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命题观:语文要素向评价要素转化

2021-09-08曾扬明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1年2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转化

曾扬明

【摘要】依据国际PIRLS阅读素养体系下的测试模型,将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融入,并转化为评价要素,使教、学、评的一致性真正体现。文章探讨了遵循统编教材的编写规律,从评价思维反观语文要素转化为评价要素,建构成表现性评价、增值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纸质监测性评价,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发展的学业评价模型,真正在评价中指向学科核心素养,以此诊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关键词】语文要素,评价要素,转化

一、语文要素与考评一致的可能性

有什么样的命题方式,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样式,命题思维会影响一线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从笔者所在的福建省当前的质量监测卷来看,较关注国际PIRLS阅读素养体系下的测试模型,测试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于是,其他学段也纷纷效仿此类阅读测试体系及模型。

PIRLS阅读素养体系下的测试模型,在命题的形式上,从检索、理解、运用、评鉴、质疑创新五大层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其科学性与实用性。但从内容上来看,命题者离开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自行选编短文再依据五大层级设计命题内容。将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抛开,这一做法值得商榷。比如,就检索来看,统编教材中诸多语文要素都可以作为检索的命题方式来呈现。如,“学习批注”“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阅读时关注人物的神态、言行描写”等都可以在自选阅读材料的情境中作为检索能力的考查来命题。也就是说,不管你的命题思维如何,统编教材中的语文要素都可以在自选阅读材料情境的命题中呈现出来。

关注命题的质量,要从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出发,为的是教、学、评的一致性,即教师围绕语文要素来设计学生学的活动;在考查时,命题也能科学地考查到学生能否在具体的情境中,联系或运用语文要素完成语文的任务。这就体现为教师教学语文要素后转化为学生学语文要素的实践活动,考试评价也要在具体情境中用到语文要素以解决问题。

命题前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是要厘清语文要素中的策略要素、方法要素、能力要素、知识要素、态度习惯要素等,要进行梳理与系统认知。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暗含两项知识:在具体的情境材料阅读中,应抓住什么来体会思想感情,是语言、心理,还是动作;“重点部分写具体”,阅读时要懂得詳写与略写,读懂详写的部分是怎么写的。本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属于方法性知识,在不同的名著中,阅读方法不同,要在具体的名著阅读中习得阅读方法。

正确地将命题视点转移到语文要素上来,有利于教师围绕教材教语文要素,又可不拘泥于教材,更好地把目光聚焦到学生这一头,察觉语文要素是否有转化的问题。另外,教师既要分析语文要素属于方法、策略、能力、知识、习惯中的哪一类,又要将这些要素转化到具体的阅读情境中完成任务,形成语文能力。这样考查学业质量才有效度和信度。

学习习惯或学习态度的知识,是无法用纸质命题测试可评价的。因此,这里涉及另一个概念——评价,“评价”和“命题”这两个概念,不是一回事,评价是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对学生学业质量的一个诊断过程,命题是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的一个工具。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停留在命题上,要关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二、评价思维反观语文要素的转化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以纸质命题的方式来评价学生,一份试卷定终身的“唯分数论”依然是学业评价的主导方式。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范围,我们要把目光聚焦到以评价思维来反观语文要素的转化上。

1.对评价要素的认识

从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上来看,如果围绕着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我们要试着对语文要素进行系统理解与分析。语文要素只是一个统称,包含着知识、能力、习惯、策略、方法等诸多内容,哪些是基本方法,哪些是基本知识,哪些是基本策略,如果不弄清楚,就势必会在评价上成为“糊涂账”。除了语文要素之外,教材选文的本体性内容也是学生要掌握的,如字、词、句、篇,学生通过积累,形成言语经验。如果没有把言语经验的积累作为评价内容,那么,不仅语文要素没有具体的情境依靠,还会削弱生字词语、优美的篇章等语言积累。因此,评价元素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其一,语言积累向经验转化。统编教材中不乏经典的语段,但单元导读的语文要素中没有标明要积累哪些词句,哪些语段要背诵(课后思考练习除外),考虑到学业负担和个人的差异性,不同的人积累的方向不同。但在小学生记忆的黄金年龄期,适当背诵一些、积累一些,是非常必要的。如四年级下册的《绿》《猫》《母鸡》《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这些选文中有不少经典的语言,适当时可以让学生背诵积累,形成言语经验。这一点在统编教材的语文园地或课后思考练习题中有体现,这些要适当作为评价内容。

