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状研究

2021-09-07杨斯涵

兰台内外 2021年22期
关键词:社会性别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斯涵

摘 要:传承人制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至关重要。以数据分析作为切入点,通过对贵州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性别、地域、民族、项目分布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反思当前传承人结构不平衡、性别比例不合理的现实,以推进贵州省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贵州;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社会性别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其传承人的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的文化形态。作为传承和保护的主体,传承人在非遗实践中的地位不可忽视。他们长期从事着遗产实践,掌握着地方性知识与核心技艺,不仅承担着延续传统文化的使命,同时也代表着相应非遗项目的最高水平,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保护代表性传承人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具有延续性的重要方式。目前对于传承人的统计研究多围绕国家级非遗名录展开,较少聚焦某一具体地区,相对而言缺少针对性。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呈现什么样的群体特质?基于此,本文以数据分析作为切入点,聚焦贵州省国家级与省级非遗传承人,研究传承人的结构与特征,分析贵州省非遗传承人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为相关部门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一、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状分析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分别于2007年、2008年、2009年、2012年、2018年命名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计3068人,其中有96人来自贵州省。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分别于2012年、2013年、2018年公布了四批省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计344人。本文将以445名国家级与省级传承人作为统计对象,对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状进行分析。

1.性别结构分析

在贵州省445名非遗传承人中,共有312名男性,133名女性,女性在其中的比例为29.89%。这之中,国家级传承人96名,其中女性共有29人,占比为30.7%;省级传承人349人,其中女性104人,占比为29.7%。女性传承人的数量仍旧远低于男性,传承人的整体性别构成极为不合理。

2.地域分布分析

在贵州省9个地、州、市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169人的绝对优势占据榜首,成了贵州省传承人最多的地区;其次是铜仁市,共有56人;再次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两地区均有48人。与之相反,贵阳市仅有12人入选,是全省传承人分布最少的地区。

3.民族构成分析

在目前贵州省445名非遗传承人中,共有13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371人,汉族74人。在各民族中苗族人数最多,共计166人;其次是汉族,共计74人;再次是侗族与布依族,分别以65人与64人紧跟汉族之后。毛南族、羌族、绕家人是贵州省传承人最少的民族,三者都仅有1人。

4.项目类别分析

在非遗项目的类别分布中,传承人数量排在前三的分别是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戏剧。项目传承人较少的类别是曲艺与传统医药,前者仅有7人,后者仅有9人,项目类别分布有所差异。

从图2可以看出,女性传承人更多集中在传统美术、传统音乐、民俗项目上,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以及传统医药领域女性传承人数量极少,此外传统舞蹈也仅有5名女性,值得注意的是曲艺项目完全没有女性的身影;另一方面,男性则极少与传统美术产生关联,他们更多集中在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音乐项目上。

二、贵州省非遗传承人结构特征分析

1.传承人分布不均衡

首先,从项目类别来看,某些国家级的非遗项目没有传承人,某些项目则出现传承人集中的现象。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别为例,该类别贵州省并无国家级传承人,省级传承人也仅有13人。另一方面,一些项目拥有较多传承人。仅民间文学类别中的苗族古歌一项就拥有6位国家级传承人,而传统音乐中的侗族大歌一项则拥有5位国家级传承人,项目分布十分不均衡。

此种现象也有其现实原因,对于整个非遗名录以及传承人名录而言,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与传统医药都是数量最为稀少的类别,故而传承人也数量较少。人们对此类别中项目的关注度还不够大,对其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还有待深入,存在保护与开发不到位、民族文化难以转化为资本、后继乏人等不利因素。苗族古歌与侗族大歌等项目研究者众多,也拥有良好的媒体曝光度,此领域的传承人较容易受到重视。由于地域与体系的不同,许多名称相同的项目间的差异并不小,因此也需要区别对待和加强保护的力度。

其次,传承人在地区分布上有较大的差距。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贵州省9个地、州、市中,传承人数量占绝对优势,大量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都来自台江、黎平、丹寨、雷山等地区。此现象更多地与省内非遗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有关,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是造成传承人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从地理条件看,黔东南州地处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盆地过渡地带,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交通相对闭塞。一方面崎岖的地形与交通的不便使得不同族群间的互动交流受到影响,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也正是这种闭塞性保护了非遗的原真性,原始生态得以较完好地保存,大部分民俗节日与民间文化都得以存续,从而确保了非遗资源的多样性。

再次,就民族而言,八成以上传承人来自少数民族,各民族的非遗传承人数量也有所差异。一方面,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传承人的数量相应较多。另一方面,国家在制定保护政策时,“少数民族的项目是优先的,保证每个民族起码有一个最重要的非遗项目得到充分的保护”。由此考虑,少数民族较多的现状有政策倾斜的因素。整体来看,各民族的非遗传承人数量与民族总人口呈正相关,而一些省内人口较少的民族虽然数量不占优势,但因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也拥有一定数量的非遗传承人。

2.传承人性别比例失衡

性别分布不均也是贵州省非遗传承人的显著特征。尽管随着批次的递增,女性传承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然而从整体范围来看,男性与女性传承人的比例仍旧十分不合理。此外,因项目类别的不同,传承人的数量以及性别比例也相应地存在差异。总体而言,可以归为以下几种原因:

猜你喜欢

社会性别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
阜蒙县蒙古包文化的法律保护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气”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社会性别研究
中国梦与社会性别平等问题探微
对当代大学生国际时事关注度的社会性别分析
浅论“非遗”技艺传承中的现场培训
藤县牛歌戏的传承及生存状况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健康公平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