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有训大学教学思想初探
2015-09-06高慧敏王坚
高慧敏+++王坚
摘 要:吴有训先生不仅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也是颇有思想的教育家。在二十多年的大学教学、管理实践中,吴有训形成一套自己的大学教育思想体系。在大学教学方面,吴有训注重教材和实践,提倡启发式教学;重视基础,主张优秀教师讲授基础课;倡导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师不脱离科学前沿。吴有训以“教学与科研并重”为核心的大学教学理念遵循了大学教育的发展规律,在实践中深受师生的欢迎和拥护,对当前高校解决教学与科研失衡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吴有训;大学教学;思想;实践
吴有训(1897—1977),字正之,江西高安人。他早年就读于南京高等师范学院理化部,在物理教师胡刚复先生(我国物理学先驱之一)的影响下对X射线产生浓厚兴趣,后由江西官费支持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康普顿(A.H.Compton)教授。留学期间,吴有训以其精湛的实验技能、严密的理论分析和刻苦坚韧的拼搏精神帮助导师康普顿验证了其关于X射线的理论,亦即“康普顿效应”,消除了来自物理学界学者的质疑。康普顿效应在近代物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27年康普顿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吴有训也因在这项工作中的卓越表现享誉国际物理学界。吴有训在芝加哥学习的这段经历使他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物理学工作者。国家危亡之际,吴有训谢绝了导师的深情挽留,放弃美国优越的科研条件,毅然选择返回故土,为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吴有训不仅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也是我国颇有见地的教育家。他回国之后先后在江西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吴有训离开时已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后文提及这几所国立大学时省略“国立”两字)和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其中以在清华物理系工作时间为最长,近17年(含西南联大时期),先后担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1945年8月起担任中央大学校长,任期两年。吴有训在二十多年的大学一线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受到广大师生的肯定和拥护。本文基于吴有训不同时期的大学物理教学和管理实践,对其教学思想做初步的探讨。
一、注重教材和实践,提倡启发式教学
在回国后的科学教育实践中,吴有训发现国内一些大学特别是理科教育存在教学脱离实际、忽视动手实践的问题。“吴先生曾注意到当时国内一些学校的教学风气,物理学课程往往内容深奥,而忽视实验技术的培养,将科学工作看成‘空谈”[1]。吴有训早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和芝加哥大学接受了良好的物理学教育和实验训练,他深知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训练对于理科学习的重要性。因而在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吴有训非常注重教材的编写和学生的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上,他忌讳国内传统的灌输教授法,提倡启发式教学。
在清华和西南联大担任物理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期间,为便于教学,吴有训一直鼓励教师自己编写教材。初入清华的前几年,吴有训和萨本栋同为一年级学生教授普通物理学课程。当时国内高校授课普遍采用外文课本,就此,吴有训建议萨本栋先生用中文编写我国自己的大学物理教科书[2]。在他的大力协助下,萨本栋先生编写出《普通物理学》中文教材,分上下两册,开始并长期用于清华物理教学中,其他高校也竞相参考借鉴。钱三强在清华学习曾使用过萨本栋所编“中文教本”,据他回忆,高校使用自编中文教材“这在当时还是比较少有的”[3],由此可见吴有训对教材的关注具有前瞻性。西南联大时期,在他的倡导下,物理系的各位教授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种种困难,坚持“认真备课,或编写教材,想方设法参考最新的书刊……以新的理论和知识来武装同学的头脑”[4]。
吴有训非常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加强实验演练、参与教学实践。物理学是典型的实验科学,吴有训为促进学生动手实践、加强实验训练,不仅在课堂上多次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尽可能多地现场演示实验,而且在清华、西南联大、中央大学等高校创办或复建了物理实验室、研究室。尤为称道的是,在西南联大异常艰苦的环境中,他依然带领物理系师生重建了普通物理、电学、光学、无线电和近代物理五个实验室,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进行实验训练、科学研究的场所。在理学院院长吴有训的倡导下,西南联大地学系的诸多教授都亲自带领学生“出野外”,参加各种教学实习和生产实践,他们把野外工作视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有训对地学系重视野外工作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做法非常赞赏,并幽默地鼓励年轻人不要怕爬山辛苦,多爬山会把身体锻炼好[5]。
吴有训归国之初,国内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式教授法依然盛行。这种教法下,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学习兴趣低落。因此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吴有训非常注重使用启发式教法,以改善教学效果。物理学中许多基本概念都比较深奥难懂,吴有训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或采取问题启发或通过实验演示诱导,将难理解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深入浅出使学生更易接受。通过吴有训的普通物理学和中级物理课的课堂情况,我们可以管窥一二:
(普通物理学)多半是由吴先生亲自讲授。吴先生讲课非常生动,完全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他讲课时,常就一些关键问题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提问,让大家思考。吴先生常从现象入手来阐明问题,在课堂上用演示较多,使学生先得到一个感性认识,有一些形象印象,然后再加以理论分析,引出该事物的运动规律(定律、原理等)……同学们听物理课时兴趣盎然,在课外的时间里也常讨论起这门课中的问题[6]。
吴老师讲课与众不同,从不带讲稿,不是照本宣科。每堂讲一个基本概念,从历史的发展讲起,人们怎样从不全面的自然现象和生产经验中,得到一些原始的往往是不正确的概念,以后从积累的生产经验中发现有矛盾,又怎样从人们有控制的有意安排的实验中,来分辨这些矛盾概念的正确和错误,从而得出改进了的概念。在进一步的实验中,又发现了这种概念的不完备性和矛盾,再用人为的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分辨其真伪。这种人类对物理世界的认识,以及怎样用这种认识来提高我们的生产水平和满足生产需用的各种事实,激发同学们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启迪同学们掌握学习的正确道路[7]。
二、重视基础,主张优秀教师教授基础课
吴有训非常重视学生基础课的学习,特别强调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他认为注重基础课程不仅是理学院也是大学所有院系应该遵守的原则。“理学院的训练,力戒高调及空虚之弊。一方面对于课程不尚高深和数量,唯着重于基本的学程,力求切实与彻底。基本原理和事实的了解、问题的解决,为施教重要的部分……同时上面所提理学院的训练,应注重基本的学程,力求切实与彻底,这当然是一个原则。个人觉着这个原则,不但可以应用于理科的各学系,大学任何院系的训练,均不能违反这个原则”[8]。为确保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吴有训主张优秀教师,特别是造诣深厚、有学术声望的教授走上讲台,以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与思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吴有训在自身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尽最大可能地亲自教授物理系的基础课。同时,作为教育管理者,他竭力招揽学术名师充实低年级基础课的师资力量。
吴有训对基础课的重视,的确是身体力行、竭尽全力。在清华和西南联大物理系近17年间,吴有训都尽力站在普通物理学课程讲台的第一线。授课过程中,吴有训非常注重通过启发和实验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赫崇本、钱三强、钱伟长等对老师吴有训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印象颇深,从前文钱伟长对吴有训普通物理学课堂的描述即可见一斑。在中央大学担任校长时期,校内事务复杂、行政事务极为繁忙,他仍坚持亲自为中大物理系学生开设基础课,由此“带动各个院系的主要教授为一、二年级学生授课”[9]。中央大学地质系1946届学生王德滋得知吴有训校长亲自给物理系一年级学生讲授普通物理,慕名前去旁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0]。王德滋后来曾担任南京大学副校长、南京大学地学院院长。据王德滋院士回忆,在吴有训校长的倡导下,中大教师之间形成一种争上基础课的风气。另外,吴有训在担任中央大学校长期间,为学校延揽了大批知名教授,包括物理学家赵忠尧、地质学家徐克勤、教育家陈鹤琴、史学家罗尔刚等等,这些专家学者的到来不仅增强了师资力量,他们亲自登上基础课讲台,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培养更优质的人才提供了保障。1958年中国科学院创办中国科技大学,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吴有训仍然没有忘记他的教学理念,他虽已花甲之年但依然再次走上了讲台,为中科大物理系新生教授普通物理学。
三、倡导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师不脱离科学前沿
吴有训怀有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理想,因而他对大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都非常重视。他倡导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师不脱离科学前沿,并要注意将科研成果运用在教学中,促使科研融入教学。吴有训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也缘于他的“学术独立”思想。20世纪30年代,吴有训曾提出,中国大学主要工作之一是寻求学术独立,他认为,“所谓学术独立,简言之,可说是对于某一学科,不但能造就一般需要的专门学生,且能对该科领域之一部或数部,成就有意义的研究,结果为国际同行所公认,那末该一学科,可以称为独立。”[11]在吴有训看来,中国大学实现学术独立,培养合格专门人才和成就国际同行所公认的研究成果二者缺一不可,因而教学和科研应并驾齐驱,同为大学工作的重心。
吴有训倡导教学与科研并重,首先体现在他对选聘教师学术造诣的高要求上。1935年4月吴有训在清华大学建校24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中,对“现代大学聘请教师,不但要问所习的专门学科,且须顾及已发表的研究工作及价值”[12]的做法十分肯定。而他在清华担任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及任中央大学校长时期,所网罗的大家、名师都具有极强的研究能力和丰富的学术成果。吴有训“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师不脱离科学前沿”理念的典型体现,在于他将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国际前沿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吴有训回国后在清华继续进行X射线的相关研究,并先后在《自然》、《物理学评论》、《美国科学院院刊》等国际权威学刊上发表论文8篇[13]。他开设的“近代物理学”课程,将近30年物理学界在电子和能量方面的研究作为重点,特别是当时的研究新进展,吴有训都及时地向学生介绍。