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尿激酶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胸水吸收及对胸膜的影响
2021-09-03郭睿
郭 睿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疾病控制中心<淮阳区慢病医院>,河南周口466700)
结核性胸膜炎(Tuberculous pleurisy,TP)为结核性因素刺激胸膜导致胸膜发炎的炎症,其发病率逐年增加,且年轻化[1]。本文探讨了不同剂量尿激酶对TP患者的胸水吸收及对胸膜的影响,以明确尿激酶的使用最佳剂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诊治的TP患者65例,纳入标准:确诊为TP;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入院后行胸腔穿刺并留置胸腔引流管;年龄20~75岁。排除标准: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依从性不佳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妊娠与哺乳期妇女;有支气管胸膜瘘者。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低剂量组33例与高剂量组32例,两组的基础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基础资料对比(±s)
表1 两组基础资料对比(±s)
?images/BZ_61_716_2653_719_2656.png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都给予胸腔穿刺并留置胸腔引流管治疗。低剂量组向胸腔内注入小剂量尿激酶(20万U尿激酶溶于0.9%氯化钠溶液100 mL)。高剂量组向胸腔内注入大剂量尿激酶(50万单位尿激酶溶于0.9%氯化钠溶液100 mL),3~5次/周,2~4 h后引流。两组都给予常规2HRZE/10HRE抗核治疗方案治疗,治疗观察4周。
1.3 观察指标:①胸水吸收疗效标准:显效:患者胸腔内液性暗区消失,积液完全被吸收,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患者胸腔内的积液几乎被吸收,液性暗区的直径<2cm,中毒症状明显好转;无效:患者液性暗区的直径无变化甚或恶化,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甚或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在治疗前后采用CT测定患者胸膜最厚处的胸膜厚度;③记录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包括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关节痛、胃肠道反应等。
1.4 统计方法:运用SPSS 2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胸水吸收疗效对比: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治疗,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两组胸水吸收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87.9%vs.87.5%,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胸水吸收疗效对比 [n(%)]
2.2 胸膜厚度变化对比:两组治疗后的CT胸膜厚度都低于治疗前,低剂量组低于高剂量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胸膜厚度变化对比(±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胸膜厚度变化对比(±s)
?
2.3 不良反应情况对比:低剂量组治疗期间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关节痛、胃肠道反应等发生率为6.06%,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n(%)]
3 讨论
积极全身抗结核和反复抽胸水为TP的基础措施,可使多数胸水消失并治愈,但是长期治疗使用让患者出现胸膜粘连、包裹,诱发形成结核性脓胸[2]。尿激酶可裂解纤维分隔,降解纤维蛋白凝块,有利于胸腔积液的引流,也可降低其粘稠性,促进胸水排出和吸收[3]。本研究显示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治疗,治疗中及治疗后未见严重并发症;低剂量组的胸水吸收总有效率为87.88%,高剂量组为87.50%,表明低剂量尿激酶的应用并不会影响治疗效果。
TP在病理上可表现为成纤维细胞粘附、增殖,产生胶原蛋白和黏多糖,从而导致呼吸功能受损与机体胸膜增厚粘连[4]。尿激酶在胸腔内注射能确保胸腔积液在3~4h内处于纤溶状态,能降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可降低胸水的黏稠性,减少“纤维素苔”在胸膜上沉积,从而有效减少和防治胸膜肥厚与粘连。本研究显示两组治疗后的CT胸膜厚度都低于治疗前,低剂量组低于高剂量组,表明低剂量尿激酶在结核性胸膜炎的应用能促进降低胸膜厚度。
目前治疗TP的主要方法有全身应用抗结核药物并配合胸腔抽水等方法,但是由于治疗周期比较长,长期进行药物治疗会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尿激酶无抗原性和致热原性,在临床的应用安全性好,但是大剂量使用也对患者机体存在一定的负面作用。本研究也显示低剂量组治疗期间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关节痛、胃肠道反应等发生率为6.06%,低于对照组的25.00%。
综上所述,相对于高剂量,低剂量尿激酶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应用能促进胸水吸收,促进降低胸膜厚度,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