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分析与再思考

2021-09-08谈永康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1年2期
关键词:现状分析小学阅读教学

谈永康

【摘要】随着统编语文教材的全面实施,整本书阅读在中小学掀起了阶段性高潮。据区域调查问卷显示,整本书阅读已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内容。学校、教师虽重视整本书阅读,但存在经验不足等问题。因此,当下推进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对整本书阅读的意义进行再认识。同时需要丰富图书资源,着眼学段统筹安排,持续推进整本书阅读;创新课堂模式,着眼可操作、可迁移,整体优化整本书阅读;推动表达交流,着眼学生阅读需要,分享整本书阅读成果。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小学,阅读教学,现状分析,再思考

读整本书,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贯做法。张志公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一书中指出,传统语文教学在儿童基本过“识字关”后就要进行读写训练,这时老师主要就是指导读书,“教学生读《四书》《五经》;配合读经,教学生阅读简短的散文故事和浅易的诗歌,教学生学对对子,有的还教给学生一点极浅近的文字、音韵的知识”。朱作仁主编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也是把“博览”作为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经验之一。梁启超、叶圣陶等现代语文名家接续了这一传统。梁启超在《治国学杂话》中说:“应当在学生时代就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这样才能尝到读书的乐趣,如果在学校中不读课外书,以养成自己自动的读书习惯,这个人简直是在剥夺自己终身的幸福。”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朱自清两位先生就在倡导“整本书阅读”,他们共同编写了《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其中,后者举了七部书作例子,包括《孟子》《唐诗三百首》《呐喊》《爱的教育》等。叶圣陶还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提出把读书作为语文课程的主干,“现在的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書,而不该用单篇短章。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

现代语文教学已走过百年,人们逐渐意识到分析课文、讲解知识不是中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大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诚如温儒敏指出的那样,“现在的学生读书很少,好多人除了教材教辅类书,基本上不读书”。2017年,全国使用统编语文教材,整本书阅读“走进”教材,“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编写思路让课外阅读课程化真正落地。

整本书阅读,在语文课程的视野里是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书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在某一个时间段,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大人和同伴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几年,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讨论、探索成为教改的热点。

一、当下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

我们设计了整本书阅读调查问卷,期待管中窥豹,审视当下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长短得失。调查显示,读书已经成为小学生课外生活的主要内容,语文教师普遍重视整本书阅读,但随着实践的深入,深层问题也在显露。

1.当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可喜之处

课外读书正成为小学生的主要生活内容。“平时,除了学习、休息,有了空余时间,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学生的选择如下:看电视占8.06%,玩电子(电脑)游戏占10.65%,找同学玩占15.81%,读课外书占33.23%,跟家人在一起占12.58%,发展兴趣爱好占19.68%。数据表明,小学生有着较为丰富的业余生活,其中,读书成为孩子们最多的选择,约33.23%的小学生在学习之余,第一选择是读书,表明小学生普遍对读课外书有一定的兴趣。

在学校,教师重视小学生读书。参与调查的403位教师中,270位教师组织学生阅读了3本及以上的课外书,129位教师组织阅读了1~2本,387位教师会给班级学生推荐相关书目。有93.2%的教师认为其所在学校重视课外阅读,98.99%的教师所在的教研组有课外阅读计划,其中79.3%的教研组开展相关活动的次数为2次及以上。可见,课外阅读课程化,有效推动了语文教师理念的更新与行动的跟进。这与近1/3的学生将读书作为其课外生活的首选有直接关系。

2.当下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生读书资源不足。60.61%的语文教师认为供学生借阅的图书资源不多。这一问题在面广量大的农村小学中更加突出。一方面,图书不便宜,一些家庭不能满足孩子的阅读需要;另一方面,学校图书配置不足,如课程标准中的指定书目不能配齐。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能够利用身边的图书馆资源,寻找自己喜欢的读物,但是仍有超过38%的学生从不去图书馆借书。

