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视唱练耳

2021-09-03黄伊航

南北桥 2021年21期
关键词:大学教学

黄伊航

【摘    要】我国对于音乐方面的关注度逐渐提升,许多具有特色的大学合唱团也因其出色的舞台表演被大众所熟知。不管是社会中还是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合唱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深受大众的喜爱,其实用性较强的特点不言而喻,这也就对音乐合唱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基于新时代的音乐教育背景,本文结合大学音乐合唱的教学实践,从视唱练耳方面入手,对提升大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展开了探析。

【关键词】音乐合唱  大学教学  大学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1.024

合唱作为音乐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对于教育的推动作用也不容忽视。之所以说合唱在教学层面有着突出作用,是因为在学习合唱作品时,学生既可以学习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感情表达,又可以丰富知识底蕴,了解地域文化;既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又可以培养协作能力,增强团队凝聚力。可见合唱在大学教学中担负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责任。

一、练视——合唱教学中的眼力训练

(一)观看高质量合唱作品

随着物质生活与精神需求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精神方面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全国各地也涌现出了大批优秀合唱团,还有很多高质量合唱作品被创作或者改编出来,比如合唱作品中的《城南送别》《雪花》《追寻》等优秀作品,不仅动听而且有教育价值。聆听高质量的合唱作品,能提高学生对音乐审美的灵敏度;观看优秀团体的演出视频,能让学生们最直观感受音乐的美。在聆听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引导学生们理解合唱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们主动分享自己所理解的音乐情感,有利于学生们的情感表达;学生们自主性的体会合唱曲中的和声美,能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对比性聆听多种类型合唱作品,可以了解不同类型合唱作品的表达形式。许多具有历史背景的合唱作品能够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教育功能,让学生主动了解历史文化,丰富知识底蕴,有利于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二)看谱能力的锻炼

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之前,要对合唱教学曲目的乐谱进行详细阅读与标记,尤其是涉及到三个声部及三个声部以上的合唱作品,要清晰标记每个声部的力度记号、速度标记、线性记号等。音乐教师在合唱乐谱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正版乐谱,以便在合唱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细节上的要求。现在网络资源发达,合唱谱版本很多,很多网络上的合唱谱是个人打谱完成的,在整体音乐结构、音乐术语标记上会出现一些缺失和错误,教师在选择的时候要注重合唱谱的质量,尽量选择正版乐谱或合唱书籍中经过校对的合唱乐谱。

二、练唱——合唱教学中的声音训练

在某些情况下,没有合唱声音训练,音乐作品就难以被展示,平衡的声音也无法达到。合唱强调的是声音的共性,通过人声统一的美展现合唱的美,只有在保证个性与共性统一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展现合唱独特的感染力。而合唱的共性则体现在呼吸、发声、共鸣、力度、音色、音高、情绪等各个音乐要素中,所以课堂教学中的声音训练是有必要的。

(一)呼吸发声训练

呼吸气息匀速,是维持合唱中声音和谐性的首要保障。教师在课堂中教授科学、合理、有效的呼吸方式,有助于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呼吸习惯,有利于日后合唱团训练时循环呼吸的使用,也利于作品情感的烘托。加强科学呼吸发声训练,让学生在初学时做好基本功的练习,将正确的呼吸方法牢记于心,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对于改善声音的主动意识,还能够提高学生对声音的敏感度,认识自身声音的潜力。

在进行呼吸和发声训练时,可以让学生坐在凳子的三分之一处,背部保持挺拔向上的姿势,然后将双手放在腿上,依靠背部的力量使双脚慢慢向上抬离地面。这样有利于学生们在呼吸与发声训练过程中更直接地体会腹式呼吸,感受横膈膜肌的调控作用。感受到腹式呼吸的酸痛感后,让学生将双脚放回地面,保持在生活中的自然吸气状态,自然吸气的状态稳定后,循序渐进吸气,吸气量逐渐增多,吐气时缓慢平稳尽量延长。在呼吸过程中做到匀、慢、稳是很重要的,呼吸的时候可以想象气息是在平直的线条进行的,像是在吹蜡烛,但是却不让蜡烛的火苗左右晃荡,在吐气的过程中,可以加入辅助词,比如s(si)或者f(fu)协助学生们进行发声训练。歌词清晰准确的演唱可以使歌唱者和听众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发声对歌唱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二)口腔共鸣训练

