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下床在重症监护病房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安全实施

2021-09-02许成玲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28期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运动功能颅脑损伤

许成玲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颅脑损伤;早期下床;运动功能;胃肠功能

在中国每年大约60 万人发生颅脑损伤,病情急、变化快,致残、致死率高,治疗上以紧急抢救、手术为主要治疗原则[1],部分患者在度过危险期后留有数量不等的管路,如气管套管、鼻胃管、静脉导管、导尿管等。气管切开和肠内营养是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 常见的两种治疗手段,患者病情恢复过程卧床时间较长,增加肺部感染、尿潴留、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伴有其他不良影响,如组织氧合不全、胰岛素抵抗、肌蛋白丢失等[2-6],严重影响患者康复进程。早期下床有助于尽快拔除相应管道,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提高生存质量[7]。我院NICU 对收治的30 例颅脑损伤患者,合理规划,建立每日活动目标,逐日增加活动量,在转普通病房前均成功进行带管渐进式下床直立活动,达到早期拔除相应置管的目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6 月至2020 年10 月期间我院NICU 收治的60 例经急性期规范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随机信封法分成对照组30 例,实验组30 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 例,年龄23~60 岁,平均49.5 岁;其中脑挫裂伤10 例、硬膜外血肿11 例、硬膜下血肿9 例;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平均(9.4±2.4) 分。试验组男21 例、女9 例,年龄20~64 岁,平均46.5 岁;其中脑挫裂伤9 例、硬膜外血肿10 例、硬膜下血肿11 例;GCS 平均(9.6±2.1) 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及GCS 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后48 h;无头部引流管;血流动力学稳定,无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均留置气管套管、鼻胃管、导尿管;吸入氧浓度<30% 时,血气分析正常,咳嗽力量较大,呼吸道分泌物能从导管口喷出;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排除标准:有严重心血管系统疾病者( 如心功能四级、重症高血压等);合并有身体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下肢石膏托或支具固定;治疗过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方案[8]:①良姿位的摆放:患者平卧位及側卧位良肢位摆放;②牵张训练:主、被动的牵拉痉挛肌群;③关节活动度训练:肩、肘、腕、指关节全范围运动,外旋外展、前伸运动;髋关节外旋外展、屈伸运动。下午各一次,0.5~1 h/次。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经主管医师评估开立早期下床医嘱。

具体实施过程:第一阶段抬高床头45°,上、下午各0.5~1h;第二阶段抬高床头65°,上、下午各0.5~1 h;第三阶段将床头抬高90°,上、下午各0.5~1 h;第四阶段患者带管双足垂于床下,上、下午各一次,0.5~1 h/ 次;第五阶段带管将患者移动至床旁轮椅上,坚持0.5~1 h。我院NICU 每日下午14: 00-14: 30为固定家属探视时间,第五阶段的实施由探视时间家属协助,共同将患者移动至床旁轮椅上,家属和1 名护士分为予患者两侧,防止身体前倾、下滑等意外损伤。期间护理人员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确保生命体征波动范围:心率>40次/分或<120次/分,收缩压>90 mmHg或<180mmHg,呼吸频率≤ 35次分,血氧饱和度>90%。鼓励患者表达不适感,出现以下情况时,立刻停止当前活动:心率>120次/分或变化>20%,新发心律失常;脉氧<90%;患者主诉不适感加重,难以忍受,或有明显胸闷、气急、头晕、乏力。干预时间为开始实施康复锻炼至患者转出重症监护病房。

1.3观察指标 ①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采用Brunnstrom偏瘫肢体运动功能[9]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该量表分I ~Ⅵ期,I 期肌肉迟缓,无任何运动;II 期产生共同运动;III 期出现随意运动;Ⅳ期出现部分分离运动;V 期完全分离动作出现,Ⅳ期正常动作。分期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好。②两组患者营养支持过程胃潴留、返流发生情况。胃潴留:两组患者均每隔4 h利用注射器抽吸胃管内残余,大于200 mL即为胃潴留。返流:吸引过程从患者口中/气道中吸出营养液确定为返流。③两组患者NICU入住时间比较。④患者家属满意度:参照我院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自行设计,分为比较满意、满意和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9.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x±s 进行描述性分析,比较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定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前下肢运动功能比较(u=501.5,P =0.6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下肢运动功能比较(u=736,P=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营养支持过程胃潴留、返流发生情况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营养支持过程胃潴留、返流情况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实验组患者NICU 平均住院天数(21.5±5.5)d,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28.5±6.5)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患者家属满意度比较 患者迁出NICU 当天发放满意度问卷,实验组比较满意26 例+ 满意3 例((96.6%),高于对照组满意度(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下床训练的早期施行是安全的,然而对于患者下床活动的具体时间,国内外文献未做出统一明确的标准[10]。急性期过后,患者生命体征逐渐转为平稳,各项生理功能也开始恢复,此时开始康复介入,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最佳时机,在条件允许下,应尽早下床。如下床时机和条件评估不到位,可能导致下床失败,甚至加重患者病情,因此临床一直在探索如何做到早期、安全下床。我科30例早期下床患者均由主管医师评定,在心电监护下带管下床,并由1 名护理人员全程生命体征监控,未发生跌倒等意外损伤,且患者病情平稳,下床过程中仅发生监测指标可控范围内的波动。重症患者由于缺氧及卧床活动不够而导致胃动力不足,早期下床活动可以促进患者心肺功能、骨骼肌肉等多系统功能恢复,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同时可有效预防肺部并发症、皮肤褥疮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1-13]。本文30例下床患者营养支持过程仅1例早期存在胃潴留,均无返流的发生,均在下床活动1 w后拔除导尿管,且无尿潴留、重新置管现象的发生。肺部感染控制、痰量较少,复查胸片无肺内炎症表现。

患者因为意外损伤,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由于管道多,病情危重,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焦虑害怕情绪,我科带管将患者移动至床旁轮椅上的实施,由探视时间家属协助完成,在节约医务人员资源的同时,家属与患者能够进行有效的肢体接触、言语交流,避免出现家属探视过程无从下手的照顾局面,并直观的让家属看到患者病情恢复进展的一面,得到了家属的认可,有效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保证医疗安全前提下,尽早进行下床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降低感染,并为恢复期的功能康复打下良好基础,能够缩短患者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利于患者转出,减少医疗费用。

猜你喜欢

重症监护病房运动功能颅脑损伤
运动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神经智力及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分析
脑出血术后患者的ICU观察及护理对策研究
颅脑损伤后同期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探讨
车祸致颅脑损伤伤残鉴定分析
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在改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中的应用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危险程度分析与护理措施
颅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特点与损伤部位相关性研究
早期康复治疗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针灸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