其次,学生读书缺乏交流。调查显示,44.5%的学生从来不跟家长、老师、伙伴交流读书心得,能做到跟别人交流的学生仅占42.58%。72.73%的语文教师认为“时间不够”。学生回家后要完成各种作业,有的还要上兴趣班,读书只能“忙中偷闲”。客观来说,学生缺乏交流,也与家长有直接关系。“家长对你的课外阅读的态度是怎样的”,71%的人选择“非常必要,必须重视”,但是将近1/3的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持不支持态度;“家长在家有阅读的习惯吗”,42.9%的人选择有阅读的习惯。但是,也有近1/6的家长从不读书,家庭读书氛围堪忧。

最后,教师指导缺乏经验。除“时间不够”外,约57%的教师认为自己经验不足,表现为重视学生课外阅读,但是除了布置阅读任务,不知道如何介入学生阅读的过程,知道上好阅读交流课很重要,但是不了解基本的流程与教学方法等。

二、当下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意义的再认识

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学者、专家等多有论述。顾黄初认为,读整本书的意义主要包括: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有利于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锻炼其思维能力。北京特级教师李怀源认为,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在于发展语言、锻炼思维、丰富体验。江苏省特级教师周益民认为,整本书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认识并掌握阅读不同文本的一般方法,同时形成包括意志力在内的阅读能力,促进个性化阅读趣味的形成。

推进整本书阅读已有数年,我们不妨换个视角来看整本书阅读对学生的意义。

首先,整本书阅读是一个新鲜的词。

好的书,就是给孩子一个崭新的世界。学生读课外书,其实是过一种新鲜的精神生活。一个孩子只要撒谎,鼻子就会变长,这是怎样稀奇却又可怕的故事,哪个孩子不会被吸引;生老病死,国人不大愿意多说,但是读《一片叶子落下来》《獾的故事》,孩子却能自然、安静地去思考生与死这样的命题。读《十万个为什么》,每时每刻都在生发好奇心,也在增长见识;读《夏洛的网》,小小动物们的友情如此温暖、神奇;读《爷爷一定有办法》,从蓝色的毯子到蓝色的扣子,串起一個男孩的成长记忆,最妙的是上面约瑟一家的故事,下面却是老鼠一家的传奇,而链接二者的恰恰是这蓝色的毯子……

其次,整本书阅读是一个温暖的词。

冰心在《忆读书》中写道:“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读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后来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这是冰心的小时候,也是很多人的小时候。如果说“新鲜”关乎认知,那么“陪伴”关乎情感。睡不着的时候,看看书;孤独的时候,看看书;害怕的时候,看看书;怯懦的时候,看看书。书,是人生不离不弃永远的伴侣。

最后,整本书阅读是一个神奇的词。

最好的德育在课外阅读里。上海市松江区语文教师陈爱君有一段时间带学生读《弟子规》。一位家长记录了自己的孩子读了《弟子规》后的变化。

一天早上起床,女儿对我拿给她的衣服表示不满意:“妈妈,这件衣服昨天我也穿着,而且又紧,很不舒服。”“时间不早了,晚上再换,天也凉,这件厚的正好。”

女儿听了,还是不太情愿的样子。早上真是寸秒寸金啊,再不快点,上学肯定迟到,我的火一下子就升上来了,提高嗓门,但想起近期她读的《弟子规》,我冷静下来,控制住火气问她:“《弟子规》里有句‘衣什么来着?”她马上回答“衣贵洁,不贵华”。与此同时,女儿也马上安静下来,几分钟后,她就穿上衣服,走出卧室开始洗漱,后来还搂着我说:“妈妈,我知道自己刚刚错了,你就原谅我吧!”我由衷地感叹:“就知道乖女儿不但会背《弟子规》,而且也能遵循去做的!”如果按照我以前的做法,这次一定又会成为母女嗓门高低的大决战。正因为女儿读了《弟子规》,我也委婉地提到了其中的一句话,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整本书阅读是新鲜的、温暖的、神奇的旅行。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人读什么样的书,往往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三、当下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教学再思考

推进小学生整本书阅读。必须基于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从前面的调查问卷出发,我们认为须要着眼学生实际需求,做到三管齐下,即丰富阅读资源、创新课堂模式、推动表达交流。

