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优化路径研究
——以三峡大学体育学院为例
2021-09-10谢晓艳马佳佳李世鹏焦岩
谢晓艳,马佳佳,李世鹏,焦岩
(1.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2.宜昌市伍家岗区杨岔路小学,湖北宜昌 443000)
三峡大学因自身的地理特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文化特征以及经济增长的内在需求等多种因素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环境优势。因此,在推动学校迈向高质量创业教育化发展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其创业教育本地化发展,开展全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加强体育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与共存,积极搭建体育学院创业教育教师成长平台,逐步形成独特的创业教育体系。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选取三峡大学体育学院在校师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向三峡大学体育学院在职教师和学生发放问卷,电子问卷调查共计填写293 份,其中学生263 人,教师30 份;问卷填写为评分形式,1到5 分别为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
利用SPSS 软件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其中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信度系数值分别为0.864 和0.903,研究数据信度质量高。使用KMO 和Bartlett检验对问卷进行效度验证,结果显示: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的KMO 值分别为0.723 和0.921,教师问卷研究数据效度较好,学生问卷研究数据效度非常好(见表1)。
表1 问卷信效度检验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升
2.1.1 体育专业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分析
结果显示,体育专业教师和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同感的平均值分别在(2.867±1.252)分和(3.110±1.238)分,意味三峡大学体育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高的认同感,赞同并认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对创新创业的内涵意义和认识调查结果发现教师的平均值(3.200±1.157)分比学生的(3.095±1.230)分要高,符合一般发展规律,且同时存在清晰认识创新创业内涵和意义的教师和学生。使用Pearson 相关系数去研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意义的认识和学院是否有必要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之间的相关关系,可知: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388,并且呈现出0.01 水平的显著性,说明两者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反映出三峡大学体育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对创新创业了解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全面评价和认知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为创新创业教育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更有助于三峡大学体育学院全面深入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见表2)。
表2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师生对创新创业认识情况
2.1.2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丰富
近几年三峡大学体育学院一直致力打造“体育专业创业教育平台模式”,构建“4 平台+模块”实践模块支撑体系,以“阶梯式”发展形势为师生提供实践平台。推进学院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向学生开放各类实验教学平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培训讲座等,调查数据显示,这几项的平均值均>3.300,处于中等偏上的位置,说明学院正积极大力推广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且效果良好。纵向比较发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的举办、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其效果及力度均要优于学院向学生开放实验教学平台、组织创新创业讲座、宣传创新创业政策、树立学生创新创业典型情况等活动(见表3)。
表3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情况
结果表明,学院正积极改变人才培养现状,主动探索新人才培养模式,且有一定的收获和教学效果;但在向学生开放实验教学平台、组织创新创业讲座、宣传创新创业政策、树立学生创新创业典型等几个方面还需加强。
2.2 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
2.2.1 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
创新创业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用型教育模式。学生是否参加过创新创业竞赛、论坛、培训、体验等相关活动,和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对个人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两项调查结果呈负相关现象,这意味着学院在校园内组织安排的竞赛、论坛、培训等对学生创新创业没有明显帮助。这是因为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多且杂,缺乏实践机会,理论知识转化成可操作性的实践机会少,对学生没有实质性的引导作用。同时教师对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完全融入了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得分均值在(2.767±1.331)分,分值偏低,说明学院尚未将创新创业教育完全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2.2.2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
调查显示,被调查的体育学院的学生中仅有36.88%的学生选修过创新创业课程,说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体育专业学生中推广不够广泛,普及程度不高。教师的调查问卷中,关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调查的得分均值在(2.433±1.305)分,整体分值相差较大,说明教师对学院设有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认同度差异较大; 关于课程与专业教育融合度的调查得分均值在(2.767±1.287)分,小于3.000,整体分值偏低,同意度不高。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由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医学、教育学等专业学科课程组成,但课程缺乏明显的主线逻辑,尽管涵盖了主要课程,但课程之间融合性低下,学生难以将各科学习融会贯通,形成系统学习体系(见表4)。
表4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创新创业课程情况
2.2.3 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
结果显示56.67%的教师没有参与过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课程、体验等,66.67%的教师没有带过创新创业团队,缺乏理论指导,与实践脱节。在关于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方面的调查结果发现教师的同意程度一致偏低,得分均值不高于2.700,意味着教师无法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学和指导能力,很难有效激发师生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精神,并难以融入创业潮流。没有为教师提供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指导和培训,是高校自身未能提前做好早教育、早培训、早准备的问题责任,这也是体育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无法前进的主要原因之一(见图1)。
