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在改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中的应用
2016-11-21杨云珠
杨云珠
摘 要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刺激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刺激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治疗,随访6个月。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BI)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前后静态和动态肌电值、治疗前、治疗后2、4、6个月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刺激组患者治疗后静态和动态肌电值及2、4、6个月的FMA得分和B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肌肉功能和上肢运动功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作进一步实践。
关键词 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 脑卒中偏瘫 运动功能 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743.3; R45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21-0040-04
Application of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echnology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of 4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poplexy hemiplegia*
YANG Yunzhu**(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Ganzhou City, Ganzhou 34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echnology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poplexy hemiplegia. Methods: The data from 8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poplexy hemiplegi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ll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stimulation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with 40 cases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while the stimul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echnology besides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Both group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and their upper limb movement fun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were assessed by 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 (FMA) and modified Barthel index (BI), and the static and dynamic electrical valu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movement fun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before treatment and 2, 4,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All the indexes mentioned abov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stimulate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P<0.05). Conclusion: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muscle function, upper limb movement fun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and is worthy of further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echnology; cerebral apoplexy hemiplegia; motor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
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脑神经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可导致头晕头痛、意识障碍、肢体活动不灵等症状,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而包括弛缓性瘫痪和痉挛性瘫痪等的偏瘫是脑卒中患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严重者可丧失生活能力。其临床治疗多采用康复训练,虽然能有效促进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但还是有部分患者未能有效恢复正常生活,故如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广大脑科医师重点关注的问题[2-3]。近年来,受人们生活、饮食及社会老龄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病后出现偏瘫的患者也随之增加,如何用现代康复理论规范其治疗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也成为了康复医学科学发展探索的问题[4-5]。对此,本研究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探讨其对患者上肢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刺激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刺激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6~74岁,平均年龄(62.73±12.47)岁,依据脑卒中类型分为脑出血15例,脑梗死25例;依据偏瘫类型分为弛缓性瘫痪33例,痉挛性瘫痪7例;依据患侧分为左侧17例,右侧23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3.62±12.81)岁,依据脑卒中类型分为脑出血17例,脑梗死23例,依据偏瘫类型分为弛缓性瘫痪33例,痉挛性瘫痪7例;依据患侧分为左侧19例,右侧21例。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脑卒中类型、偏瘫类型、患侧等资料上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症状、病史、CT或MRI检查、血尿常规等证实为脑卒中偏瘫[6];②发病在 1 周以内,生命体征平稳;③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患侧上肢皮肤感觉正常,肌力小于2级;排除标准:①伴有肺、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性疾病;②有意识障碍或不能通过言语、肢体语言、眼神等方式进行沟通交流;③有精神病病史;④拒绝或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刺激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治疗,具体如下。
1)对照组 医务人员协助患者被动运动患侧肢体关节,如肩胛带的活动等,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宜,同时指导或协助患者进行腕关节背伸及踝关节背伸的牵张练习、健患侧翻身练习、床边坐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站立平衡训练、坐位训练等。对弛缓性患者强调正确姿位,以主动或被动练习、翻身、侧卧起坐为主;对痉挛性患者以非痉挛肌的肌力练习、诱导分离运动的训练为主,每次训练60 min,2次/d。
2)刺激组 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后采用Am-800 型神经网络重建仪(丹麦Danmeter公司)进行治疗,输出波形为单向方波,刺激强度20~30 mA(以出现明显肌肉收缩或患者感到明显搔抓感为宜),脉宽0.2 ms,输出脉冲频率为50 Hz,刺激方式为自动(Auto),间歇时间10~15 s,持续时间5~10 s。将2个治疗电极贴敷在患侧腕背伸肌肌肉表面,2个检测电极贴敷在健侧腕背伸肌肌肉表面,辅助地线电极贴敷在患侧肢体部位,其中对弛缓性患者把电极置于肢体伸肌群如四头肌等,对痉挛性患者把电极置于痉挛肌的拮抗肌上,同时协助患者患侧用力、缓慢、匀速地做腕背伸动作以配合治疗,20 min/次,5次/周,共8周。
1.3 指标观察和标准
所有患者均通过电话或复诊等方式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分别采用FMA法和改良BI法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前后静态和动态肌电值、治疗前、治疗后2、4、6个月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情况,其中FMA法总得分为66分、改良BI法总得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越良好,BI得分在0~20分为极严重生活功能缺陷,25~45分为严重生活功能缺陷,50~70分为中度生活功能缺陷,75-95分为轻度生活功能缺陷,100分为正常[7-8]。