1.丰富阅读资源,着眼学段统筹安排,持续推进整本书阅读

统编教材安排的课外阅读既有童话、寓言、神话故事,也有小说。显然,在读书的初级阶段,这样的安排是面向全体小学生的。总的来说,这些书都是好书,可以用“古今中外,浓缩精华;儿童需求,注重趣味”来概括,价值导向是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

无论是从学生阅读需求来看,还是遵循儿童阅读规律来看,着眼儿童全面发展,必须要有更大的视野,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好书。心理学研究认为,青少年的阅读特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4~6岁),绘画期;第二阶段(6~8岁),传说期;第三阶段(8~10岁),童话期;第四阶段(10~15岁),故事期;第五阶段(15~17岁),纯文学期;第六阶段(17岁以上),思想期。因此,图书的选择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只读一类书是不够的,教师既要重视阅读趣味与自由,让学生保持对世界的某种好奇,又要避免因偏爱某一类读物而对广阔世界的忽略。朱光潜曾说过自己的阅读教训:“我从十岁左右起到二十岁左右止,前后至少有十年的光阴都费在这种议论文上面……在应该发展想象的年龄,我的空洞的脑袋被歪曲到抽象的思想工作方面去,结果我的想象力变成极平凡,我把握不住一个有血有肉有光有热的世界,在旁人脑里成为活跃的戏景画境的,在我脑里都化为干枯冷酷的理。”由此来看,丰富图书资源,当着眼以下两点:

一是更加全面。小学生整本书阅读应以文学阅读为主,适当配以科技类书籍,同时从儿童的思维特点出发,提供优质绘本,让每一个小学生都全面地接触书籍世界,并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来选择自己的阅读方向。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书籍世界犹如花园,自然就能吸引学生。

二是做好规划。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上海市松江区在2012年就通过讨论、筛选、实践,确定了一批符合学生特点、年级要求的读物。从二年级开始到五年级小学毕业,每年10本,4年共读40本左右(见表1),同时统筹安排,构建相应的课程学习方案,即完成《“每月读一本”课程学习活动标准框架》,与书目配套编写、使用。

2.创新课堂模式,着眼可操作、可迁移,整体优化整本书阅读

课外阅读课程化,这样的课怎么上,阅读指导(交流)课到底教什么,以及怎么教,老师们感到经验不足。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乔伊斯和韦尔等人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作为教学模式,突出了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内部关系具有较强的操作性。阅读指导课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文本、环境。如何处理好要素之间的关系,凸显有序与可操作性,我们可以借鉴江苏省特级教师岳乃红老师的经典设计:《草房子》阅读指导课。

◎猜猜看

出示描述作品人物的文字,猜一猜人物的名字。

◎心心相印

·在这些儿童形象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这么多形形色色的儿童形象,你认为他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在这么多人当中,你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影子?

·来到了油麻地小学,你最喜欢和谁交朋友?

◎真情告白

读了这本书,你最大的感悟和启发是什么?

◎精彩回放

选择精彩的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段落,和着音乐读给大家听,并适时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是一堂阅读交流课。由于本课针对小说展开,小说又是学生课外阅读中最多的一类读物,因此具有相当的广泛性。教什么?岳老师的实践表明:一是抓住文體特点,学习如何阅读小说,前两个环节都是扣住小说要素——人物形象展开;二是学习语言,第四个环节学生自主选择语段,配乐朗读,说说读后感受,这是对小说人物内心语言的感悟、内化;三是获得感悟与启发。如果说前两个教学内容都是“读进去”,那么第三个教学环节显然是引导学生“读出来”。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适合小说类读物,具有极强的迁移价值。

再来看岳老师怎么教。教,涉及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采用的方法。从读懂文本内容到把握学习主旨,再到文本语言的学习,这样的程序符合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以及语言学习规律。同时,我们看到,岳老师采用的方法,无论是“猜猜看”,还是后面的“心心相印”“真情告白”等,都符合儿童的好奇心,看似是岳老师的个性创造,或者说是针对《草房子》的独特教法,其实不然,其背后的学习内容具有共性,且融合了认知学习与情感学习,这样“双轮驱动”的整本书阅读活动得以优化,新鲜感强,有吸引力。