口腔共鸣训练得好,唱歌咬字的训练也会有成效。有效的口腔共鸣训练,可以使音色变得柔美、和谐,声音也会传得更远。共鸣训练,在呼吸发声和口型训练之后,是要让学生在训练中学会对共鸣器官的运用,主要有头腔、鼻腔、胸腔。共鸣关系声音质量的好坏,影响演唱的风格。在排练过程中,若是遇到学生演唱音量小、作品情感起伏的演唱对比不明显、作品表现力弱等问题,基本都是没有正确运用共鸣器官所导致的。

音区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与共鸣腔使用正确与否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提醒学生们尽量避免低音区的胸声,运用头声产生共鸣,要求声音松弛、自然。共鸣训练有两个方式被广泛运用,分别是弱声唱法和哼鸣唱法,弱和虚可不是一个概念,弱不等于虚,再弱的演唱,声音也是要立得住,只有良好的气息才能够支持弱声的发音。弱声唱法可以更好地调节自己的声音,培养了学生们的内在听觉,弱声唱法保证了各个声部在纵向和横向进行中的平衡,从而有利于声音的融合。

哼鸣唱法可以幫助学生们体会混合共鸣,即头腔共鸣的感觉,感受气与声的平衡,哼鸣训练比较容易帮助学生们在唱高音的时候找到高音位置。在训练过程中,强调不要漏气,声带和气息是对抗和平衡的状态,对抗则是在练习哼鸣时要有抬重物的感觉,想象自己在抬重物时,一般潜意识憋一下劲儿,这是声带和气息的对抗,在哼鸣训练中,可加入mu、mo、ma、mi来结合练习。学生们通过共鸣训练,声音的融合度会加强,重发声现象可以得到一定的改善,既有助于学生们对于作品感情侧重方面的表达,又有利于二声部合唱部分做到协和、均衡。

(三)音准节奏训练

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是诠释音乐作品的前提。音准的准确性为后续对作品处理的开展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作品情感的表达以及对音乐的处理才能够完成。每个学生的听力敏感度存在差异性,通过乐器的弹奏让学生们感受音高音低,这样有利于提高听觉敏感度,从而有助于学生克服音准误区。

在合唱时声部之间会出现打架现象,要么是一个声部被另一个声部带跑调,要么就是节奏没有切合在一起,说到底还是个别学生对自己声部的音准、节奏掌握得不够。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借助乐器帮助学生们对各声部旋律的掌握,比如《保卫黄河》这首歌,大家对这首歌的主旋律熟记于心,所以当两个声部进行合唱时,低声部极容易找不到调。一般男生在这首歌中担任低声部,这时候就可以先让男生声部跟着电子琴演唱,教师弹男生声部旋律,男生们跟着琴唱。熟练后,女生主旋律声部加进来,但是这时要提醒女生声部的演唱音量不要高于男生声部,教师依旧弹奏男生声部旋律。熟练后女生声部可以以正常音量演唱,男生声部依旧跟着教师琴声,练习两遍后,教师不再弹男生声部旋律,只在极个别音准较难的地方偶尔给音。最后男女声合在一起才能唱出准确的音准和节奏对位。同时,在熟练音准和节奏以后,注意各声部的进退,控制好进入的音量,不让每个声部音量一样大,这样才能唱出有配合的音乐线条。

进行这首歌的节奏训练时,男生声部按照节奏念歌词,不加旋律。许多学生在演唱时无法掌握乐曲整体的速度,容易使乐曲产生杂乱的现象。造成节奏不稳定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稳定拍感,当节奏有所变化时,基本的拍子韵律是必须时时稳定存在的。就要求担任合唱指挥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的声乐教学法,还要懂得指挥专业领域的各类技术知识,要懂得基本的指挥拍,可以用言简意赅的解释让学生懂得指挥拍。发音音准和节奏统一,是一首合唱作品教学开展的基础,所以要加大学生的音准节奏训练,从而不断提升整体的合唱能力。

(四)咬字吐字训练

咬字吐字的统一,决定了各声部音色的处理是否均匀协调。对于解决合唱作品中咬字问题的处理,有利于表达作品中的感情和基本内容,有利于发音,歌曲歌词的表达更清晰。合唱队员之间发音统一,会使声音更加整齐,方便在歌曲起伏的地方更加清晰地展现情感对比。对于作品中一些需要展现强烈情感的地方,应该将感情释放得更加彻底,使声音更加有颗粒感,作品不拖泥带水。想要通过合唱对作品进行准确地表达,合唱团中的学生们能否用统一的语言与音乐的表述至关重要。

