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平面钉经皮伤椎短节段固定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对骨功能的影响分析

2021-09-05陈伟雄徐昌奎雷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16期
关键词:伤椎节段经皮

陈伟雄 徐昌奎 雷宇

胸腰椎骨折是指由于外界暴力因素所致的胸腰椎骨质连续性破坏,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脊柱损伤。胸腰椎骨折后可引起患者活动受限,患处疼痛难忍,严重影响了患者正常骨功能,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均造成影响[1]。单平面钉经皮伤椎短节段固定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治疗方式,其能够恢复患处正常骨结构,能够矫正后凸畸形,但对于两种手术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仍存在较大争议[2]。对此,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单平面钉经皮伤椎短节段固定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旨在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详见下文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于2018年9月~2020年9月接收治疗的6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6.3±7.5)岁。对照组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27~73岁,平均年龄(56.5±7.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两组患者均经由临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胸腰椎骨折,所有患者均知情研究内容并自愿加入。排除标准:病理性骨折、骨质疏松症患者、精神异常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治疗方式为:患者全麻后取俯卧位,后正中纵切口入路,以骨折平面为中心显露,切开皮肤、浅筋膜,分离腰背筋膜,于棘突旁2 cm处纵向切开腰背筋膜,从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进入暴露各椎弓根钉进针点,常规植入椎弓根螺钉后增加腰骶角。

观察组患者采用单平面钉经皮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治疗方式为:患者全麻后去俯卧位,腹部悬空,标记上伤椎极其相邻椎体的椎弓根体表投影点,投影旁开约1 cm处作为穿刺点,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穿刺针经皮逐层进入,穿刺点位于横突中线与上关节突外缘交点作为椎弓根入点,穿刺针穿刺后平行上终板向前进入椎体约2 cm,拔出针芯,置入导丝,攻丝,置入单平面钉,根据骨折局部后凸Cobb角和伤椎压缩程度预弯连接棒。两侧连接棒的安装同时进行,避免应力集中出现钉道切割;适当撑开,恢复伤椎高度、矫正矢状面后凸及冠状面侧凸畸形。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obb角、椎体压缩百分率、椎管占位率、伤椎前缘高度比、VAS评分、TLICS评分及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者治疗后其各项身体指标均恢复正常,并未出现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有效:患者治疗后其各项身体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并未出现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无效:患者治疗后其各项身体指标均未得到改善或缓解,并出现症状加重情况,出现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VAS评分:采用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总分为10分,分数越低说明患者疼痛越小。TLICS评分:采用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对患者治疗后骨功能进行评估,总分为20分,分数越低说明患者骨功能恢复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obb角、椎体压缩百分率、椎管占位率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Cobb角、椎体压缩百分率、椎管占位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obb角、椎体压缩百分率、椎管占位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obb角、椎体压缩百分率、椎管占位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obb角、椎体压缩百分率、椎管占位率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TLIC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比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TLIC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TLIC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TLIC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比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TLIC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比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3 讨论

胸腰椎骨折患者常合并神经功能损伤,且由于多数患者致病原因为高能损伤,也常出现多种脏器损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治疗难度[3]。研究可见,多数患者在胸腰椎骨折后常见躯干以及双下肢感觉麻木,或呈刀割样疼痛,严重患者可见大小便失禁、双下肢运动功能完全丧失,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4]。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的手术方式可以完全暴露T10~S1的横突以及关节突,且在治疗中能够很好的保证棘间和棘上韧带的完整性,手术治疗可不需要减压[5]。有研究表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等优势,其手术视野更广,在手术治疗后肌肉水肿发生率更低[6]。将其应用在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可明显减少肌肉剥离量,不易对腰椎神经后支等造成损伤,避免了侧方肌肉等的牵拉[7]。以往的临床治疗中主要使用固定钉和万向钉,根据患者实际病情不同采取不同的固位钉进行治疗,但容易引起迟发性后凸畸形等并发症[8,9]。单平面钉经皮伤椎短节段固定能够将单平面钉植入上追后抬高伤椎上终板,方便伤椎复位[10-12]。此外,单平面钉尾部可在冠状面上进行活动,方便连接棒的安装,恢复上椎高度,且据相关文献研究表明,将单平面钉经皮伤椎短节段固定应用在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在治疗后近远期内均未出现迟发性后凸畸形、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13]。

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单平面钉经皮伤椎短节段固定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obb角、椎体压缩百分率、椎管占位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TLIC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单平面钉经皮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更有利于降低患者椎管占位率等水平。相较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单平面钉经皮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更能降低患者治疗后疼痛程度,改善骨功能,提高伤椎前缘高度比和临床疗效,其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对患者采用单平面钉经皮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可帮助改善骨功能,促进患者身体康复,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伤椎节段经皮
顶进节段法最终接头底部滑行系统综合研究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经皮伤椎强化联合经皮骨水泥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效果观察
铁路箱梁整孔预制架设与节段预制拼装成本—进度集成决策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观察
单节段胸腰椎骨折两种内固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现状
桥梁预制节段拼装施工技术发展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