1.4 统计学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对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静态和动态肌电值比较
治疗前,刺激组和对照组患者静态和动态肌电值基本相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刺激组患者治疗后静态和动态肌电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1)。
2.2 FMA得分和BI值比较
治疗前,刺激组和对照组患者FMA得分和BI值基本相同(P>0.05),治疗后2、4、6个月刺激组患者的FMA得分和B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2、3)。
3 讨论
有研究显示,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较女性多,其中偏瘫是其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患者多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9-11]。有研究显示,脑卒中偏瘫多采用康复训练治疗,包括上肢功能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牵伸训练、步态训练等,可有效通过被动和主动的功能训练诱发来自皮肤、关节处深、浅感受器的信息传入,促使损伤神经重新支配肌肉及恢复运动功能,进而加速神经的再生和传导功能的恢复,促进大脑皮层功能的重组,从而达到恢复患侧肢体功能及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
力的目的[12-15]。欧爱萍、李芬及杨凌佳等[16-18]研究表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物理治疗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可通过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神经肌肉引起肌肉节律性收缩,保持肌细胞固有的收缩和舒张特性,促使失神经支配肌肉恢复运动功能。同时神经肌肉电刺激还可与激发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同步,通过反射和随意运动的结合促进正确的运动反应形成及降低传导中突触的阻力,加速神经的再生和传导功能的恢复,通过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整促进肢体运动反射弧的重建与恢复,使中枢神经系统逐渐恢复,进而改善患侧肢体运动功能。通过肌肉持续收缩的泵效应和对肢体局部肌肉的刺激,可有效加速肌肉本身的血液循环,促使肌肉细胞内新陈代谢,抑制肌肉纤维化、硬化,减轻失水和代谢紊乱,防止、延缓或减轻失用性肌萎缩和挛缩的发生,进而改善肢体肌肉功能,最终达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9-20]。
本研究结果提示常规康复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进而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而在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治疗过程中,通过贴敷在健侧腕背伸肌肌肉表面的2个电极可有效检测肌肉肌电值的变化、贴敷在患侧腕背伸肌肌肉表面的2 个电极可有效释放电信号,而贴敷在患侧的1个电极可通过低频脉冲电流有效刺激患侧的神经肌肉,恢复神经的再生和传导功能;同时通过患侧的运动配合,可有效调整和促进肢体运动反射弧的重建与恢复,形成正确的运动反应,且在肌肉持续运动和电刺激的共同作用下,进一步促进肌肉本身的血液循环和肌肉细胞内的新陈代谢,实现患者患侧肌肉的主动收缩,达到反复主动运动康复治疗的目的,进一步促使患侧肢体肌肉功能的恢复,使其能更好、更快地恢复肢体运动功能,从而达到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最终目标。
综上所述,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肌肉功能和上肢运动功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实践。
参考文献
[1] Gao H, Li X, Gao X, et al. Contralateral needling at unblocked collaterals for hemiplegia following acute ischemic stroke[J]. Neural Regen Res, 2013, 8(31): 2914-2922.
[2] 刘晓春, 钱江, 刘贞仔, 等. 早期应用PNF技术联合药物治疗对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骨质疏松的效果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 2016, 23(8): 34-36.
[3] 张朝霞, 麦王向, 叶正茂, 等. 运动反馈训练联合改良强制运动疗法对脑卒中上肢功能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16, 13(3): 38-41.
[4] 罗金发, 荚磊, 倪朝民. 针灸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观察[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5, 30(12): 1284-1285.
[5] 曾明安, 陈玲, 吴汀. 针刺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3, 35(7): 586-587.
[6] 任亚平, 张志强, 王英喜, 等. 体针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2, 27(4): 366-367.
[7] 吴运景, 刘晓霞, 韩丽雅, 等. 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6, 31(1): 86-88.
[8] Khan M, Kamal AK, Islam M, et al. Can trained field community workers identify stroke using a stroke symptom questionnaire as well as neurologists?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community worker administered stroke symptom questionnaire in a peri-urban Pakistani community[J].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15, 24(1): 91-99.
[9] 任亚平, 于青, 张志强, 等. 体针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观察[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1(6): 407-409.
[10] 王聪聪, 张秀清. 神经肌肉促进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侧肢体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现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2, 27(1): 88-91.
[11] 谢兰兰, 陈思思, 王燕鸿, 等. 芍药甘草汤加味联合运动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肘关节屈曲痉挛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25(7): 750-752.
[12] Tsunoda T, Maeshima S, Watanabe M, et al. Rehabilitation for a patient with hemiplegia, ataxia, and cognitive dysfunction caused by pontine hemorrhage[J]. Case Rep Neurol, 2015, 7(3): 213-220.
[13] 郭瑞, 刘悦. 强化肩胛带训练及早期康复治疗对经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J].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6, 28(3): 92-95.
[14] 王丛笑, 郄淑燕, 张晓颖, 等. 上肢康复训练系统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 中国康复, 2016, 31(1): 5-7.
[15] George PM, Steinberg GK. Novel stroke therapeutics: unraveling stroke pathophysiology and its impact on clinical treatments[J]. Neuron, 2015, 87(2): 297-309.
[16] 欧爱萍, 李昌柳, 李芬, 等. 个体化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 广西医学, 2014, 36(4): 450-452.
[17] 李芬, 李昌柳, 杨少华, 等. 神经肌肉电刺激与电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 广西医学, 2014, 36(8): 1061-1063.
[18] 杨凌佳, 章晓峰. 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中的临床疗效[J]. 护理与康复, 2015, 14(9): 862-864.
[19] 贾立坤, 王聪聪, 李秀华, 等.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骨质疏松的疗效及作用机制[J]. 山东医药, 2014, 54(25): 10-12.
[20] 赵卫卫, 陈世宏. A型肉毒毒素对脑卒中患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及上肢功能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5, 30(3): 278-280.