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复合生态系统建设的指导意义
2021-09-10梁运姗刘慧丽曾洪吴志斌肖智华王华
梁运姗,刘慧丽,曾洪,吴志斌,肖智华,王华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洞庭湖区农村生态系统健康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128)
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兴的先进文化,是促进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它旨在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存。近年来,伴随着生态文化研究突破环境科学的概念,扩展到人类学、社会学乃至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1],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微观的社会生活及宏观的国家政策都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文化思潮。生态文化的兴起一方面是为了填补现实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当代生态科学和复杂性科学发展的结果[2]。该研究将对生态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进行概述,并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指出生态文化对自然、经济和社会子系统建设的指导意义。
1 传统生态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及其历史渊源
1.1 传统生态文化理念
在我国古代,虽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化一词的概念,但从古代先贤的思想中我们可总结出以下几点蕴含生态思想的理念。首先是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整体思想;其次表现为关爱生命、生态平衡的生态伦理思想;最后是取用有节、用养结合的生态保护思想[3]。
1.2 传统生态文化的特征
传统生态文化经过人类不断的实践检验与发展创新绵延至今,可以从时间、内容、范围、传承性4 个角度总结出以下特征。就时间而言它历史悠久,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儒、道、墨等诸多学术流派都对生态文化思想有所提及。就其内容而言它涵盖丰富,在历朝历代的法律、政治、经济、地质灾害的文献记录中均有涉及生态文化,如宋代地方官员发布的有关于保护青蛙等益虫、益鸟和濒临灭绝动物的文件资料[4]。就其范围而言它受众面广,历朝历代的官员及其平民百姓对环境、地貌、水文等均有所关注。就其传承性而言它源远流长,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并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人类的生产实践中不断传承与创新[5]。
1.3 传统生态文化的发展历程
传统生态文化自春秋战国起发展至今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由敬畏自然、依赖自然到征服自然再到保护自然的转变,其发展史是人类对自身行为的实践反省与批判的过程,是人类不断走向进步的标志。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了天人合一、取用有节、敬畏生命等思想,传统生态文化的雏形逐渐形成。进入农耕时期后,人们通过自身的生产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来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像传统农耕器具犁、镰刀、耙和石磨等器具均诞生于此时期,此时期是人类摆脱纯粹依赖自然,走向以自己的意愿生活的起点,同时也是通向现代文明的桥梁。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们以开展工业革命来引领生活,企图征服自然。但人类对自然无尽的攫取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能力,导致生态环境发生严重恶化,因此运用生态理念来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已成为现实所需。
2 新时代生态文化的概念、特征和突破
2.1 新时代生态文化的概念
新时代生态文化是在传统生态文化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兼具时代性与创新性的时代文化。它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的一种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是一种关于人的社会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文化[6]。
2.2 新时代生态文化的特征
新时代生态文化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生态系统,它所关注的重心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其具有如下独有的特征,首先从文化的属性而言,生态文化是一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先进文化,揭示了地球上的生物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7],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其次从文化的功能而言,生态文化能科学地协调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之间的整体平衡,以达到人与自然科学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最后从文化的时空性而言,它具有传承性,新时代生态文化与古代传统的“天人合一”自然观一脉相承,具有鲜明的传承特色。
2.3 新时代生态文化理念所引导的政策变革
党的十八大在会议中指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使其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等方面有机融合,并提出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最新生态理念[8]。该理念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党的十九大在党的十八大理论的基础上做出了几处改进创新。首先大会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强调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9]。其次大会洞悉我国目前生态现状,明确提出了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思路和举措,发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号召。最后大会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提出我们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求经济发展,而是要为全球生态保护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党的政策变革将生态文化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价值理念高度,生态文化不单是指单一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是将其融入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的建设发展中,这标志着党对生态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台阶。
3 传统生态文化与新时代生态文化的差异分析
明确新旧生态文化的更迭,分析对比其差异有利于挖掘传统生态文化的内涵,了解生态文化的发展矛盾,突出新时代生态文化的本质特征。
根据新旧生态文化的概念与特征,可从表1 文化差异属性归纳总结出几点差异。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属性讲,传统生态文化过度依赖自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 而新时代生态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考虑的是人类的永续发展。从理论依据上讲,传统生态文化缺乏对自然科学的论证与分析,承认大自然的协调能力与智慧,但缺乏科学、具体的认识。而现代生态文化是由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思想同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衍生出的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的思想。从可操作性角度讲,传统生态文化主要从个体的德行修养实践阐释生态思想,而忽视对现实生态环境问题解决途径的关注,缺乏实践性与可操作性。从二者关注的重心讲,传统生态文化更关注自然造化整体的价值,而新时代生态文化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复合发展观则是以人为核心,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基本要求[10]。
表1 传统生态文化与新时代生态文化的差异对比
传统生态文化凝结了先贤的智慧,但由于社会生产力落后、文化水平低下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往往缺乏严谨的科学论证,人们在错误民俗的影响下追崇迷信、信奉鬼神,生态文化的发展存在诸多的局限性。现代生态文化在传统生态文化基础上得以继承与创新,使其更具完整性、时代性与进步性,它能更好地指导人类生产活动,满足人类生活所需。
4 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4.1 复合生态系统理念
环境科学家马世骏教授于1981年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他简明扼要指出:“当今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自然是一个复合大系统的整体,社会是经济的上层建筑;经济则是社会的基础,又是社会联系自然的中介;自然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是整个复合生态系统的基础[11]”。复合生态系统理念不再是单纯地从人或自然的角度看待生态系统,而是发生了从线性思维到综合思维的转变,从社会、经济、自然各个子系统综合考虑,以实现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
4.2 生态文化对复合生态系统的指导意义
4.2.1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存在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诸多环境问题,国民的生存与发展也将受到严重威胁。因而运用生态文化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有效指导人类缓解上述生态危害。与此同时,人类应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全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4.2.2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生态文化强调,经济发展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但又提高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生态问题的解决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12],二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当我们在经济发展规划时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剥离,必将引发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从而阻碍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
4.2.3 生态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在任意历史时期,社会的发展都需要以生态为本的文化理念来推动,因此生态文化在推动当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生态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传统生态文化历经千年,通过不断实践和改进,可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有力可靠的思想保障。其次,生态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生态文化以其对工业文明和生态现状的反思和批判,重新规范了人们的思维观念,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13]。
5 结语
新时代生态文化是在传统生态文化“天人合一、取用有节、敬畏生命”的思想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它不仅使人与自然的相处模式发生了转变,提出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理念,还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指出了生态文化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显然生态文化已成为当今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当代研究生教育不仅要求培育出善于科学创新与技术开发的专业型人才,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样是其教与学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