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助力,活化概念教学

2021-09-10孙元芬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概念教学问题情境高中数学

孙元芬

[摘  要] 数学是高中课程的必修科目,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容忽视. 其中,概念教学是重难点,学生对其的理解关系到对学科知识的构建,对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因此,要加强重视,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引入问题情境,以此辅助讲解,促进学生理解. 文章就结合实例具体阐述问题情境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以此探寻优化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问题情境

数学本身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其中相关的概念、定理、性质更是严谨,稍有偏差,学生就会进入理解误区,影响之后的训练、拓展.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尝试引入问题情境,一方面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在问题驱动下逐步深入,把握重点;另一方面将问题作为概念产生的背景,给学生搭建理解支架,以此降低学习难度,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概念教学中问题情境设计原则

1. 情感性

在大多数学生眼里,数学概念很难学,内容枯燥,存在很多难点. 分析这一现象,学生之所以认为数学难,是因为主观上存在惰性,不愿意深入了解,以至于一碰到困难就放弃,长此以往就产生了抵触心理. 对此,就要注重情境的情感性,结合实际,充分联系学生生活,给其营造熟悉感,让其深刻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而掀开数学神秘的“面纱”,深入其中,积极探究. 这样一来,不仅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还能提高其课堂参与度,真正参与.

2. 建构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 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笔者设计不同情境引导,巧妙利用生动、直观的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力,让其进行知识联想,以此促进知识“同化”“顺应”. 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两点:首先,要吸引学生,借助认知冲突激发其思维,让其在“最近发展区”中获得提升;其次,要运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构建认知的桥梁,让问题序列形成台阶,以此循序渐进,帮助其理解概念,灵活运用.

3. 探究性

新课改强调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促进自身思维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就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让其在实践的基础上观察、比较、归纳,以此激发主动探究的愿望,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发现规律,体会成功的喜悦. 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引导者的工作,密切关注学生活动,及时提供帮助,尤其是学困生,在其疑惑处及时启发,让其思维获得突破,增强学习信心.

[?]概念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具体运用

基于以上理论,在设计情境时,就要综合考量,着重学生兴趣,从概念本身出发,借助问题调动学生,让其主动参与到探究中. 具体实施时,可从概念本身出发,引导学生体会概念产生的源头,不断深入,把握本质,以此完善知识构建.

1. 创设趣味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在枯燥的概念教学中增加趣味,就能吸引学生,帮助其快速进入学习,展开数学思考,以此促进教学. 意识到这一点,在设计情境时,笔者注重趣味元素的调和,以此充实概念,丰富教学,给课堂增添活力.

在教学“函数”概念时,考虑到这是重难点,笔者就改变传统单一讲解方式,以趣味故事引入. 首先,笔者从一个“绕圈子”问题谈起,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呈现文字材料:在水都威尼斯,有一个著名的广场——马克尔广场,广场的一端有一座宽82米的教堂,十分雄伟,教堂前面是一片开阔的空地. 四面八方的游客经常在这片空地上做游戏:把眼睛蒙上,然后从广场一端走向另一端,看谁能走到教堂的正前方. 这时,笔者提问學生:“你猜结局如何?”学生开始猜测,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虽然只有短短的175米,但是没有人能走到教堂正前方. 这时,学生心中都出现了疑惑: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时,笔者接着讲述:1896年,有一个生物学家揭开了谜团,他在搜集大量事例后发现,这一切都是人为的!对于这一结论,学生表示很惊讶,对这一问题更加好奇了. 这时,笔者板书y与x的关系式:y=(0

2. 创设实际情境,体会概念产生

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源自生活. 对此,在设计情境时,就要注重学科生活性的运用,尝试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其在熟悉氛围中探究、思考,以此体会概念产生,发现生活中隐藏着的数学奥秘.

在“空间与几何”板块,我们不可避免地探究“球”,其中就涉及“球面距离”这一概念,虽然在教材中没有明确指出,但是学生在做题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并且对这一概念存在误解. 对此,笔者就借助问题情境引导,在理解存在性与唯一性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最小性”,即“球面上任意两点,经过它们怎样的一段弧最短?”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一问题,都已经借助经验知道结果,是一段大圆弧,但是并不清楚原因. 于是,笔者联系生活借助情境引导,首先,呈现事例并辅以图片,说明:1993年4月,上海东方航空公司的一架飞机从上海飞往洛杉矶的途中遇强气流,使得飞机上下颠簸,导致部分乘客受伤,最后飞机不得不在阿拉斯加紧急降落. 随后,笔者邀请一位学生上台将飞机飞行路线以及阿拉斯加的位置画出,并且要求全班学生观察. 对此,学生产生了各种疑惑:“为什么飞机要经过阿拉斯加?”“飞机绕远的目的是什么?”“怎样的一段弧是最短的?”对于学生的疑惑,笔者没有急于解释,而是提供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尝试操作检验. 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最终指名多个学生交流,得出结论:随着半径的增大,弧长越来越短. 由此,学生便在实践探究中解决了问题,不仅充分理解了“球面距离”这一概念,还发现弧长的奥秘.

由此,笔者从中获得启发,对于概念的理解大多数都不是事先想好的,如果直接灌输给学生,他们理解不了,不如引导他们观察、体验、分析,让其在实践中归纳,以此体会概念来源,切实理解,达到预期目标.

3. 创设直观情境,深化概念理解

对于概念学习,大部分学生存在问题,或多或少,或大或小. 分析原因,主要在于高中数学概念本身存在抽象性,这与学生现有认知产生冲突,使得其在理解过程中产生问题. 对此,就要借助直观情境改善,尝试将抽象内容具化,以此降低难度,促进学生理解.

众所周知,学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尤其是数理化,意识到这一点,在设计概念教学时,笔者会有意识整合,以此加强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 “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涉及很多板块,对于学生之后的综合练习有很大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很容易混淆,对此借助物理中的简单电路图帮助学生理解. 首先,笔者简单介绍四种关系,即“充要”“既不充分也不必要”“充分不必要”“必要不充分”. 随后,笔者展示四种电路:

对于从“文字”到“图形”的转化,学生觉得很有趣,随即投入其中,展开积极思考. 在这一过程中,考虑到学生认知有限,笔者给其提供充足的认知空间,先让其独立探究,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在班级讨论,以此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会巡视、辅导,提供必要帮助,以此突出情境直观性特点,确保学生都能掌握. 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概念“难理解”的问题,还给学生提供概念学习的思路,让其在之后的学习中能融会贯通,更加灵活地学习数学.

总之,问题情境下的概念教学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不仅能落实新课改研究性学习的要求,还能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做好引导,借助情境充分调动学生,让其在问题和兴趣的驱动下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以此深化概念学习,完善知识建构.

猜你喜欢

概念教学问题情境高中数学
刍议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初中数学课程概念教学的求真与探微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漫谈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