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范式”实践建构研究

2021-09-05沈莉芳

考试周刊 2021年65期
关键词:教学范式学情分析实践

沈莉芳

摘 要:对一名优秀的教师来说,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会讲述知识,还要会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进行教学的相关建构,也就是要为了学习者而设计教学,要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会更有针对性,会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文章旨在通过学情分析,建构出高效的教学设计实践,将学情分析和教学范式有效结合。

关键词:学情分析;实践;教学范式

一、 引言

学情分析是系统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教学实践的建构的其他部分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基础知识掌握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之后,进行各种范式的教学,才能建构出更佳的教学策略,设计出最有效的教学课堂。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学情分析可以找到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纽带,勾勒出学生学习的框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从而设计出更高效的教学范式。

二、 学情分析概述

(一)学情分析的概念

学情分析,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对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学生本身情况的分析。根据学习的过程,可以将其划分成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学前学情”的分析,也就是在教学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情况等进行分析。第二是“学时学情”,即在教学进行中,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等状态和学习情况进行观察。第三是“学后学情”,即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随堂练习、课后作业、课后访谈等数据进行提取。本课题中的“学情分析”主要是指教师以学生为分析对象,分析与课堂教学直接相关的学生学习情况,即教师在课前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课中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态、课后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对于教学实践建构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虽然所有的学生都处于同一个班级、同一个年级、同一个教师的教学之下,但学生之间在很多方面依然是不同的,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特别注意这些不同,学情分析作为影响教学实践建构和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更应引起教师关注。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进一步优化教学的过程,在进行教学实践建构时,必须要把学习和学生作为焦点,以帮助每一个学生可以更有效的学习,而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突破点,进行学情分析,教师才能更加深入地、详细地了解学生,才能“以学定教”,进而增强教学实践建构的针对性和预见性,使所构建的教学实践建立在客观的、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之上。

三、 “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范式”案例研究

(一)关注学生学习起点

在教学实践中,每个学生都有其自己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家庭文化背景、知识基础掌握、智力水平以及学习风格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进行学情分析时,一定要注意学生个性化学情的分析。也就是说,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起点等进行差异化的分析,学生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等也都有所不同。教师在开展教学范式案例时,要有针对性。比如,在学习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的课程时,有些内容学生已经接触和学过,但由于学生各方面差异的存在,有的学生还记得,有的学生已经完全忘记,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讲解这部分的内容时,不能因为有的学生知道就全部忽略,要通过引导,让学生联系所学,以便更顺利地进行教学。

(二)关注学生投入状态

无论什么样的教学范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投入,是否在好好听课、好好学习,这是非常重要的。为此,一个良好的、轻松的、互动的、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是非常重要的,当师生感到环境的轻松和舒适时,在教学中都会是积极愉快的,这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是非常有利的。比如,在进行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洋务运动》的教学时,教师在讲解完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相关知识点之后,要从学生的面部表情、精神状态等多个角度分析学生是否理解了洋务运动的地位和作用。如果教师发现很多学生的面部表情比较困惑,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点还不够理解,教师这时可以适当地引导,或者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析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也可以更详细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投入情况。

(三)关注学生互动状态

在我国教育教学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学校的教学模式也在发生变化。新课标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和学生的互动,促进教学相长。当前比较流行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范式案例中,教师更要多多关注和学生的互动,这种互动不仅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进行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的教学内容讲解时,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就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表达、发言的积极性、讨论时的状态变化等,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态度,对互动合作学习的表现和感受,这样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进行引导,更好地帮助学生从各方面进步。

(四)关注学生课后反馈

教师要想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结果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就需要让学生把内在的知识外显出来。通常情况下,教师会以课后测试的形式来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可以采用集体复习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例如,在进行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罗斯福新政》教学时,主要内容是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危机的发生以及罗斯福新政内容、特点、所带来的影响。教师可以针对这些内容开展课后测试,并进行适当的延伸,进而通过测试结果来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掌握情况等,以便更有针对性教学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 “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學范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忽视学情分析研究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学情分析的内容是较多的。正是因为如此,在教学范式的实践中,很多教师把学情分析当作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了对学生的学情分析研究。比如,在备课时,大部分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更关注的是对教材的分析,认为“备教材、教法”比“备学生”更重要。但他们忘了这些教法、教材的实施都要以学情分析为前提,这样才能更顺利和高效地落实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们在某个教学环节中的即时表现,认为完成教学任务即可,总是不能考虑到学生们的学习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也经常被忽视。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总是千篇一律地教学,并不在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后的教学评估中,教师对学情分析的反思更是流于形式,不能真实而具体地评估教学中由于学情分析不足而导致的种种问题。

猜你喜欢

教学范式学情分析实践
浅谈高职数学素质教育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学情分析不准对教学质量影响的例析
试论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设计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