在咬字吐字训练中,可以用下面这些小小的练习:模仿小狗跑耍后喘气,保持身体的稳定,通过念爆破辅音“p、t、k、si”锻炼呼吸肌肉力量;然后再根据接下来要学习的合唱歌曲,结合歌词对“p、t、k、si”等这些辅音进行练习。对于合唱中的咬字问题处理,咬字要符合人体的生理原理和物理科学,使歌词的发音更加字正腔圆,避免含糊不清的情况;中国语言博大精深,所以其咬字需要注重四个大方面——辅音、单元音、复元音、鼻音。由咬字问题而导致歌词表达含糊不清一般会导致两种情况:第一,字正腔不圆;第二,腔圆字不正。这两种情况导致的最直接效果就是根本听不清歌曲歌词内容是什么,也就更无法准确表达歌词中的内容,从而不能够很充分地表达作品的情感,所以合唱作品中咬字问题的处理对歌曲感情表达有着重大意义。

(五)练声曲练习

为了让学生在排练前更好的进入状态,通过让学生们进行练声曲和前四种声音训练方法相结合,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呼吸观念并且更加积极地参与当前以及后面的排练。音乐课上可以先通过分声部唱和弦,学生们通过不同和弦产生不同和声色彩,感受到不同和弦色彩带来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此过程中,根据后面要排練的曲目中音乐的高、低、强、弱,以及对连音、跳音、保持音、强音的单独练习,可以很好的训练演唱的呼吸状态。比如在排练《黄水谣》这首作品前,进行练声曲的训练,可以采用该曲子中比较难的和弦拿出来单独训练,将作品贯穿到课前练声曲训练,由浅深入,更利于后面的排练。大学音乐教育中十分重视合唱,学生们应掌握正确的合唱练习曲的训练,在合唱课练习曲的训练中,养成了正确歌唱的习惯,通过声部与声部之间的配合训练还可以增强学生们团队合作的精神。

三、练耳——合唱教学中的聆听训练

(一)教师应着重听辨能力的提升

教师作为开展合唱教学的总指挥,要具备良好的听觉,对于各声部的旋律音高、节奏、音色及合唱整体音响效果的呈现应具备准确的听辨与分析能力。同时,能发现合唱中横向旋律与纵向和声两方面的音准问题,合唱整体的音准水平与教师的听辨能力密不可分。拥有绝对音感的人是稀有的,大部分音乐教师还是需要固定音高乐器确定音高位置。所以教师要保持一定量的听音训练,可以通过新合唱曲目的视唱练耳巩固该技能,以便在合唱教学中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音准、节奏、音色呈现及合唱整体音响效果。

(二)精选多声部作品教学

建立良好的合唱意识是大学阶段学生开展合唱课的基础,教师在选择乐曲的时候要选择学生容易掌握的合唱作品。对于合唱经验匮乏的部分群体而言,其音高感还未完全建立,想让这部分学生们感知合作是什么,可以从节奏、律动以及音乐作品的顺序入手。教师可以在电子琴上通过和弦的展示,把学生分成两个声部唱和弦,让学生体验这就是最简单的和声。对于已经拥有音乐合唱经验的学生而言,这些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在进行合唱学习阶段,可以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补充练习一些和声性强一点的作品,比如《贝加尔湖畔》《青海梦》《黄水谣》等优秀作品。根据需求,也可适当选取影视或者外语的合唱作品。

综上所述,合唱作为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其综合性体现在使用音乐认识世界、感受生活、了解文化、体会情绪、发掘自我,也从各个方向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大学音乐合唱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可行性的排练方案带领学生们进行呼吸、发声、共鸣、音准、吐字咬字等方面训练,并对作品进行处理分析,使得各声部协调配合从而完成合唱作品,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及团结协作能力也由此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参考文献

[1]李奕.视唱练耳学习与合唱训练的互助性思考[J].北方音乐,2016,36(23):196-197.

[2]张晓霞.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视唱练耳与合唱训练结合探讨[J].新西部,2017(21):145-146.

[3]吴雅昊.课程互融理念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聊城大学,2016.

[4]郑旗.视唱练耳课程中多声部训练的实践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20.

[5]徐宁.谈视唱练耳对合唱训练的支撑作用[J].文教资料,2018(03):81-82.

猜你喜欢

大学教学
信息技术在当代大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探析
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E—learning在美国大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与借鉴
纽曼的自由教育思想对大学教学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对大学教学的影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建构
论大学教学的研究性与大学科研的教育性
吴有训大学教学思想初探
让教学成为一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