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观察
2021-09-05廖志明廖安生
廖志明 廖安生
腹股沟疝属于普外科常见疾病之一,手术修补是其主要治疗方式[1]。以往Bassini疝修补术在该疾病治疗中应用率较高,虽然修补效果良好,但术后患者通常会出现明显的疼痛感,再加上需要长时期卧床,疾病复发率高,故该手术方式在腹股沟疝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现阶段,无张力疝修补术已经成为临床治疗腹股沟疝的主导手术方式,其中应用率较高的术式之一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该手术方式与力学原理高度符合,修补效果良好[2]。本研究探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并将其与传统Bassini疝修补术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20年2月在宁都县长胜镇中心卫生院和宁都县中医院接受治疗的89例腹股沟疝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②符合手术适应证。排除标准:①存在手术禁忌证;②伴有血液系统疾病;③存在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5例)。观察组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60.12±6.25)岁;直疝5例,斜疝40例。对照组中男34例,女10例;年龄46~74岁,平均年龄(60.09±6.21)岁;直疝7例,斜疝3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行Bassini疝修补术。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后,将各层组织逐层切开,在腹外斜肌的腱膜下方开始行分离处理,一直到腹股沟韧带完全显露,内侧一直游离到联合肌腱位置。在此过程中注意对神经进行妥善保护,精索行游离处理,将疝囊找到后剥离至疝囊颈位置,然后再进行高位结扎,腹股沟韧带、联合肌腱在精索后侧缝合。
1.2.2观察组 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后,手术切口做于腹股沟韧带的上方2 cm位置,各层组织逐层切开之后,将外环口打开,将提睾肌钝性分离,疝囊、精索均行充分游离处理,一直到内环口位置;经直疝三角或者内环口将疝囊朝腹腔内翻入,在疝囊较大的情况下,则可横断之后将其置于远端,缝合近端之后同样朝腹腔内翻入;在疝环内部放置网塞,将内环四周腹横筋膜与其底层行4~6针固定处理,并于精索后侧平铺平片,然后再与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以及联合肌腱等一起缝合,确认未出血之后,将切口逐层关闭;术后采用沙袋行6 h压迫处理,同时合理选择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疾病复发情况。其中手术指标包括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手术时间;并发症包括疼痛、阴囊水肿、低热以及尿潴留。两组患者均行6个月随访,对其术后疾病复发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术后出现疼痛6例,阴囊水肿5例,低热5例,尿潴留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3.18%;观察组术后出现疼痛2例,阴囊水肿0例,低热1例,尿潴留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8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3两组患者术后复发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期间均未出现失访患者。观察组复发1例,复发率为2.22%(1/45);对照组复发8例,复发率为18.18%(8/44)。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34,P<0.05)。
3 讨论
腹股沟疝属于解剖结构异常性疾病的一种,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两种。在腹股沟疝难以回纳、有嵌顿形成的情况下,极易造成肠梗阻,严重情况下甚至还会有肠穿孔、坏死等情况出现[3]。中医中药、疝托以及疝带等均为临床治疗腹股沟疝的常见保守治疗方式,虽然以上治疗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临床症状,阻碍病情进展,但却难以达到治愈效果,甚至部分不恰当的保守治疗方式还会导致病情加重[4]。为此,手术是临床治疗该疾病的唯一可靠方式,其中无张力疝修补术是国际公认的有效手术方式之一[5,6]。以往临床治疗该疾病通常会选择传统Bassini疝修补术,其手术原理是将疝囊高位结扎,使得局部通道封闭,对已经缺损的腹壁进行缝合,以此来促使内环闭合,将腹部后壁作用增强。但缝合之后有张力存在,极易引发疼痛,且复发率高,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晚,胃肠蠕动缓慢,极易引发肺部、尿路感染等并发症[7,8]。为此,这就要求临床积极寻找一种可靠、科学的手术治疗方式。
无张力疝修补术属于增强腹股沟管后壁的新型治疗方式之一,分为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两种类型,其中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包括PHS(腹膜前间隙修补的无张力疝修补术)、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9,10]。其中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手术原理为:采用锥形充填物填塞疝环于腹膜前间隙,并且将其和四周进行固定,以此来促使内环口消失,将薄弱缺损环节增强,在腹压变大的情况下,充填物会促使腹腔压力分散至四周,然后再通过补片的方式来将腹股沟管后壁加强,对周围组织形成刺激,并引发成纤维细胞反应,修补部位的组织强度也会随之提高,腹股沟复发率明显降低。相较于传统Bassini疝修补术,该手术方式术后疼痛程度轻,恢复速度快,学习曲线短[11,12]。本研究发现,观察组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取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有利于促进术后恢复,能够缩短患者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且手术安全性高,疾病复发率低。究其原因,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采用与人体解剖、生理高度符合的材料修补薄弱或者缺损的腹壁组织,利用网塞可向不同方向分散腹腔内压力,利用平片则能将腹股沟管后壁加强,使得疾病复发率降低[13]。与此同时,因不具备张力,材料具有良好相容性,手术操作过程简单,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14]。虽然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可观,但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术者需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技巧,为确保手术顺利开展,术前需提前熟悉腹股沟解剖结构;手术过程中无需完全剥离较大体积的疝囊,防止创面进一步扩大引发感染;将网塞植入时需对其深度进行合理控制;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选择合适的补片确保补片大小适中,并且适当修剪之后才能将其置入;固定补片时尽可能选择可吸收线;术后行彻底止血操作,严格遵循“无菌”观念。
综上所述,腹股沟疝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疗效可观,疝复发率低,手术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