3.推动表达交流,着眼学生阅读需要,分享整本书阅读成果

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分享,是学生自主读书基础上的交流。前面提到当下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总体缺乏交流,因此阅读指导(交流)课要重视交流与分享,分享知识,分享情感,分享智慧,分享经验。

推动交流的策略是交流的话题要来自学生的需求,即提出让学生“有话可说”的问题。周益民老师组织教学《乌丢丢的奇遇》时,从“逆风的蝶”这一片段进入,提了三个问题,从“蝴蝶和狂风,谁更强大”到“这已经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约定了,想一想,它已经成了蝴蝶心中的什么”,再到“蝴蝶和蔷薇,他们谁更幸福”,讨论的话题在逐步深入,教学片段如下。

师:多么动人的心声!“无论什么困难都动摇不了他的信念。”现在,请大家再看看狂风中的蝴蝶,静静地想一想:蝴蝶和狂风,到底谁更强大?

生1:我认为狂风强大,你看蝴蝶已经被风吹得像秋叶在翻卷了。

生2:我认为蝴蝶的力量大,狂风虽然可以吹走蝴蝶的身体,但是吹不走他的信念。

生3:蝴蝶爱的力量是无限的.而狂风的力量是有限的。

生4:我觉得蝴蝶比狂风更强大。狂风的强大只是外表,他再强大,也吹不散蝴蝶的期望,吹不灭他想见蔷薇的心愿。

师:一想起这个美丽的约定,蝴蝶的心中就——

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一想起这个约定,蝴蝶的心中就开出爱的花朵,涌起爱的浪花;一想起这个约定,蝴蝶的心中就仿佛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支撑着自己;一想起这个约定,蝴蝶的眼前就好像出现了蔷薇等待的神情。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深刻!看来,这已经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约定了,想一想,它已经成了蝴蝶心中的什么了?

于是学生有了以下的种种答案:已经成了他心中的一个信念,已经成了他的一个梦,已经成了他的一个诺言,已经成了他的一个追求。

师:是啊,爱着彼此,想着彼此,信守一个诺言,拥有一份牵挂,这就是幸福!

虽然“逆风的蝶”这一节只是《乌丢丢的奇遇》一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全部,但是,在有限的读书交流会上,教师精选章节,以话题组织深入讨论,达到探究部分细节与理解全书精神主旨的一致,既节约了时间又更新了读书讨论会的组织范式。

陈爱君老师从2012年起,每月带学生读一本好书,探索出以写作表达为主线的整本书交流策略,让学生读书留痕,读后交流,每读完一本书,就留下丰厚的笔记。日积月累,学生每年都有一本读书笔记,小学阶段就有了几本自己的书。这样的阅读教学,跟曾祥芹教授等专家提出的阅读规律完全吻合。曾教授等认为,阅读本身还包括了写作,阅读“是因文得意的心理过程,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过程,是书面文化的消费过程,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因此,读懂文本、吸收意义只是阅读的前半程,后半程才是表达所得,与人交流,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写作。陈老师就以“写”为拐杖,帮助学生阅读。比如,她这样指导学生读《西游记》:

*写一写

《西游记》共——回,分为三大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呢?

*填一填

读了《西游记》,你一定会被书中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诙谐幽默的人物语言所吸引。你对《西游记》了解了多少呢?下面表上的每项至少要写出四个哦!

唐僧师徒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你能不能画出唐僧师徒的取经线路图呢?记住要注明遇到的妖隆,解决困难的方法哦!

*评一评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各有优缺点,读完本书以后,你能对他们作出自己的评价吗?

我们笃信:整本书阅读有爱、筑爱,这样的语文课有书、有爱、有光。因此,让我们一起向着明亮的诗与远方,用阅读润泽生命,用母语滋养孩子,守护童年,让孩子在书香中更加优秀,更加优雅。

猜你喜欢

现状分析小学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