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心理护理效果观察
2021-09-08汪小玲张乃菊张妹乔艳
汪小玲,张乃菊,张妹,乔艳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安徽 蚌埠 2330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作为一种新发的呼吸道传染病,疫情传播迅速、广泛,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研究表明,该病毒是由β属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随着对该病诊治和研究的不断增加,也形成了全新、全面的认识,目前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治水平是全球各国共同奋斗的一项重要卫生问题。
临床护理过程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大多存在焦虑、孤独、抑郁、恐惧等心理障碍表现。SAS 焦虑自评量表、SDS 抑郁自评量表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评价患者心理障碍的方法。为了进一步明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心理障碍情况,本研究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2]对收治的56例患者进行评分,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总体心理状况,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应急病房收治的56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8 例。诊断标准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1]确诊标准,所有患者痰或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实验组男15 例,女13 例;年龄16~81岁,平均(49.3±17.1)岁。对照组男14例,女14例;年龄17~79 岁,平均(50.2±16.8)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1.2.1 评价方法 利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对入组患者进行评分,在患者入院第1天给予第1次评分,1周后再给予第2次评分,收集患者评分数据,收集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时间以及经治疗后阴性的时间,计算两组患者病毒核酸转阴时间。
1.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患者评分情况予以针对性心理护理,具体如下:①病房环境。将病房设置的更加温馨舒适,摆放几枝鲜花,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张贴几幅温馨海报,海报内容为介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基本知识、指导患者康复以及如何在隔离治疗期间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等。②疾病知识宣讲。患者对于该病产生的恐惧心理主要来源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因此,宣传正确的疾病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焦虑评分较高,心理素质较差的患者,以宣传积极方面为主。③心理沟通。每天给予患者至少两次一对一的心理疏导,选择善于沟通的护理人员进行心理沟通,讲解一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常识以及治疗成功的案例,鼓励患者,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念。④适宜活动。运动是帮助患者分散注意力,排解内心积累的孤独感、恐惧感的有效方法。但需根据患者疾病状态和病理生理情况进行适宜运动,避免剧烈的体能活动;告知患者一些可帮助平复心情的运动方法;对于能下床活动的患者,做一些简单舞蹈或有益肢体伸展活动的体操。⑤家人关怀。建立微信群,包括患者和患者家属以及护理工作人员,耐心解答患者所关心的问题,并推介一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知识[3]。帮助患者与家属进行视频聊天,以缓解患者的恐惧、寂寞、孤独,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⑥促进睡眠。夜间患者心理状况通常较低落,随着病房的安静,患者焦虑、恐惧的心理波动也更加显著,需帮助患者调节睡眠,只有良好的睡眠才有助于疾病恢复。部分患者焦虑严重影响睡眠的,应及时告知医生,必要时采用药物干预。⑦其他。多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的诊治,保持信心,避免出现消极、恐惧、寂寞、孤独的心理;对部分心理素质极差、心理安抚效果不明显的患者,积极联系心理医生帮助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根据每例患者不同心理精神特点采用个体化综合心理治疗措施。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SAS、SDS 评分及患者自确诊至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56例患者中,SAS评分、SDS评分均在正常范围的患者共有5例,有1项异常6例,2项均异常45例,心理障碍发生率为91.07%。干预前,两组SAS、SD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实验组SAS、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表1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t值P值干预后35.75±6.77 42.37±7.09 3.30<0.05例数28 28 SAS评分干预前61.08±9.47 61.75±9.41 0.21>0.05干预后36.29±6.94 46.79±8.11 4.82<0.05 SDS评分干预前52.58±9.63 55.25±9.49 0.51>0.05
2.2 两组病毒核酸转阴时间比较 实验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阴转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病毒核酸转阴时间比较()
表2 两组病毒核酸转阴时间比较()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t值P值病毒核酸阴转时间(d)15.25±5.64 17.68±5.90 2.43<0.05例数28 28
3 讨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新发疾病,病原体为β 冠状病毒,与SARS、MERS 同属于冠状病毒属,传染性较强[4-5],由于对疾病认识不足,易使患者产生恐慌心理[6-7],本研究结果表明,56 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心理障碍可达91.07%。表明心理障碍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发生率较高,与杨丽全等[8-9]报道基本一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也指出,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需加强心理护理,尤其是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心理干预是重要的护理措施。
有研究[9]发现,患者出现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疾病本身常会引起发热、咳嗽咳痰、乏力、胸闷呼吸困难、纳差、腹泻等症状,这一系列不适感会引起心理障碍。②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不了解疾病特点、治疗及转归预后情况而产生的心理反应。③该病传染性强,患者常担心家属健康状况,如患者家庭存在聚集性感染,患者焦虑更严重。④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医务人员穿戴防护服、眼罩、面屏等多层防护用品,在日常生活中较少见,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的恐惧心理。⑤住院后患者大多单间住宿,环境不适以及隔离治疗,会加剧其心理障碍。
本研究结果表明,心理障碍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普遍存在,是由于疾病在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机体应激反应,其会导致患者情绪低落、舒适度下降、失眠、食欲下降,进而导致免疫力下降,不配合医护人员的护理及治疗等[10],不利于患者的疾病恢复。临床上通过SAS、SDS评分评价患者的心理障碍情况,发现给予心理护理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给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心理护理具有重要意义,能帮助患者建立积极健康心态,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心理护理能缩短病毒体内存留时间。因此,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救治过程中,需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心理护理,以促进疾病康复[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