吴有训留有抗战时期《近代物理学》的备课手稿二百余页,手稿中的数据引用到1937年,并用铅笔增写了1941年的数据,手稿内容参考了当年最权威的科学论著[14],足见吴有训多么注重最新科研成果在课堂中的运用。吴有训“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师不脱离科学前沿”的教学思想在清华和西南联大都得到了实践,并获得了良好的成效。在清华园,吴有训在叶企孙的支持下着力推行“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师不脱离科学前沿”的教学理念,“使物理系每位教师既做研究又做教学,而没有所谓‘纯教学的教师也没有‘只研究不教课的教授。物理系的教师队伍同时就是一个科研团队”[15]。在教师兼顾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础上,清华物理系实现了“以研究为基础的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学”[16],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可以说,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师不脱离科学前沿”的理念是清华物理系保持高质量教学水平的砝码。
吴有训的大学教学思想以“教学与科研并重”为核心,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驾齐驱,无一偏废。它依靠学术造诣深厚的优秀教师在不脱离科学前沿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启发式教法、注重基础知识和动手实践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吴有训在清华、西南联大和中央大学的教学、管理实践证明,以“教学与科研并重”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实现了高水平的大学教学,遵循了大学教育发展的规律,是他二十多年大学教育实践的思想结晶。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吴有训的大学教学思想虽然形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动荡时期,但至今仍有重要借鉴意义。近年来,我国大学教学问题不断涌现,比如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曾指出“多年来,一些高校存在忽视基础课程教学的一些痼疾”,“物理实验教学被不断削弱,时常面临压缩学时和取消课程的危机,难以达到教学基本要求”[17]。这些教学问题的根源在于当前高校教学与科研的严重失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在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中普遍存在。学校领导和教师亦应以吴有训大学教学思想为指导,发挥“名师效应”,亦即推选“学术上有成就,教学上有建树,且对学生有责任心、有爱心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以身示范。
参考文献:
[1] 胡玉和. 怀念吴有训老师[A]//吴有训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筹备委员会. 吴有训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 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7:65.
[2][13][14] 聂冷. 吴有训传[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106,105,106.
[3] 钱三强. 我对吴有训、叶企孙、萨本栋先生的点滴回忆[J]. 物理,1982(8).
[4][5] 韩德馨. 怀念我们的理学院院长吴有训教授[A]//吴有训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筹备委员会. 吴有训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 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1997:81,82.
[6] 郭沂曾. 怀念吴有训老师[A]//吴有训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筹备委员会. 吴有训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 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7:58.
[7] 钱伟长. 怀念我的老师吴有训教授[A]//吴有训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筹备委员会. 吴有训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 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1997:28.
[8] 吴有训. 关于理学院的一些看法[A]//郭奕玲,沈慧君. 吴有训的科学贡献(吴有训科学论著、讲演、文稿、谈话集)[C]. 厦门:鹭江出版社,1997:150.
[9] 胡红华. 老而益明 死而益光——物理学家、教育家吴有训[A]//张宪文. 民国南京学术人物传[C].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469.
[10] 周杨. 研究型大学要兼顾四个平衡——访南京大学王德滋院士[J]. 中国大学教学,2014(6).
[11][12] 吴有训. 学术独立工作与留学考试[A]//郭奕玲,沈慧君. 吴有训的科学贡献(吴有训科学论著、讲演、文稿、谈话集)[C]. 厦门:鹭江出版社,1997:146.
[14] 郭奕玲,沈慧君. 吴有训的科学贡献[M]. 厦门:鹭江出版社,1997:234.
[15][16] 吴再生. 吴有训大学教育思想及其在清华的实践——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的高质量大学教育[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6).
[17]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推进基础物理教学改革创新的倡议[J]. 中国大学教学,2014(11).
[特别感谢王德滋院士、王运来教授、吴有训之子吴再生先生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指导]
[责任编辑:周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