其二,语文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统编教材诸多要素都是针对语文知识的。语文知识的评价,关键在于在情境中运用什么知识来完成任务,评价的能力价值才能体现出来。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选文为《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等,其语文要素“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属于语文知识,这个知识,如何在科学的评价中命题,依据阅读情境材料,设计实践任务,转化为学生的行为?按照评价的层级类型,可以用“检索”的方式,在选文中找出相关细节描写的语段、场景描写的片断,也可以用“运用”的方式,让学生结合具体的阅读情境进行补白,完成场景描写或细节描写的片段表达,也可以用“推论”的方式,依据具体的情境推论出具体的场景或细节,还可以用“鉴赏”的方式,让学生品读欣赏细节描写的好处及优势。

其三,言语能力向素养的转化。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中,有些是要学生掌握的基本能力。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里既有方法,又有能力。这个要素,要在具体的阅读情境语段中转化,让学生懂得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一段话,可以让学生“检索”中心句或结合段落意思选择恰当的词句,考查学生是否把握了这个要素所需要的能力,这实际上是一种素养。

其四,阅读策略向运用的转化。统编教材所安排的语文要素中,有三年级的“预测”、四年级的“提问”、五年级的“阅读有一定的速度”、六年级的“有目的的阅读”等阅读策略。在评价中,不是要学生记忆预测方法,而是要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借助辅助材料,拟出预测的任务,让学生把学过的预测方法用在情境中来解决问题。“提问”策略也是如此。五年级的“阅读有一定的速度”在评价时,只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借助阅读材料来完成,靠的是平时运用,形成表现性评价。

其五,学习方法向能力的转化。语文要素中很多是学习方法的呈现,例如,运用“想象”策略体会语言文字形象之美的训练要素,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是这样表述的:“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边读边想象画面”,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读句子,想象画面”等。这些阅读训练要素形成逻辑链条关系,不同学段对“想象”有不同的要求,命题时,就要求学生运用想象的方法来完成不同的情境任务,形成能力。

其六,学习习惯向态度的转化。语文要素中语文习惯的提示也不少,如批注的学习习惯,虽可归纳为方法,更为重要的是一种学习习惯。对这种习惯的评价,只有转化为平时课文学习或整本书阅读的实际情境,才能考查学生是否形成习惯与态度,这是纸质命题无法完成的。

以上是围绕语文要素来思考命题性评价的内容。因此,在命题时,可分为四个板块:语言积累与运用,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言语经验的积累或言语主体的积累;知识与能力,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语文要素中知识与能力层面的转化;鉴赏与表达,主要是在真实的阅读材料情境中考查学生对要素的运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习作与交流,主要是考查学生习作(表达)要素的转化。

2.梳理语文要素的转化点

统编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呈现序列化,很多要素是同一范畴的,我们在进行命题性评价时,各个学段的语文要素的点要把握好,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评价目标,精准命题。如以“感受人物”为点的要素有: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不同学段的命题,评价转化点也应不同,要素中“心情”“品质”“内心”“形象”是关键点,在命题材料的选择上,要依据不同学段要求呈现出来,避免出现“越位”的命题性评价。类似的还有“复述”,一年级下册课后练习题就出现了“复述”的要素,不同学段对“复述”有不同的要求,命题的转化点,关键不是在复述,而是复述的具体达标要求:二年级学会借助图片、表格讲故事,三年级安排了详细复述,四年级安排了简要复述,五年级安排了创造性复述。