图1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创新创业师资情况
2.3 体育专业创新创业平台的问题
2.3.1 平台机制不健全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要想得到有效开展有赖于院校建立适当的实践平台,以便为体育专业学生提供可用于实现自我发展的实践路径,提升其综合素质,锻炼创新创业能力。首先,在管理机制方面,尤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各方分工不明确,没有形成完备的管理体系,社会、学校、学院、专业和学生均能影响一个专业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其次,激励机制不健全,学生、教师均缺乏动力,无法有效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调查结果发现学院允许教师创业,激励教师投身创业大潮的得分均值为2.56分,采用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激发师生的创业活力的得分均值为2.267 分,中位数为2;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动力不足,缺乏相应的服务机制和规划,使得学院教师无法教授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实际作用的知识。
2.3.2 经费来源单一
从学生参加的创新创业活动类型来看,都属于校园活动,社会创新创业活动或者社会与学校合作的创新创业活动数量几乎为零,导致无法有效投入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参与规模和训练水平也因资源短缺无法发展与提高,训练质量停滞不前甚至有所下降。从经费来源构成来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基本依赖政府财政拨款,相当多数高校不能按照教育部《通知》中的要求为“国创计划”提供配套经费,仅有少数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尚未形成三维(立体化、多元参与、多方协作)的创新创业人才体系。
3 对策与建议
3.1 完善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3.1.1 以学生为根本,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衡量专业办学质量的标准主要看专业培养出的人才能否快速适应社会的需求与发展。现今,体育人在“量产”,适合体育人的岗位屈指可数,知识早已开始交叉融合,单一的体育知识或技能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而要大胆走创新创业道路,以就业支持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培养以职业为导向,将理论研究的学术性人才和实际操作的技术型人才并行的,拥有足够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能将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的实际人才。我们将这样的人称为“应用型人才”,也是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将进一步促进创新和创业教育的成功。
3.1.2 以教师为主导,健全教育培养体系
教师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教育是变革学生身心的工具和手段,课程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落脚点,人才培养的载体是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合理与否,实施是否有效,课程质量高低,都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好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具备充分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要根据体育专业之间的差异性而变化。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培训机制和保障体系,以确保激发创新精神和创业活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根据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差异性设置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式,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主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社会的现实需要。
3.1.3 以社会为导向,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近年来,体育专业设置点大量增加,体育专业人数也大幅增长,导致出现供多于求的现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直亮着红灯警示,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不断探索新型人才培养途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已成为社会共识。体育创新创业的实现方式一般分为“自主创业”“体育产业”“就业创业”,而这些是直接与社会相联系的;因此学院要落实校园与社会的链接渠道,实行校企合作,做到校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结合,提供真正能服务学生、帮助学生的社会企业平台,全面发展学生的社会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以社会实际需求导向带领学生自主创业。
3.2 优化体育专业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3.2.1 重视政策和资源的支持,加强力度
首先,学校应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投资比例。特别是要落实“自筹资金比例不低于1∶1”的要求,扩大师生的创新创业规模,营造师生活跃的校园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和活动中。其次,借助社会力量等多方筹集资金,鼓励社会力量提供资金或物资等多重支持形式,通过政府、社会企业、高校等建立的创新创业平台,让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专家以及成熟的创新创业成果,与成功的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将课程理论知识在交流中理解与内化,转换成创新创业宝贵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高校创新创业平台的作用。
3.2.2 完善创新创业平台管理机制,优化结构
实践活动是检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方式,“4级平台+模块”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在教学成果中已初见成效,平台管理机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阶梯式发展活动过程的优劣;因此,有必要合理定位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要求进一步完善分类指导服务体系,合理规划不同层次的平台培训计划,建立健全相应的平台管理和考核激励机制(见图2)。
图2 四平台+模块阶梯图
在区域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周围分布创新创业生态链,创业教育系统要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与商业需求,整合教育、科学、信息、技术、资本和社会资源,并实现多元化以及低门槛的创新设计。为各个专业提供分类资助,以实现创新型和企业家型人才的多元化和互补性,并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大胆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3.2.3 构建开放共享平台,实现共赢
在平台建设中,学校要避免学生闭门造车,资源独享的局面,借助平台的力量组织学习沙龙、交流会以及竞赛等活动来完善人才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综合院校的多专业多学科优势,开放实践基地,鼓励学生走出专业、走出学院,吸引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为更多有创新创业天赋的学生创造集社会、政府、高校各方资源于一体的开放共享性的创新创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