再现。所以,相较于发掘工作而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工作难度更高、挑战更大。在过去几十年间,我国为了做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工作,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曾经利用纸质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等各种不同媒体形式来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工作,然而效果却不够理想,以致很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得到了有效发掘,却始终没有得到广泛传播。这些珍贵的、独具特色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仍然鲜为人知。
但是数字化传播却为这种不利局面的改变带来了可能。数字化媒介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不但颠覆了传统的媒介环境,同时也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的变革带来了新契机,让数字化传播成为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必然趋势之一。概括来说,相较于传统的传播方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相较于纸质媒体、广播媒体等传统媒体形式,数字化传播能够提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质量和传播效率,重新唤醒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机与活力。纸质媒体能够借助图片和文字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描述和呈现,广播媒体能够借助声音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但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广播媒体都很难达到“传神”的标准,也没有办法带给受众身临其境的感觉,以至于所传播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受众之间始终存在一定的距离感,传播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但在针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传播时却不同,数字化传播过程中应用的虚拟现实技术和VR全景技术,能够带给受众与现场观看、参与别无二致的感受和体验,无限拉近了受众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距离,也极大提高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质量和传播效率,真正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成为了可能。
第二,相较于电视媒体而言,数字化传播具备的可参与性、互动性,让受众切实参与到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过程之中,让受众成为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力量,极大地提高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拓宽了传播范围。电视媒体虽然克服了纸质媒体和广播媒体的不足,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更生动、更形象地呈现到了受众面前,但是却由于其传播形式的单向性,很难让受众参与到传播过程之中,也无法让受众成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传播主体。而数字化传播的方式则恰恰相反,数字化传播不但能够以身临其境的方式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到受众面前,同时受众还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了解相关信息,这些新式平台如今已成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网络中的主体。在利用数字化传播的可参与性、互动性,将受众转化为传播主体时,受众伴随传播内容的真情实感,往往更易被激发出兴趣、赢得其他受众的认可,这样一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现实挑战
根据上文分析可知,与传统传播方式相比,数字化传播具备的独特价值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成为了未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必然趋势。然而,在认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独特价值和发展的必然的同时,也要清醒分析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过程中面对的现实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工作的顺利开展。概括而言,现阶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传播形式和传播理念存在不足
当前涉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尝试并不少见。特别是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很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势采用了数字化传播的模式,将相关的传播活动搬到了网络之上。例如,“杨式太极拳”是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去年疫情以来笔者关注到有多人开始利用短视频或者是直播教学的方式在网络平台上教授“杨式太极拳”,这种做法无疑就是典型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但是在观看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虽然这些传播者将“杨式太极拳”教学搬到了网络上,也基本符合数字化传播的形式和标准,但是传播的内容却明显过于单一。绝大多数传播者在教学过程中只涉及了相关招数的教学,而对于“杨式太极拳”这一宝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如“杨式太极拳”强调的“不想法而法自到”、“后法自然而然而至”等习练要求中蕴含的“道法自然”思想却很少涉及,即使有少数传播者讲到了这一点,也只是三言两语简单带过。这就使得“杨式太极拳”这一鲜活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仅仅被凝固成为了固定的招数和套路,使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文化碎片和文化缺失。由此可知,传播形式和传播理念不够科学是现阶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对传播中的过度消费问题缺乏有效规避
数字化传播的可参与性、互动性,让普通受众成为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力量,使得传播效果明显提高。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任何事物都是一体两面的,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具体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而言亦是如此。数字化传播既增加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力量,同时也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消费现象带来了可乘之机。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但在搬上网络,走上数字化传播路径之后,某些人为了追求流量、关注和热度,有可能会针对宝贵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恶意扭曲,甚至引导舆论,歪曲事实。这些过度消费的行为不但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无益,还会反过来破坏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播。但是,现阶段国家对于网络上的这些现象和行为还缺乏有效的监管,从而使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仍然存在诸多“后顾之忧”。
(三)好的内容资源仍然比较匮乏
虚拟现实技术、VR全景技术,能够以“身临其境”的方式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到受众身边,是针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传播的有效手段。但是就目前发展实际而言,由于虚拟现实技术、VR全景技术等到运用存在较高的技术门槛,所以能够利用这些技术进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传播主体比较少,相应的市场上能够获取到与此相对应的内容和资源也比较少。例如,有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VR资源目前市场上就几乎是一片空白,再加上VR設备的价格也比较贵,综合考虑之下,很少有受众会在“资源少、设备贵”的情况下还有热情去进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VR体验。所以说,缺乏好的内容资源也是当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面临的现实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独特价值决定了数字化传播是未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必然趋势。但在认可这一点的同时,也要认清现阶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面临的现实挑战,并积极探索解决策略,以不断推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孙庚,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宋俊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3]薛可,李柔.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对受众城市认同的影响——基于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11):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