三、语文要素转化为评价要素的策略

当我们提到评价时,就易简单地误作纸质的命题性评价。实际上,依据汉语母语学习的特质,纸质评价虽能考查学生学业的质量,但是评价的信度与效度会出现偏差。因此,改进纸质监测的评价手段是必然趋势。笔者提倡以“关键数据+学业作品+典型事例”的方式来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这样,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才能全面体现。所谓的关键数据,就是学生纸质评价中呈现出来的数据分析,主要是从试卷各个板块、学生得分与失分的情况进行统计,再把各题还原成语文要素,诊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转化情况,从而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学业作品,主要是考查学生学习后的学习成果,从而判断学生学习习惯和态度及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典型事例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改变的情况作个体描述。

1.分门别类架构评价模型

一是学业作品,学习方法转化为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即体现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表现,将学业作品作为考查学生学习方法是否真正把握的一个重要工具。我们以四年级上册的语文要素来分析。

第一单元: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可采用学生朗读课文录音、线上播放的方式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画面感。

第三单元:连续细致的观察。班上种一植物,让学生连续性地观察,并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形成真实的日记,进行展示。

第四单元、第七单元: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可结合一学期的整本书阅读,考查学生能否把每个章节中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写清楚。

第六单元:批注的方法阅读。也是结合一学期的整本书批注式阅读,考查学生的批注能力。

二是数据分析,语文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命题性评价。语文要素中暗含着语文知识,这种知识主要是程序性知识,也就是怎么做的知识。这主要通过纸笔来测试,在具体阅读材料的情境中考查,应作为考查核心,对命题者专业要求很高,一是能否扣住语文要素的转化点,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点面结合写场面”,关注场景描写的知识,从关注整个场面又聚焦到个体活动的细节,这就是转化点,全面具体;二是能否依据真实的阅读材料情景设计适宜的题干,即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呈现题干。“点面结合写场面”,可以在具体情境中设计多种样式的题型,不论从鉴赏题角度,还是从运用角度,都是用知识来考查实际能力。评价诊断时,从得分与失分的数据中分析学生对“点面结合”理解或运用的转化情況,诊断学生对“点面结合的场景描写”这一语文要素的转化能力,从而为改进教学或学习方式与方法作参考。

三是典型事例,学习习惯转化为增值性评价。学习习惯,是无法用数据来体现的,更不能客观化。特别是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书写习惯、朗读习惯,第二学段的“学习转述、复述”的思维表现,第三学段的“提高阅读速度”,这些要素都要在平时关注,用描述性的语言来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个体描述,反馈给每个学生,重点考查学生的进步情况,即增值性评价,力求回避横向评比。

当然,学生在完成考查任务时是整体进行的,语文要素转化为评价要素,不是把要素简单肢解。要素之间互相包容,对学习习惯的考查有知识的存在,对学习方法的考查也有知识的存在,对知识与能力的考查也有方法的存在。我们在考查时,要有侧重,要学会诊断分析要素分类之间的联系,便于监测学生的学习质量,以便改进教学。整体模型图式如下:

2.注重评价情境的转化

“情境”可作为教学或评价的真实任务的环境或背景,便于实现学以致用或检测学科核心素养。可见,评价要从“一个一个语文要素”转向“在什么情境下运用什么语文要素解决什么问题或完成什么任务”。这里“情境”与“任务”是两个关键词语。一切语文要素的转化都需要任务驱动,而任务就得在具体的情境中设计。如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要想做好命题式评价,就得选好阅读材料,考查学生展示提纲并进行复述,抓住关键词进行复述,还可以通过画思维导图进行复述,或者是图画提示进行复述等。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不同的情境要求,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去应对,以增强评价的趣味性。实践证明,评价如果脱离真实的情境,就会导致用不实践的方法学语文。

评价要注重过程性、增值性、表现性及成果性,如果学语文持一种“只要会解题,读书不重要”的观念,就会让学生脱离真实情境学习语文,这样是不可能形成语文素养的。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转化
立足语文要素唤醒美妙体验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落实语文要素,教好单元习作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